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胡瑞,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彩云,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大学生创业认知演化规律与作用机制:情景式创业教学的视角”(2662022GGYJ005)
摘 要:NVI即新创企业想法,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起点,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应然追求。本研究整合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信息缺口理论和调节聚焦理论,实证分析创业教育对大学生NVI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NVI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好奇心与促进聚焦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促进大学生NVI的形成与发展,高校要优化创业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创业情感动机;强化创业实践课程,催生大学生创业行为探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打造大学生创业良好生态。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新生代力量,是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1] 开展创业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创新创业首先要有创意,产生新创企业想法(New Venture Idea,简称NVI)。NVI由创业机会、机会识别、创业发现等概念细化和发展而来,更准确地展现了创业前期的机会探索。[2] 前期研究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对机会的主观感知促使他们采取创业行动。[3] 然而,创业活动不仅包括采取创业行动及获得成功,还包括放弃创业行动及可能的失败。因此,机会一词含有的假定的、感知的或已被证明的“有利性”特征,致使创业机会相关概念在创业前瞻性研究中并不适用,NVI能够更好地表现商业机会的初始状态。NVI不需要完整或清晰的表达,不需要采取创业行为或取得创业成功,也不需要考虑想法的创新性或合理性。[2] 因为并非所有想法在本质上都具有创造性,这些想法可能在进一步探索中被修改、转换、扩展,甚至被拒绝。[4] 基于长尾效应,只有足够多的想法闪现后,高质量的突破性创新才可能出现。[5] 因此,引导大学生萌发更多的新创企业想法理应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追求。
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形成的过程和机理是什么?首先,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个体会出于兴趣产生求知欲而表现出好奇心,并伴随着获得新知识后产生的愉悦感。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使个体思维更加开阔,且注意、认知和行为范围更加广泛,从而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采取创造性行动。[6] 同时,个体也会因为认知不一致而产生不舒适的剥夺感。信息缺口理论认为,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理解上存在信息缺口时会产生好奇心,推动个体积极寻求新信息。[7] 因此,创业教育可以通过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或引导大学生发现信息缺口而产生创业好奇心,进而促进NVI的形成。其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情境因素,能够引发大学生的促进聚焦倾向。[8] 依据调节聚焦理论,促进聚焦的个体乐于创新、喜欢冒险,愿意尝试并探索新鲜事物[9],有利于产生NVI。最后,基于兴趣的好奇心通过积极情绪会引发促进聚焦倾向,进而保持积极探索的稳健性;源于信息缺口的好奇心与个体渴望的信息和体验趋近密切相关。[10] 因此,我们推测创业好奇心与促进聚焦的链式关联可能在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NVI形成的路径上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对NVI概念界定、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等展开了探讨,并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国内学者对NVI的关注还比较少,常有研究将NVI与创业机会、机会识别、创业发现等概念混淆。同时,创业教育对好奇心的实际作用尚不明晰,鲜有研究揭示创业好奇心在创业教育影响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机制。综上,本研究拟构建创业好奇心与促进聚焦的链式中介模型,探索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形成的潜在路径,并采集数据予以检验,以丰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创业教育对NVI的影响
Davidsson将NVI视为想象的未来企业(imagined future ventures),即产品或服务、市场,以及实现产品或服务的手段的想象组合。[2] NVI代表了一种初步的、不完整的心理意象,通常含有对价值创造潜力的模糊见解。[11] NVI并未涉及能否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开发其商业潜力,因此,NVI的数量往往比质量更为重要。基于此,Farmer等人将初期创业行为分为发现和开发两个阶段,其中发现阶段是指商业机会的初始概念和初步探索,即NVI的形成;开发阶段则是将想法付诸创业行动。在发现阶段,主要询问受访者近两年是否有过创业想法及探索行为,想法和行为发生的次数代表了个体形成NVI的能力。[12] Canavati等人也采用Davidsson的定义,利用受访者所产生的NVI数量对其NVI形成能力进行评价。[13]
不同于国内学者普遍将创业课程和创业竞赛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14],国外创业教育包含与创业相关的一系列活动。Franke和Lüthje认为高校是影响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校创新氛围、创业课程和各种创业支持都是创业教育的组成部分。[15] Souitaris等人在两所欧洲大学的跟踪实验中,为项目组提供的创业教育计划包括正式的课程教学、商业规划、实践活动,以及高校支持等。[16] 基于我国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本研究借鉴了国外创业教育的广义界定。
从创业教育的性质来看,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的基础性和未来性,即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17] 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要资源来寻找机遇的能力为其培养目标之一[17],即形成NVI进而探索创业机会的能力。从创业教育的实效来看,创业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鼓励大学生自主构建产生NVI。教育习得的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新颖的、新生成的、模式不一致的数据和形式,引导个体关注那些有助于创造性想法形成的科学、技术和原理。[18] Canavati等人将人力资本分为教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习得的知识,研究发现,两类知识都有利于NVI的形成。[13] 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创业教育对大学生NVI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创业好奇心的中介作用
