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刊】张洋 罗思明 徐莹 郭文娟: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研究

文摘   教育   2024-06-04 09:01   湖北  

作者简介:张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罗思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徐莹,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郭文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产教融合部研究实习员。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策略研究—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2023SB049);2024年度浙江省社科联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资源-能力’模型建构研究”(2024N094);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策略研究”(YK202303)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三期103-108页。



 要: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下,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无疑是产教融合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整合动态能力理论、混沌理论和权变理论的核心理念,基于政府领导、企业领导和高校领导三重视角,采用访谈和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揭示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及其主要类型,并构建“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着重呈现其组织结构、系统构件及内部逻辑。研究结论对未来产教融合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领导者  产教融合能力  能力类型  模型构建



一、引言


产教融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1,2] 如何确保产教融合有效开展成为当前政界、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往研究发现,产教融合的成败取决于众多内外部要素[3-6],有关结论大抵可归为资源观和能力观:多数学者持有资源观,主张优势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是产教融合的初衷和成功保障。[7,8] 少数学者持有能力观,主张相较于资源优势,能力对产教融合的影响更大。[9,10] 同时,产教融合基于特定环境开展,这些环境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静态资源或能力优势可能在动态变化中减弱或丧失,此时,产教融合主体必须依赖特定的动态能力才能感知内外环境变化、把握机会、整合资源、维持竞争优势,最终有效应对快速多变的环境挑战和维系产教融合健康持续运行。动态能力应对普通环境变化具有特定有效性,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就显得难于应付,突变呼唤权变能力,该类能力系统包括适变能力、应变能力和制变能力等多类构件。[11] 从资源优势走向能力优势,再走向动态能力和权变能力,无疑将产教融合竞争优势来源研究推向更深层次,增强了相关理论的解释力和系统性。以往相关研究给本研究的启示有:第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构件和类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多层次性;第二,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协同作用于产教融合,运行具有动态性、变化性、互动性、方向性;第三,产教融合能力研究显现出多变量、多理论转向趋势。


但产教融合能力的研究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产教融合能力的精细度研究需进一步深入,如高校中不同层次主体的产教融合能力是否存在属性和类型差异?高校领导者是推进高校改革和事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对于高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关于管理者或管理层能力的现有研究较多集中在能力定义分类研究、管理层能力异质性研究等方面。[13] 无论是产教融合相关研究还是高校领导者、管理者的相关研究,鲜有专门关注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第二,研究视角需要多元化,目前研究多是从学校单一视角出发,无法客观反应产教融合能力的全貌,较少从企业、政府、高校多维视角分析某一层次主体的产教融合能力。第三,产教融合能力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如同一层次主体的各类产教融合能力之间存在何种内部逻辑和运行机制?第四,新变化呼吁新方案。产教融合面临着新的环境变化,有些变化是渐进的、可控的,有些变化则充满不确定性,如企业破产、亏损等,它们往往延缓、甚至中断已有的产教融合项目。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变化,以往的资源观和能力观均未提供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产教融合对于高校而言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转型升级,其所需要的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特别领导力的集合。鉴于此,为聚焦研究,本文拟在继承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吸纳混沌理论和权变理论,基于访谈和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政府领导、企业领导和高校领导三重视角,深度探索与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相关的两个问题:①高校领导者具有哪些具体的产教融合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②这些能力系统依据何种模型运行?力求研究结论为产教融合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二、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本文整合动态能力理论、混沌理论和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为理论框架。


动态能力理论发端于战略管理领域,起源于资源基础理论,后来逐渐拓展到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其他领域,主张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和价值绩效获得的来源。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复杂多样,其中最认同的是“变化感知能力”“机会把握能力”和“资源整合、优化与重组能力”。[14,15]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动态能力只是竞争优势和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有与变化环境达成“内部适应”和“外部适应”,动态能力才能最终化为竞争优势,实现“价值创造和绩效达成”。[16]


混沌理论是一种反经典主义的理论,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于1963年提出,主张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非都如牛顿、爱因斯坦主张的那样,是线性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实际上,它们往往是非线性的、突变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不是一个个复杂系统,任何一个内部或外部微扰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和“多米诺效应”,引发不确定的持续性巨变。混沌理论对于系统可能产生的随机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17,18]


