教育正处在快速变革与回归的进程中。变革的是施教方式,回归的是育人本质。在这组很难平衡好的天平上,老师们被推着往前走,有在各种活动中成为“花卷”的,也有身心疲惫后被动“躺平”的。
长线的发展呼吁教育“慢的艺术”。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慢下来,有机会觉察自己的行为与行为背后的价值,或许是一种更加健康的长期主义方式。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班主任的工作更是如此,那些细水长流的习惯、能力、素养,都是在各种“坚持”中慢慢成形、深入内里的。
坚持写师生对话/日记/周记
初中生特别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很少会真正与老师交流内心的困惑、纠结、烦恼。
情感的链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启智润心的教育内容都需要我们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对话学生。
如果长时间缺少深入的交谈,班主任就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慢下来,文字比语言更能引发思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些不好当面开口的“提醒”,在纸笔之间交换意见,既表达了观点,又照顾到了面子。
我因为日常的工作量,不能保证每天做到批改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话”,我就转变了方式。按学号每天收取8-10位同学的聊天本,一周下来确保和每位学生有一次认真的交谈,不让学生边缘化。
坚持提供清晰的流程和评价标准
我曾抱怨为什么学生到了初中还是做不好最基本的自我管理:抽屉乱糟糟、值日工作草草了事、交份材料丢三落四......特别是在小学期间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因为我的期待值高,往往心理落差更大。
慢下来,想一想。学生毕竟是孩子,小学和初中对能力程度的要求不同,学生做不好可能也是正常的。
预备铃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做好课前准备?
分科学习,如何更好地整理资料、讲义、试卷、作业?
怎样解决长身体容易肚子饿和悄悄在学校吃零食的问题?
......
多和学生讨论出具体、清晰的流程,讲明白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反复培训才有可能“自动化”。
坚持对学生的底线要求和精神引领
教师通常是眼里揉不得沙的群体,但遇事别急着发火,慢下来,做一点对比。
抄袭作业和不交作业,性质一样吗?
同学矛盾和校园霸凌,界限分明吗?
考试分数和健全人格,是对立的吗?
......
多一点对比,就更容易寻找到我们认知里的“底线”。向学生亮明自己带班育人的底线,拉起班级建设中不可触碰的红线。
我常和学生开玩笑:“沈老师对大家成长的门槛(要求与期待)很多,但底线绝不高(并非难以做到)。”
在众多对于教育的诠释中,有这样一句表达:“孩子的心田不种稻谷,就会长满杂草。”
光守住底线,只能培养出“不那么坏”的人,而唤醒精神的成长,才是激励学生主动发展的核心。
我鼓励值日班长轮流提供每日一句激励语,学生原创。在挑选“每日一句”的时候,就是一个学生和自己对话的时刻;向班级讲解的时候,就是一个学生和群体对话的过程。
精神的世界就是如此,引导得多了,班级的共同愿景就出现了。
我们班叫“春苗”班,是班主任陈老师在建班之初和同学们确定的。这个学期,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解读“春苗”,提出“春苗计划”,带领学生们耕种于自己的心田。
坚持和学生共同参与
学生早读,我就跟着念。我是英语老师,课本内容相当熟悉;更让学生佩服的是,我可以一边改作业(想抢在第一节课前摸底作业反馈)一边和他们齐背木兰诗。
学生跑操,我就一起跑。管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私心”在于,我想借着机会锻炼一下身体,既不想腰椎间盘突出,也不想中年油腻。
学生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就陪在旁边,用手机各种拍拍拍。要知道,图片和短视频可是我们班会课上很经典的素材。
学生的成长需要陪伴与看见,也需要指导与评价,这样我们才会在共同经历中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彼此珍惜,不断激发与创新。
坚持用“放大镜”去“贴标签”
随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流动的推进,我来到了工作的第三所学校。三所学校发展的阶段和状况不同,也从不同的方面赋予了我工作的经验和对教育的理解。
不同的生源状况下,让我更加坚定要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被认可和被需要的底层逻辑。破窗效应的后果也是难以估量的。
和学生一起参与,就更容易了解学生,无形中像是拿着放大镜,去捕捉并放大转瞬即逝的美好。
给学生贴上正面的标签,用认同唤起自尊,用关系驱动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定位自我、实现自我。
贴正面的标签,不断的给学生“品格银行”里存入积极的因子,说不定哪一天遇到问题需要处理(甚至处分)时,标签还能拉回一个迷途中的少年。
坚持向学生追问:“为什么”
教育就是不断追问的艺术。正如冰山理论所揭示的那样: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强、亲师性降低,追问“为什么”可以让我们在治标与治本之间寻找更多种可能,不仅关注行为,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实现从与学生同行到目送学生去往下一程。
坚持向家长正向反馈班级信息
孩子的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教育学生本就很难,引导家长往往是难上加难。
我有幸遇到过很懂教育的知音家长,也接触过满是纹身、对孩子脏话恶骂的家长,还有很多将参与演变成干预的家长。
不抱怨、积极引导,除非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
我使用《班情日记》,在家长群里每日互动。比如用发大镜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在参与学生成长中拍下的照片和视频,我都会分享给家长们,加以点评、点赞和期待。
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先从合理性出发进行归因,引导家长看到从问题到成长课题的转变,适当提出家长们“够得着”的建议与要求。
每日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在家校共育上起到了“零存整取”的作用。
坚持主动向任课老师了解情况
班主任角色的一大痛点在于夹在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学生犯了错,班主任首先会觉得挺对不住任课老师的,至少是觉得给大家添了麻烦。
为了做好前置性教育引导的工作,我们就更需要把握主动权,经常主动关心学生在各科课堂上和课后学习方面的表现,还要及时沟通自己的带班策略,近阶段班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等。
班主任既要有服务意识,也要有牵引意识,做好班级教师团队建设的领军人。
坚持为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寻找出口
班主任工作是特别容易消耗教师的能量的。面对带班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如果没有及时找到出口,班主任的精气神就很有可能被“吞噬”掉。
建立自己排压的方式,比如有规律地运动、听音乐、郊游、适度与朋友“吐槽”等。
我就会把定期更新个人公众号作为排压的方式,梳理教育行为的过程也能让我静下来坦然面对现状,接受尽力而为后的结果。
做个长期主义者,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
坚持在多角色中做好平衡
我们是教师、是班主任,但这并不是我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唯一角色。
在不倦与不躺之外,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
这10个“坚持”,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也不是什么创新性的实践,却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自己节奏的有效方式。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做十月的事,来年一月自有答案。而其中的过程,就愿我们辛苦并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