创业认知视角下,创业好奇心特指认知好奇心。Mussel认为,认知好奇心是个体的一种情感动机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个体通常表现出较强的信息搜寻、学习和思考倾向。[19] Litman和Jimerson进一步将认知好奇心分为I型好奇心(curiosity linked to interest)和D型好奇心(curiosity in terms of deprivation)。其中,I型好奇心是指个体会出于兴趣产生求知欲而表现出好奇心,即“想要知道”;D型好奇心则源于人类大脑追求认知的一致性,当感知到的不确定性和新奇感破坏了大脑中原本的认知一致性时,个体会产生不舒适的剥夺感,即“需要知道”。[20] 据此,创业好奇心也可分以为I型和D型两类。
好奇心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钱颖一认为,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来源,主要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21] 与传统的知识教育相比,注重问题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更能激发并促进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高校可通过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大学生的I型好奇心。此外,信息缺口理论认为,好奇心会随着关注点向信息缺口投射而逐步增强。[7] 创业教师可循序渐进地提高问题设置的难度或目标制定的高度,让学生在追随信息缺口中保持D型好奇心。综上所述,创业教育应当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好奇心。
研究发现,创业好奇心通过积极情绪和主动信息搜寻正向影响NVI形成。好奇心被激发时,获得知识被认为是内在有益并使人愉快的。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将个体的思维延伸开来,使个体“敞开心灵和头脑,更善于接受和更富有创造性”;积极情绪还能够“建构最美好的未来”,帮助个体发现和建构新的技能、关系和生产方式等。[6] I型好奇心引发的积极情绪帮助个体从新的视角思考任务,正向影响个体创造性想法的质量和原创程度。[22] 此外,在面对不确定性时,D型好奇心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识别和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开展主动学习,定义问题和收集信息正是形成创新想法的关键。[23] 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好奇心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中发挥中介作用。
(三)促进聚焦的中介作用
根据Higgins的调节聚焦理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两种差异显著且相对稳定的自我调节聚焦倾向,分别是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促进聚焦的个体往往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追求目标,她们更乐于创新、善于冒险、敢于尝试等;防御聚焦的个体则表现出保守谨慎的倾向,尽力避免消极结果的出现和可能导致失误的尝试。[9] 虽然调节聚焦倾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受情境诱导,影响个体在特定任务上的动机和表现。Piperopoulos和Dimov认为,创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行为的“可能”,接受了实践课程的学生可能将自己的创业行为视为有待进一步发展的起点,表现出促进聚焦倾向。[8]
关于创业教育对促进聚焦的影响研究较少,学者们围绕创业意向的研究较为丰富,且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正向影响已被广泛验证。[14,16] 创业意向的概念最早由Bird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24] 创业意向与促进聚焦所体现的进取性动机一致,因此,关于创业意向的研究结论对促进聚焦影响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综上可推测,创业教育能够通过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创设诱导个体促进聚焦倾向的情境,使个体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
研究发现,促进聚焦的个体可能产生更多的、甚至更高质量的NVI。Baron将调节聚焦理论应用于机会识别过程中发现,促进聚焦的个体倾向于广泛和积极地寻找潜在机会,并产生更多关于潜在机会的假想。[25] 此外,促进聚焦的个体更易受认知偏差的影响,表现出控制幻想、过度自信等特征,从而产生更多创造性想法。[26] Brockner等人利用调节聚焦理论对创业过程进行了解释,认为促进聚焦的个体更能产生具有成功潜力的创业想法[27],创业想法的创新性也更高。[28] 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促进聚焦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中发挥中介作用。
(四)创业好奇心与促进聚焦的链式中介作用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好奇的心灵总在保持警觉进行探索,寻求思考的材料;有好奇心的地方,就有寻求新的和各种各样的体会的渴望”。好奇心是一种驱动探究和学习的心理状态,此时个体已经触发行为趋近,但还未进一步接触行为体验。促进聚焦作为一种行为趋近方式,发生在好奇心触发行为趋近之后。在行为动机和动机强度方面,I型好奇心和D型好奇心激发探索意愿的机制不同,但都与促进聚焦的进取性动机一致。在结果关注方面,好奇心是一种与接近相关的基本动机倾向,接近动机与积极结果判断相关[10],促进聚焦的个体也更加关注有没有获得积极结果。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好奇心与促进聚焦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假设,本研究架构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图 1 研究的理论模型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国多所本科院校进行随机抽样。共通过问卷星回收问卷760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5.52%。其中,男生203人,女生447人;双一流院校本科生377人,非双一流本科生273人;所学专业为自然科学类人数为319人,商科类109人,其他222人;农村户口364人,非农村户口286人。
(二)测量工具
1.创业教育。本研究采用Franke和Lüthje编制的高校创业环境感知量表。[15] 该量表旨在通过大学生对高校创业环境的感知来评估创业教育,包括学校创新氛围、创业课程、创业支持等。该量表共6个题项,采用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学校创业教育开展越好。本研究中,创业教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9,组合信度(CR)为0.909,平均抽取变异量(AVE)为0.688。
2.创业好奇心。本研究采用Litman和Spielberger编制的认知好奇心量表。[29] 该量表共10个题项,其中I型好奇心和D型好奇心各5个题项。采用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大学生的创业好奇心越强。本研究中,创业好奇心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4,组合信度(CR)为0.939,平均抽取变异量(AVE)为0.630。