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反经典领导力理论,成形于70年代,90年代后走向衰弱,近年来由于环境巨变,权变理论再度成为热门领导力理论。[19] 权变理论源于德鲁克和戴尔代表的经验学派,否认领导品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主张的普适性管理准则,主张领导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领导者不变的领导品质或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境条件三者的配合关系,即领导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情境三个变量的函数。[20,21] 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不存在“以不变应万变”的万能法则,而只有“以变应变”的权宜手段,权变能力是有效领导的必备保障能力。[22]


动态能力理论、混沌理论和权变理论各有优劣。简而言之,动态能力理论虽然关注了动态环境,主张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可用性,但忽略了其不确定性和突变性;混沌理论虽然关注了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突变性,但回避了变化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控性;权变理论关注了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之间三者互动,正视了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互动性,但就产教融合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上下级间垂直“领导关系”需让位于产教融合主体间的扁平“平等合作关系”。三家理论虽各自主张有别,但它们共享如下观点:系统是复杂的、变化的、互动的,特定结果的出现是多种原因动态协同的结果。这一共性为三者的理论整合提供了良好基础。因此,本文整合三者优势,立足如下主张展开研究:首先,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23],受制于主体、环境、资源、能力等多层次和多类型要素,这些要素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中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能量等多层次交流互动,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其间微变、渐变、突变、巨变不断交替,产教融合在稳定与确定、变化和不确定中不断迭代更替。其次,产教融合能力是指产教融合参与主体有效形成、维持和发展产教融合活动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属性与产教融合属性紧密关联,既有系统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又有独立性、稳定性和确定性,伴随不断变化的环境发生演变。再次,三家理论为研究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体系提供了类型框架:动态能力理论对应动态能力,强调感知变化、识别机会、整合资源;混沌理论对应基础能力,强调面对复杂问题的适应和掌控;权变理论对应权变能力,强调随机应变、以变应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政府领导、企业领导和高校领导三个视角,采用访谈和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五步展开。


第一步,选择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锁定在产教融合水平较高的浙、粤、沪、苏地区,基于前期掌握的信息,选定有直接产教融合管理经历的政府领导12人、企业领导20人、本科高校校级领导16人。


第二步,开展初步访谈。共发出访谈邀请48份,其中1名政府领导未接受访谈,2名企业领导回答缺乏针对性,故首次有效访谈45人次。访谈以当面访谈或电话访谈进行,包括4个开放性问题:①请问您有多少年产教融合管理经历?②请问您具体负责哪些产教融合工作?③您认为高校领导应当具有哪些能力才能有效领导产教融合?④请对您给出的产教融合能力加以简要描述或给出定义并举例说明。前两个问题旨在获得合格的调查对象,第三个问题旨在获取相关产教融合能力数据,第四个问题旨在获得关于产教融合能力的精准描述。当遇到表述不明晰或不精准的信息便展开追问,其目的是补充相关信息、确保信息信度和效度,如请求进一步解释“前瞻力具体指什么内容?”。被调查对象从事产教任融合的直接领导时间平均为4.5年,主要负责政策设计、计划制订、统筹协调等工作。


第三步,清洗整理数据,进行能力类型初始范畴编码。剔除无用信息和重复数据,共获得有效数据342条,基于主题分析法对全部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对涵义相同、但表达不同者进行归一处理,进而将全部数据进行初始范畴编码,归入若干能力类型(编码过程节选见表1,政府领导、企业领导和高校领导相关数据分别编码为A、B、C三类)。


表 1  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类型编码过程(节选)


第四步,开展二次访谈,得出能力类型认同比和重要性排序。对上述有效访谈对象再次进行访谈,主要包括两个问题,①请问您对首轮访谈生成的这些能力类型哪些认同,哪些不认同?②请您对首轮访谈生成的这些能力类型按重要性从高到低进行等级排序。


第五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能力类型认同比和重要性排序。对第二次访谈的数据按照政府领导、企业领导和高校领导分三类分别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能力类型的认同比和重要性等级排序(见表2、3、4)。

表 2  政府领导视角下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

说明:排序指被调查对象根据重要性对能力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认同比指主张特定能力的人数比例。

