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天在社交平台看到一个网友发帖说:
"感谢公司把我裁掉,21年被裁赔了10万,24年又被裁赔了20万,这两笔赔偿金成了我人生第一桶金。"
这条帖子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说"羡慕",有人说"你运气真好",还有人说"我们公司裁员连一个月工资都不给"。
其实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的三个残酷现实:
一是就业形势严峻,裁员已成为常态;
二是年轻人储蓄能力持续下降;
三是劳动法意识的觉醒。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正文
"裁员红利期":我们都是互联网大厂的"韭菜"
从2021年到2024年,互联网大厂轮番上演裁员潮。有意思的是,早期被裁的员工反而拿到了更多补偿。
记得2021年某大厂曾给出"n+3"的补偿方案,到了2023年就变成了"n+1"。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中的"早鸟效应",谁先出手,谁就能占得先机。
曾有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跟我说:"公司裁员,第一波给高赔偿,就是要打消其他员工的抵触情绪,等大家觉得'被裁也不错'的时候,补偿自然就降下来了。"
这不禁让人感叹,连裁员都开始讲究"时间差"红利了。
"月光族"困境:工资不够花,攒钱是种奢望
那位网友坦言"平时一分钱都存不下",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前不久某调查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60%的90后实际上都是"月光族"。
高房租、高物价,再加上各种社交支出,让年轻人的钱包像是被掏空的沙漏。更讽刺的是,很多人工作三五年,存款还不如一次裁员补偿来得多。这不仅仅是个人消费习惯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前几年公司裁员,员工们还会默默接受,现在则会拿出劳动法据理力争。某人力资源专家告诉我,现在但凡企业违规裁员,至少有30%的员工会选择仲裁。
这种变化背后,是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从"能赔多少是多少"到"该赔多少就多少",这个转变来之不易。
不要把公司当家,但要让公司赔得起
纵观这个案例,给我们几点启示:
01,任何公司都不值得你付出全部忠诚,要学会给自己留退路;
02,要让自己的价值始终大于裁员成本,这样即便被裁,也能争取到应得的补偿;
03,要提前了解劳动法,在关键时刻才能据理力争。
现在很多企业在裁员时会玩"逼离职"的把戏,比如调岗到不可能完成的职位,或者安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时候,你要学会留存证据,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
记住,忠诚不能当饭吃,但专业能力和法律意识能保护你。
➤
在这个"裁员常态化"的时代,与其担心被裁,不如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
正如那句话所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但只要你准备充分,这座山也可能变成踏脚石。
以上
祝好
如果对你有所启发,你可以关注我!
END
大连思科裁员,补偿方案是 N+7 ,一位 10 年的老员工说:能拿 17 个月赔偿金,另外还有每月2000的失业金,也算一种福利
单位里领导带你吃饭,饭局结束领导说“剩几只大闸蟹别浪费你打包带回去”,傻瓜才说领导带给嫂子尝尝,高情商会说:服务员,再炒一道菜!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