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发:5月6日 文义学・又当又立张文义・​六面人类学者与单边人类物理学家

文摘   游戏   2024-06-30 13:17   云南  









这篇文章原本在5月4日发布,但由于发现了一处需要重要修正的错误,我选择了将其撤下。现在,文章已经修订完毕,并重新发布,为明天锤死张文义做一个前置铺垫。




张文义你这肝生子
不要脸的狗东西
洗干净脖子
等我一刀上去













1





六面人类学者与单边人类物理学家





,我们继续来骂张文义。


长期以来,我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像张文义这样在个人品德、学术能力乃至学术操守上都表现低劣的人,究竟是如何取得现在的地位与身份。正如我之前详细揭露的,按照人类学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张文义不仅「热情好客」,还「极具包容之心」:






在其学术能力方面,我已多次用具体实例简单明了地展示了他几乎缺乏基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至于学术操守,他竟然不惜编造文本,添加原作者未曾提及的内容,仅仅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论文:


我为什么这么看不惯张文义



那么,究竟是何种机制,让一个人品低下、学术不精、学风败坏的人,不仅能从美国一所二流大学的三流人类学专业毕业,还能发表一系列学术期刊文章,并最终获得一所高校的正高级教职?这是我在进一步揭露他学术上的短板之前,必须向读者清楚解释的问题。


我的一位日本同窗曾提醒我,人类学者的评价标准极为多元化。她的一位老师曾向她阐述,人类学者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类:调研者、民族志学者及理论家。同样,某位老师也曾从地域派与理论派两个维度,对日本各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学术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受到二位的启发,我曾构思过一个评估模式,以理解张文义这样的庸才如何能从人类学行业漏洞中爬起来。具体来说,那是一个六边形的矩阵模型,旨在全面衡量一个人类学者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这一矩阵由六大维度构成,每一个都揭示了人类学者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不同方面:调研、民族志、理论、跨学科影响力、社会参与,以及超凡魅力。虽然这个矩阵目前仍在构思阶段,更像是一种理论上的玩具,但我将尝试尽可能地概述每一维度的核心评价标准。


首先是调研,这关乎人类学者参与的实地考察的数量及其持续时间。在人类学领域,存在一种普遍但不成文的规则:田野调查的成败往往不以质量衡量,而以时间长短为标准。例如,当我询问一位教授如何提高田野研究的可信度时,他总是建议我延长调研时间。


其次是民族志,人类学的文本载体。与调研相比,民族志的评价更加注重质量。有些人类学者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撰写出一部震撼学界的作品,而另一些学者却能连续出版影响深远的佳作。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志不同于散文随笔或理论性论著,它是对特定研究对象的「厚描」。

理论维度考量的是学者在抽象推理及理论构建方面的能力。虽然多数人类学者并非哲学出身,缺乏强大的抽象推理能力,但仍有少数学者在此领域表现出色。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人文教育背景强调哲学训练,从Émile・Durkheim开始,法国的社会科学家便有「转向田野调查以更好定义自身问题意识」的传统,这使得法国学者在理论化方面尤为突出。具体来说,法国不仅催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类学理论家,也诞生了许多通过田野调查完成研究的社会学者。这种现象也部分解释了为何张文义这般学术上的麻瓜,会如此离谱地将Pierre・Bourdieu的研究归类为「饮食人类学」:







跨学科影响力是指一个人类学者的工作如何影响其他学科领域。例如,凯博文及其合作者将人类学的相对性理念扩展到精神医学领域,催生了跨文化精神医学这一研究方向。Bruno・Latour虽然不自称为人类学家,但其工作在多个学科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参与主要与学者的行动主义相关。如David・Graeber,他不仅在学术方面成绩斐然,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影响深远。


最后是超凡魅力,这一维度衡量的是学者的个人魅力以及影响力。例如,我认为罗安清在这方面表现卓越,她能够吸引并激励广大群众。如果Donna・Haraway被视为人类学家,她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我必须强调一点:对于多数人类学家而言,Ta们的才华并不局限于单一维度。实际上,许多学者都是多面手乃至卓越的全才,例如David・Graeber,他不仅在社会参与方面表现出众,其理论贡献和个人魅力同样令人瞩目。因此,我们不能仅因为某一方面的杰出表现就忽视了人类学家在其他多个领域的成就。


然而,如果张文义也能算作人类学家的话,他在我们所讨论的六边形矩阵中几乎只在「调研」这一项上有所得分。由于本文只是更大的计划:『文义学之人类物理学神教』的序章部分,我再此不做更多说明,仅仅是设下悬念,以令那些与张文义有过接触的人能唤起更多思考。而在今后的『文义学』中,我将阐述为什么我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以及为什么对于人类学这样的专业来说,即便只有一项得分的张文义依旧能够在行业中找到立足之地。




2




无为而无不为?非也,又当又立!