表 3  企业领导视角下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


表 4  高校领导视角下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


三、能力与类型


(一)具体能力


三个视角所得的最终数据呈现出不同特征:政府领导视角下能力信息较为集中统一,企业领导视角下其次,高校领导视角下最为复杂;三个视角所得的具体能力是“小同大异”:共享“果决力”“整合力”“感召力”和“社交力”,其他能力差异较大;政府领导与高校领导视角下能力共性较多,企业领导视角下能力则差异明显。为直观起见,将三个视角下的数据整理分列于表2、表3和表4,并加以简要描述和比较:


由表2可知,政府领导视角下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主要包括8项,前三位是前瞻力、果决力、整合力,中间是领导力、感召力、顶层设计力,后两位是社交力和持续力。调查对象对前六项的看法一致,认同比是100%,对后两项的看法不一,认同比分别为82%和45%。


表3显示,同政府领导相比,企业领导对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和期许,在能力数量、类型和排序上与政府领导视角存在差异:共12项能力,其中战略思维力、产业理解力、市场关注力排在前三位,利他力、危机公关力和品牌力排在后三位;除后三项能力的认同存在差异外,其他9项能力均得到企业领导的一致认同。特定能力类型和排序差异体现出政企对产教融合不同的价值追求、效益理念和权变意识,如“市场关注力”“产业理解力”“品牌力”“应变力”“危机公关力”,这与企业的盈利属性和面临多变环境紧密相关。


对照表2和表3,表4显示,相较于政府领导和企业领导而言,高校领导对于产教融合能力的理解更加细腻,更加强调能力的“跨界性”,如“跨界感召力”“跨界整合力”,同时关注“专业力”和“理论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领导迫切希望“开放办学”和“理论创造”的发展理念,也反映了三方对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领导力的不同期许。


(二)能力类型


根据能力功能和执行环境,结合前文理论分析,上述产教融合能力可以进一步归为三个大类:基础能力、动态能力和权变能力。基础能力是指高校领导者从事常规管理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作为领导的基本“生存维系能力”。动态能力指高校领导者在动态环境中保持产教融合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各类感知环境变化的能力、识别把握机会的能力、资源整合优化重组的能力,是一种“竞争发展能力”。权变能力是指高校领导者应对各种产教融合突变事件的特定能力,包括各类识别突变的能力、临危不惧的定力、有效应对突变的能力,它是“以变应变的能力”。具体归类如表5。


表 5  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类型


5显示,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的三大类型下辖子类数量不等,其中权变能力名下子类最少,这与目前产教融合开展的深度和信息提供人并非产教融合一线执行者有关,他们对产教融合实际操作中出现的诸多“千变万化”缺乏亲身体验。实际上,具体的产教融合实践随时充满“变数”,大者如企业亏损想中断合作、产业转向想要调整合作内容,中者如人事主管变动需改变合作形态,小者如企业教师出差得调整上课时间,这类微变、中变和巨变随时袭扰,有些变化是可控的,有些变化是无常的、不可控的,时刻挑动着管理者的“权变神经”。真实的权变能力远比表5描述的更广泛、更复杂、更细致,如“突变感知能力”“突变适应能力”“突变利用能力”,这些权变能力构成一个能力渐进链,低层次权变能力是意识到突变事态来临,中层次权变能力是适应突变事态,高层次权变能力是能够利用突变危机的伴生机会,实现预设的价值主张。


四、模型构建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不是单一个体,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系统,产教融合能力下辖基础能力、动态能力、权变能力三个子系统,每个能力子系统又下辖多个孙系统,且各类能力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能力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形成“千变万化”和“错综复杂”的互动关联,有效影响、调节、作用于具体产教融合活动。同时,上述能力归类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动态的、相对的,如“掌控力”实际上在基础能力、动态能力和权变能力中都有可能存在,并发生影响。一个缺乏掌控力的高校领导,不可能有效领导产教融合健康运行,更无法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和突变事态。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和以往研究发现,试拟构“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其组织结构、系统构件和内部逻辑主体勾勒如图1。

