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性评价倡导在幼儿自然的学习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评价,实现教育、评价、发展的联动与整合。为更好地践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充分发挥评估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不断优化幼儿一日生活,近日,通师二附幼儿园青年教师聚焦生活环节,观察、评估幼儿在此环节中的行为表现,追随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即时生成谈话活动,共同解决当下问题,推动生活环节质量的不断提升。同年级组内教师进行互相观摩学习。
聚焦问题 组织谈话
大班年级组老师聚焦起床环节中出现的叠被子、搬床等问题,准确定位重难点,引导幼儿采用观察发现、集体讨论、自主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借助不同的课程地图类型呈现师幼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中班年级组老师重点观察幼儿进餐环节出现的问题,围绕“长长的百叶卷怎么盛”“饭勺黏米饭怎么办”等问题,利用实物模拟情境,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幼儿自主探索方法上,凸显活动的教育价值。
小小班及小班幼儿已基本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教师重点关注入园及早点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如:点心掉屑、牛奶泼洒、玩具乱放等,借助实时照片、视频反馈等方式与幼儿展开对话,引发幼儿卷入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逐一解决各班出现的问题。
现场展示 互学互鉴
大家集体观摩了两节精彩的谈话活动。
陆希老师针对小班幼儿早点掉面包屑、泼洒牛奶的问题,借助实时视频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以绘画的方式记录,形成气泡课程地图,进一步激发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幼儿成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
樊偲老师聚焦大班幼儿现阶段叠被子遇到的“不会叠”“不整齐”“方向不对”等难题,师幼共同讨论叠被子的正确步骤及方法。活动中,教师借助多种形式支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用“彩纸”模拟“被子”,在折纸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叠被子的技巧;引导幼儿自主表征,用箭头串联叠被子的步骤,形成清晰的流程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提升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交流研讨 提升经验
集体研讨环节,青年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让理论学习反哺于教学实践,或聚焦话题来源,或着眼谈话流程,进行了自我反思。
邵敏园长围绕“目标的预设”“话题的价值”“提问的有效”“谈话的支架”四个方面与青年教师共研。她指出:首先,教师心中要有目标,要按照我们预设的行为目标去衡量幼儿的行为、判断问题,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其次谈话活动的话题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阶段及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选择有价值的真问题;再次,谈话活动的问题要聚焦,充分关注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想要说、有话说;最后,谈话活动不可变成单纯的说教,要借助实物、视频、图片、情景模拟、课程地图等多样、多策略、多形式的支架,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邵敏园长还提出了运用课程地图支架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老师们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性地使用多种类型的课程地图,培养幼儿的高阶思维、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提升幼儿的前书写水平、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此次“基于一日生活的活动创生”专题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提升了课程的适宜性。我们将继续立足儿童,从评估生活环节的组织实施来促进幼儿自由自主的一日生活样态的形成,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图文 | 孙玉聪 张瑶
制作 | 王庄钰杰
审核 | 园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