3.促进聚焦。本研究采用Higgins等人编制的调节聚焦量表中的促进聚焦分量表。[30] 该量表中促进聚焦分量表共计6个题项,采用五点计分法。其中3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低代表个体越倾向于促进聚焦;3题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越倾向于促进聚焦。本研究中,促进聚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5,组合信度(CR)为0.818,平均抽取变异量(AVE)为0.501。
4.NVI。本研究采用Farmer等人编制的创业机会发现量表。[12] 该量表旨在判断个体是否有意或系统地寻找机会并积极与他人交流这些想法,被Canavati等人的元分析判定为实质是NVI测量量表。[13] 量表为形成性测量量表,共计9个题项,采用“是”或“否”的两点计分法,通过加总得分来衡量NVI的水平。9个题项的加总得分越高,表示该个体产生的NVI越多或越充分。量表已在美国、中国和中国台湾多种情境下施测,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运用SPSS25.0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在对创业教育量表、创业好奇心量表和促进聚焦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保证测量工具信效度的基础上,运用SPSS25.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以及主效应检验。
为深入探究创业教育对NVI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由于模型中因变量NVI为形成性测量模型,故选择SmartPLS 4开展进一步的量化分析。运用PLS-SEM algorithm进行结构模型检验,考察模型拟合情况,继而对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同时,运用Bootstrapping算法对创业教育影响NVI的总间接效应进行分解,再次对创业好奇心和促进聚焦的中介效应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减少共同方法偏差,每个指标的测量均为权威且简短的量表,促进聚焦题项有反向计分;问卷填写遵循学生自愿原则,且分两个时段发放和回收,2022年10月收集有效问卷320份和2023年3月收集有效问卷330份。此外,采取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来检验是否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对所有题项进行因素分析,共抽取7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方差变异量为35.30%(小于40%),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1显示了研究涉及的四个核心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数据结果显示,创业教育、创业好奇心、促进聚焦和NVI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所有潜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对角线上的值)均大于各潜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明各潜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表 1 各变量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注:n=650,***p<0.001,下同;矩阵对角线为AVE值的平方根。
(三)主效应检验
运用SPSS25.0进行阶层回归,检验创业教育对NVI的影响。结果如表2模型3所示:在将主变量创业教育放入回归模型后,其变异解释力增加了0.051(p<0.001),创业教育的回归系数为0.719,且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创业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NVI的形成,因此,H1得到验证。
表 2 阶层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中均为非标准化系数。
(四)中介作用检验
运用SmartPLS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显著性检验包括0.05水平的p值和基于偏差校正的95%Bootstrap置信区间,自抽样5000次。模型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内生变量的R2均大于0.3;自变量的f2在0.018-0.540之间,变量效应量比较适中;自变量和中介变量的VIF均小于3;SRMR=0.053(<0.08);NFI=0.804(>0.8)。可见,数据对模型拟合良好,适合做进一步假设检验。
表 3 模型拟合检验表
首先,检验创业好奇心的中介作用。结果如图2所示,创业教育对创业好奇心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92,p<0.001),创业好奇心又对NVI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75,p<0.001)。因此,创业好奇心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中发挥中介作用,H2得到验证。
其次,检验促进聚焦的中介作用。结果如图2所示,创业教育对促进聚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22,p<0.001),促进聚焦又对NVI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35,p<0.001),因此,促进聚焦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中发挥中介作用,H3得到验证。
最后,检验创业好奇心和促进聚焦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如图2所示,创业好奇心影响促进聚焦的路径显著(β=0.374,p<0.001),表明创业好奇心在创业教育影响促进聚焦中发挥中介作用。综合创业好奇心和促进聚焦各自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中的中介作用可知,创业教育可以先后通过创业好奇心和促进聚焦影响大学生NVI,因此,本研究的核心理论预设——H4得到验证。
图 2 研究的结果模型
研究同时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ping算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如表4所示,创业好奇心在创业教育和NVI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果量为0.294;促进聚焦在创业教育和NVI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果量为0.079;创业好奇心和促进聚焦在创业教育和NVI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果量为0.054。总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果量为0.428,表明创业好奇心、促进聚焦及其链式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
表 4 中介效应值与效果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创业教育对大学生NVI形成具有正向影响
研究显示,包含高校创新氛围、创业课程和创业支持的创业教育,能够直接促进大学生NVI形成。这为高校重视并加快推进创业教育,优化集创业课程、创业支持、创业环境等于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大学生NVI形成可通过多元路径实现
