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刊】徐梅焕 石伟平:知识创生理论下企业教师的隐性知识显化机制研究

文摘   教育   2024-06-18 09:03   湖北  

作者简介:徐梅焕,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研究”(21FJKB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研究”(VJA200003)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三期140-145页。



 要:促进企业教师隐性的职业经验向显性的教学内容转化是解决企业教师教学困境的关键点。研究基于对9位企业教师深度访谈的资料,识别了企业教师知识转化的行为和过程,从技师社会化、教师社会化、表征化、联结化、内隐化五个方面构建了企业教师隐性知识显化的螺旋模型。根据研究结果,持续的技师社会化、建立企业教师与其他教师学习共同体、调动企业教师主体意识对促进企业教师隐性知识显化、实现专业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教师  职业经验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知识创生理论



一、问题提出


企业教师是指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企业转职或企业兼职的职校教师,相比不具备企业背景的教师,企业教师在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 招聘企业教师能够有效弥补职业院校在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上的不足,深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了职业院校应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人员中选拔教师的要求。但在实施中,企业教师因为缺乏系统的教师教育,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难题,没能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 针对此种困境,现有研究主要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个人成长两方面进行探讨,为企业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以及提出了企业教师的胜任素质模型、“实践-反思”的专业成长路径和专项培训策略。[3] 但当前研究还未深入企业教师“只会做,不会说;做得好,教不好”问题的症结,即隐性的职业经验并不能自动转换为课堂上显性的教学内容[4],职业经验显化的困难是企业教师教学困境的内因。长期以来,基于教师隐性知识是“教学实践智慧”的理解,多数研究集中在如何使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知识的增长,忽视个体在除教学以外的实践中发展隐性知识的可能,以及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较少研究能够跨越实践的边界考察教师隐性知识的显化。因此研究借助知识创生理论探寻企业教师职业经验的显化机制,以期帮助企业教师克服教学困境。

二、理论基础


(一)教师的隐性知识内涵与特征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并解释为:“在一个所知道的、所意会的及与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随着对教师知识类型的研究,更多学者关注到教师所蕴含的未编码的隐性知识,超越了认知学习理论下将教师看作外来显性知识的消费者和执行者。[5] 关于界定教师隐性知识的最大争议在于,教师的隐性知识等同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吗?一种观点认为,教师隐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难以区别。王艳玲认为,“隐性”是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通过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在行动中认知为反思中建构自身专业知识,即实践性知识,并且这种实践性知识的关键特点就是隐性的;[6] 尤玉钿指出,隐性知识基于教师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个性特征,体现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实践行动中,即隐性知识既由实践产生,又体现于实践。[7] 另一种观点认为,隐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相联系的基础上,超越了单纯实践性知识的范畴。易红郡认为,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对各种教育问题的看法与信念,是源自于教师真正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混合体;[8] 张民选认为,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零散的、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并且无法脱离于具体情景的知识,它常常以诀窍、个人特技、习惯和信念的形式来呈现,因此隐性知识的内涵较实践性知识更为丰富。[9] 随着对教师隐性知识研究的深入,教师隐性知识逐渐与实践性知识相区别,在此内涵基础上,其具有以下特征:①它是教师尚未规范化的知识,具有隐蔽性和非系统性;②它储存在教师脑海中,不易表达和传授;③它与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实践不可分离,实践和经验积累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并能够指导实践;④它具有强烈的教师个人特色,是教师个人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信念的综合,具有多学科性和融合性,是一种跨界融合性知识;⑤它是教师重要的知识类型,并成为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和综合品质的关键,隐性知识水平可以作为区分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重要指征。由于教师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难替代性,教师隐性知识的显化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热门议题。


(二)知识创生理论与教师隐性知识显化


知识创生理论(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简称SECI)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为隐性-显性知识转化所搭建的研究模型。知识创生理论描述了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四个阶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个体间通过分享经验丰富自身的隐性知识库,是隐性知识积累的过程;表征化(Externalization):个体选择一种方式将自己的经验、技术等清楚地表达为易于传播、共享的显性知识;联结化(Combination):分散、零碎的显性知识相互聚合、联结并逐渐形成体系,同时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内隐化(Internalization):个体将升级的新的显性知识投入实践并吸收内化,在新的实践中增加经验,积累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创生的螺旋模型见图1。[10] 基于此理论,钟启泉进一步阐释了如何利用社会化、表征化、联结化和内隐化过程积累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机理;[11]为进一步展现教师实践知识转化与生成的“全貌”,肖立、黄嘉莉提出了“知识创生的双层螺旋”[12],由于知识创生的过程发生在个体与组织的交互之中,因此不少研究基于共同体理论展开对教师知识创生的研究,例如阮琳燕、施玉茹、朱志勇指出构建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有效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且具有长远规划的教育管理实践路径。[13] 现有研究借助知识创生理论对教师隐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显化的意蕴、价值、机制做了解释,但少有研究涉及知识创生过程中教师的具体行动,尽管知识创生的螺旋模型已经为个体隐性知识向显性转化提供了理论脚手架,但教师在社会化、表征化、联结化和内隐化的过程中对“什么是有益的行动”的概念还很模糊。此外,目前研究普遍聚焦广义上的教师知识管理问题,针对企业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场景与教学场景之间的跨界问题,隐性企业经验知识显化为课堂教学知识的研究有待扩展和充实。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旨在探索知识创生理论视角下,企业教师隐性的职业经验显化为课堂知识的机制和过程。