我迄今为止的『文义学』记录中,张文义在为人、学品及人品方面的不堪已被详尽揭露。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张文义这种情况在牢中人类学界并非个例。众所周知,牢中的官方学术界往往如同一潭死水,甚至张文义本人也曾私下向我透露,他认为简体中文论文几乎毫无阅读价值。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官方推崇的人类学研究往往沦为官僚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的畸形产物,毫无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学风不正、人品低下的学者比比皆是。但张文义无疑是一个极端例子。


熟悉张文义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个极端保守、不思进取的人。他经常自豪地说:「做我喜欢的事,有人给我发工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如此」:





许多人误以为张文义有着类似陶渊明那般的田园志趣,仿佛他的公众号名「无为而无不为」暗示了某种高洁的隐逸。然而,这完全是对张文义本人的误解。实际上,这句话在牢中人类学圈已经成为一种表达对体制束缚和个人无力自清、安于现状的一种自嘲。例如,有一次上海某位张姓研究员在豆瓣上与袁老师对线时,就使用类似话来表达自己伟大的志向:






对比一些哲学系教授尚存的一腔热血,仍保持一种批判精神和独立气节,人类学系的许多教授似乎已被体制完全驯服。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类教授,张文义的那句话显然不适用。我倾向于赠予Ta们另一句古语:「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大臣经济要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在从容,议也毋庸,驳也毋庸」。这句话更贴切地反映了Ta们在现实压力面前的无为精神


当然,并非所有教授都表现出张文义这样的特征,确实有些教授在公众面前坦承自己的不足,这是Ta们良知未泯的表现(比如张文义的同事,段颖老师就经常在其公众号暴露自己的无力)。我愿将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大家。虽然我有时候看段老师的发言也挺蛋疼,但不得不承认段老师的文字一直都很干净,这点我望尘莫及:






然而,张文义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不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张文义极度自恋,其自恋的程度可用一句俗语形容:「癞蛤蟆照镜子,自觉颜面堪比俊杰」


举例来说,当一位外围的学者在他面前批评官方学术圈的种种问题时,张文义不仅与之激烈辩驳,甚至不惜与对方发生冲突,并将这些「战绩」高调发布到自己的公众号上,以此显示自己的「英雄」本色:


如何证明你做的是人类学?

张文义匪夷所思的自我夸耀不仅止步于此。在其自创的「整体性人类学」项目中,他不惜歪曲乃至杜撰Claude・Lévi-Strauss的原文以配合自己的论点。然而,他是否还记得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朋友圈中、公众号上表达对Claude・Lévi-Strauss的崇高敬仰?他曾自诩为能力挽狂澜之人,声称全球人类学界正处于危机之中,需要他这样的英雄带领人类学回到Claude・Lévi-Strauss的黄金时代:







同时,他在公众号上痛斥其他学者的论文粗制滥造,声称自己不愿意在晚年回首时留下满目尴尬的黑历史。然而,讽刺的是,正是张文义自己,一再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质量低劣的学术「作品」:




接下来是它的名誉之作摘录








无论是他的一家言「完整的人」的学问还是什么内外交织,张文义被学界嘲讽由来已久,只不过过往对他的嘲讽都比较客气,而我恰好知道他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很贴心地不太客气~

不仅如此,张文义的分裂不止体现在他对外的形象和实际行为的差异上,还明显表现在他的公众形象与私人行为之间的鲜明对比。在公共平台上,张文义总是摆出一副谦和的姿态,装出一副乐于接触学术交流的虚伪模样,给人以温文尔雅的错觉。然而,背地里他却常豪言壮语,来考我的,我一个都看不上(这是来自中山大学某位同学的爆料,我印象中是在百度贴吧上,一时没找到。但我相信以张大师的君子风范他不会不承认这一点),显示出一种极端的自负。对待同行和其他专业的同事时,他那一股子傲慢无礼的态度,更是让人难以接近,与他极力渲染的公众形象大相径庭。

这种反差不仅揭示了他对自我评价的失真,也反映了他在学术和个人品格上的双重标准。张文义能够对得上「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古老的道家理念吗?显然不行。实际上,如果要为他的行为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描述,那应当是「又当又立」这四个字。


「又当又立」这一成语在某些语境中被用来暗示一种具有性别歧视倾向的表达,例如「当了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这种厌女说法不仅带有侮辱性,而且极其不妥。我认为,日后若能绑定张文义的生平以重新诠释这个成语会更为合适,更能体现一个人在道德与实作层面的矛盾和双重标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当了张文义还想被人唤作老师」,更为恰当且中性,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性别歧视而直接点出一个人生命过程的张力。


张文义的「又当又立」表现并非仅限于表面行为,而是深植于其整体性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模式。这种整体性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渗透在他的日常生活每一个表情每一次思考以及每一个行动之中对于不熟悉「整体性」或「整体论」这类概念的朋友,我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整体性」是个啥玩意儿:就像「火不是由单个元素所触发,而是涉及到物质接触的方方面面」,张文义的行为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行为与态度的全方位体现









当然,对我而言,张文义表现出的「又当又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例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好了,在今天的讨论中,我留下了两个悬念:为何张文义在众多评价维度中只有调研表现可圈可点?一个仅在调研上有所成就的学者如何在人类学界崭露头角?另外,为何上图能最准确地反映张文义的「又当又立的整体性」?这些问题将在接下来几天发布的文义学之人类学捞逼』与文义学之人类物理学家』中详细解答。

有人说我是靠骂张文义来吸引眼球的,对此我只能说,你可能不知道我已骂他多少年了。感谢您的关注!看着关注度一路上升,我的心情也是美滋滋的:怎么样,气不气?有本事来咬我啊,汪汪





多一个点在看

多一条小鱼干




进击的世间师
随缘接日本人类学大学院咨询辅导,国内人类学论文辅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