研究显示,创业教育间接影响大学生NVI形成存在以下三条路径:一是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好奇心,进而驱动大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并形成NVI;二是创业教育能够引发大学生在创业上的促进聚焦倾向,促进聚焦的大学生乐于创新、善于冒险、敢于尝试,有利于NVI的形成;三是创业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业好奇心后,还能通过引发促进聚焦倾向进一步影响大学生NVI的形成。上述中介效应研究成果为高校创业教育激发创业好奇心和引导促进聚焦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教改建议
1.优化创业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NVI形成的情感动机
NVI是对未来企业的一种想象,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形成NVI的必备特质。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好奇心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形成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保护和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一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驱动大学生自主探究。情境教学法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学生为中心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学生可能出于对问题的“兴趣”产生I型好奇心,也可能出于对问题的“无知”产生D型好奇心。创业教师应建构具有挑战性、新奇性和真实性的学习情境,诱发大学生主动进行深度思考。另一方面,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激发“无理而妙”的想象。头脑风暴教学法鼓励大学生脑洞大开,产生奇思妙想,摆脱“想象合理”的束缚,从而保护和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又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好奇心,并为创业好奇心指引方向。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应有利于产生轻松、积极的学习气氛,鼓励大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2.强化创业实践课程,催生大学生NVI形成的行为探索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助于参与者产生促进聚焦情境倾向,进而尝试主动的探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促进聚焦在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NVI形成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大创业实践课程力度。一是丰富创业实践课程类型。高校应结合实际项目运行及其需求,开发更具指导性、体验感和挑战性的课程。例如,创业案例分析课程、创业项目实践课程、创业竞赛培训课程和创业导师指导课程等。二是拓展创业实践课程的组织形式。高校要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不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优秀创业实践者、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等走进课堂,提升课程教学与创业真实情境的契合度;同时,带领大学生走进企业、接触业务并了解市场等,在多样化体验中启发创业行为。三是重视创业实践课程内容的跨学科融合。创业实践过程涉及市场、研发、财务、运营等多学科的知识,高校可组建跨学科的导师团队承担创业实践课程教学工作,引导大学生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吸收中建立全面的创业思维,进而触发创业行为探索。
3.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打造大学生NVI形成的良好生态
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有助于推动创业环境的发展,两者均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直接影响大学生NVI的形成。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改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硬环境。高校应优化创客空间和孵化器建设,成立创业指导或咨询服务中心等,使大学生感知并获得创业支持与鼓励,进而自主探索;也可以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有组织、系统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创新创业管理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高校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创业奖励、创业资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应当建立支持部分有条件的教师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当今,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已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可。高校可以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突出的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并吸纳大学生参与教师的创业项目。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创建团队、聘请专家指导、建立公司或企业合作、奖励与荣誉认可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创新和创业潜能。
本研究以创业好奇心和促进聚焦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NVI形成的影响机制,对后续大学生创业相关研究和创业教育指导具有一定的贡献。由于本研究属于截面研究,且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获得数据,对创业教育作用的滞后性考虑不足。未来还需通过历时研究跟踪掌握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影响的相关数据,采取实验设计方法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机理。此外,I型好奇心和D型好奇心的行为动机及其伴随的情绪有较大差异,其作用机理也可能存在差别,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探究。关于创业教育的作用机理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化,比如创新氛围、创业课程、创业支持等分别如何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创业教育作为情境因素在创业好奇心影响创业活动中的调节作用等,都是后续需要关注的研究点。
参考文献
[1]马永霞,王琳. 基于创业认知理论的数字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66-172.