图 1  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


图1中第一行呈现了“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的五个宏观构成系统:驱动系统、调节系统、作用系统、运行系统和目标系统。最左列表示驱动系统主要由“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组成,该系统包含基础能力等三个子系统;第二列表示调节系统主要由组织系统和制度系统构成;第三列表示作用系统由资源系统、合作主体系统、环境系统和机制系统构成,这些系统通过内部双向影响形成合力,从而直接作用于产教融合活动;第四列是基于各种产教融合活动的运行系统;最右列是目标系统,即合作主体开展产教融合的目标是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设定的价值主张,如获得高质量的人才、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赢得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些系统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双箭头表示),而非单向关系,即价值主张实现往往能够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开展持续合作,持续的产教融合反向影响作用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进而反作用于调节系统,影响组织系统和制度系统,最终逆向影响驱动系统。成功的产教融合往往可以提升高校领导的影响力、执行力,反之,失败的产教融合同样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模型,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领导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这些变化是复杂的、多样的、多层次的、互动的、动态的,各类变数随时随地出现,同时充满稳定性、规则性、变化性与不确定性;第二,产教融合能力在发挥作用时处在不断变化的运行环境之中,构成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产教融合能力、产教融合系统、产教融合主体、产教融合环境出现“匹配”或“适应”条件时,产教融合就会保持良好健康运行,否则,产教融合就可能出现异常、甚至延缓或终止;第三,系统运行中作用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系统及其构件之间依赖特定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行为或结果都会双向影响整个能力系统,最终会作用于产教融合的价值实现和绩效达成。


五、结语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混沌理论和权变理论的整合理论框架,采取访谈和主题分析方法,从政府领导、企业领导、高校领导三个角度,立足于第一手数据,深入剖析了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及其类型,构建了“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简要勾画了其主要组织结构、系统构件及内部逻辑。本文的主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多视角揭示了高校领导者的产教融合能力及其类型。以往研究多从高校研究者视角审视,鲜有从政府领导视角和企业领导视角同时展开,更缺乏三个视角下的对比研究及其背后缘由的深度解析。同时,本研究所提出的相关能力及其定义性描述,为今后理论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第二,构建了“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弥补了产教融合能力的理论建设空白,也是对领导力理论的有力补充。本文构建的高校领导者产教融合能力系统运行模型为后续其他层次产教融合主体的产教融合能力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路径指引。第三,本研究直面产教融合实际问题,有关结论对产教融合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2023-11-3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金蕾. 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71-73.

[3]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4]温凤媛,白雪飞. 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8-11.

[5]陈星,张学敏. 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6]陈鹏,王辉. 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生产、分配与消费[J].教育研究,2019(9):110-119.

[7]CILLO PG VERONAS VICARI.The interlink between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2007(4):111-131.

[8]朱柯锦,马近远,蔡瑜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产教融合组织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挑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39-46.

[9]蔡玉俊,叶帅奇,赵文平.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产教融合能力发展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6):23-27.

[10]钱炜,丁晓红沈伟,等. 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30-134.

[11]朱昌远. 领导权变论[J].领导科学1988(3):28-30.

[12]魏十强,洪银兴,彭实,等. 中国高校领导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0.(06):74-82+187-188.

[13]史忠党. 管理层能力、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26-27.

[14]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13):1319-1350.

[15]MINGCHANG WC WENLUNGL HSIUHSUet al.A study on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view2015(1):40-53.

[16]LAAKSONEN OM PELTONIEMI.The essenc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ir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18(20):184-205.

[17]MURPHY P R.Chaos theory (2nd. edition)[M].Ludwig: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2010.

[18]DAVIES B.Exploring chaos:theory and experiment[M].Boca Raton:Westview Press2003.

[19]SUHARYANTO AR D LESTARI.The fall and rise of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J].Iapa proceedings conference2020(1):479-496.

[20]崔玉华. 权变理论——大学管理的有效理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37-39.

[21]唐卫东程勇陈祖新. 权变理论及其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90-95.

[22]TARTER J CK W HOY.Toward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98(3):212-218.

[23]KOOPMANS K.Education i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challenges for research [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2020(3):358-374.


责任编辑任令涛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了解最新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动向

     快扫码关注我们吧!!!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发展工程教育教学学术、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关注国内外工程教育界重大问题,提供工程教育最新资讯,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