[2]DAVIDSSON P.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nexus:a re-conceptualiz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5,30(5):674-695.
[3]MCMULLEN J S,SHEPHERD D A.Entrepreneurial action and the role of uncertainty in the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1):132-152.
[4]WARD T B.Cognition,creativity,and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2):173-188.
[5]FLEMING,LEE.Breakthroughs and the “long tail” of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7,49(1):69-74.
[6]FREDRICKSON B L.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300-319.
[7]LOEWENSTEIN G.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6(1):75-98.
[8]PIPEROPOULOS P,DIMOV D.Burst bubbles or build steam?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4,53(4):970-985.
[9]HIGGINS E,SILBERMAN I.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development of regulatory focus: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as ways of liv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0]MANER J K,GEREND M A.Motivationally selective risk judgments:do fear and curiosity boost the boons or the bane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7,103(2):256-267.
[11]VOGEL P.From venture idea to venture opportunity[J].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2017,41(6):943-971.
[12]FARMER S M,YAO X,KUNG-MCINTYRE K.The behavioral impact of entrepreneur identity aspiration and 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2011,35(2):245-273.
[13]CANAVATI S A,LIBAERS D,WANG T,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new venture ideas and opportunity beliefs:a meta-analysis[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21,15:454-477.
[14]胡瑞,王伊凡,张军伟. 创业教育组织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理[J].教育发展研究,2018(11):73-79.
[15]FRANKE N,LUTHJE C.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business students——a benchmarking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1(3):269-288.
[16]SOUITARIS V,ZERBINATI S,AL-LAHAM A.Do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rais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The effect of learning,inspiration and resourc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4):566-591.
[17]李家华,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18]RIETZSCHEL E F,NIJSTAD B A,STROEBE W.Relative accessibility of domain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activation on the quantity and originality of generated idea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6):933-946.
[19]MUSSEL P.Introducing the construct curiosity for predicting job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3,34(4):453-472.
[20]LITMAN J A,JIMERSON T L.The measurement of curiosity as a feeling of depr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 assessment,2004,82:147-157.
[21]钱颖一.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1-16.
[22]HARDY J H,NESS A M,MECCA J.Outside the box:epistemic curiosity as a predictor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J].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04:230-237.
[23]MUMFORD M D,MCINTOSH T.Creative thinking processes:the past and the future[J].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17,51(4):317-322.
[24]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442–453.
[25]BARON R A.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basic “why” ques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2):221-239.
[26]李敏,董正英. 风险认知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3):26-32+41.
[27]BROCKNER J,HIGGINS E T,LOW M B.Regulatory focus theor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203-220.
[28]TUMASJAN A,BRAUN R.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how regulatory focus and self-efficacy interact in influencing opportunity recogni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6):622-636.
[29]LITMAN J A,SPIELBERGER C D.Measuring epistemic curiosity and its diversive and specific compon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3,80(1):75-86.
[30]HIGGINS E T,FRIEDMAN R S,HARLOW R E,et al.Achievement orientations from subjective histories ofsuccess:promotion pride versus prevention pride[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31(1):3-23.
责任编辑:任令涛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了解最新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动向
快扫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