图 1  知识创生的螺旋模型图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布伦纳(Brunner)从心理学研究视角说明人类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放弃单一的真理验证论,远离实证主义,转向通过被访者对自身经历的叙事过程,根据叙事原则建构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必要性。质性研究目的是对特定的现象本身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探究。因此,研究抽取企业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基于知识创生理论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在归纳比较中形成理论性概念并且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抽象出新的理论观点,以完成企业教师职业经验显化理论的建构。


(二)研究对象


研究依据目的抽样及理论抽样的抽样原则,结合滚雪球和锁链式抽样方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在上海市8所高职院校中选取了9位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企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都已完成上海市新进教师培训课程,已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基础。研究根据姓氏首字母、性别和访谈时间对受访教师进行编号,样本基本信息见表1。


表 1  研究对象信息表

(三)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型访谈,每位企业教师的访谈时间为90-120分钟,并针对整理访谈资料过程中浮现出的新问题对每位企业教师进行回访。同时观察并记录某几位教学能力突出的企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取教师的教案作为参考资料,使访谈、观察和实物证据之间相互印证。在研究资料分析阶段,借助澳大利亚QSR公司发行的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研究采取三级编码的方式,探寻企业教师将隐性的企业经验运用于教学的经历,以及其中教师使用的知识类型和采取的行动。通过将分析结果与已有理论进行不断地比较,建立企业教师隐性知识的显化机制。研究采用理论抽样,同时进行收集、编码并分析数据,在理论形成的同时,注重通过收集数据发展理论。同时研究增加2份访谈记录以验证理论饱和度,直至没有新的范畴出现。


1.一级编码


一级编码采用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资料拆分、打散后,通过不断比较,发展概念和范畴、重新表达事件的过程。初始编码时的范围比较宽,研究者通过反复阅读访谈稿,对资料进行逐字逐句的编码,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编码的目的是寻找研究对象的本土概念,最后抽象出42个本土概念,并在其基础上抽象出18个一级编码:工作知识、专业知识、教学信念、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课程知识、企业工作、个人非正式活动、集体正式活动、引起编码化的原因、演绎、关键词提取、概念生成、知识分类、知识选择、知识重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为了体现这一分析过程,选取部分一级编码的过程作为分析的示例,见表2。


表 2  一级编码表(部分)


2.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采用关联式编码,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展现资料记录中各个部分间的有机关联[14],研究根据“企业教师将隐性的企业经验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类型和采取的行动”这一逻辑线索,在一级编码基础上形成关联范畴,从而形成7个主类属:技师社会化、教师社会化、表征化、联结化、内隐化、职业知识、教师知识,二级编码过程示例见表3。


表 3  二级编码表(部分)


3.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采用核心式编码,即在前两次编码的基础上,结合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建立关于企业教师如何将隐性职业经验转化为显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机制。三级编码归纳出企业教师职业经验显化的五个过程:技师社会化中积累职业经验,教师社会化中构建教师经验,表征化中将经验概念化,联结化中将概念教育教学化,内隐化中企业教师的经验得到进一步发展。研究将五个过程与教师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教师职业经验的显化机制,见图2。


图 2  企业教师职业经验的显化机制


四、研究结果


(一)技师社会化:职业经验的积累


社会化是共享体验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的过程[15],其核心意义在于个体在组织中协调自己的行为和知识结构以适应任务和其他团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职业院校按照国家企业教师的引进办法,聘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的专业人员、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省级传人作为企业教师,这些工作一线中优秀的技术人员在技师社会化中积累职业经验。基于访谈资料,职业经验具体包括工作方法、工作情景、分析与判断、工作诀窍、实践化的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规范等,属于隐性的实践性知识。


(二)教师社会化:教师经验的构建


企业教师通过教师社会化习得教师的社会行为方式、技能和心智模式,逐渐建构起教师的话语体系。基于访谈资料,教师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人非正式活动和集体正式活动,增长的知识类型有隐性或显性的专业知识、教学信念、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以及关于学生的知识。企业教师一般在个人非正式活动中实现隐性知识的增长,具体行动包括:1.观察,通过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获得关于教学的最直观的感受,“我不知道怎么上课,我就去看其他老师课是怎么上的,看着看着呢也就有点感觉了”(Z-F0313)。2.交流,是教师间的非正式谈话并与具体情景同时发生,“听说某老师因为手机跟学生大吵一架闹僵了,所以我自己心里觉得跟学生硬碰硬是不行”(Z-F0325)。3.模仿,企业教师最初的教学就是“照葫芦画瓢”地模仿“老手”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模仿能生成个体的、实践的、隐性的知识[16],“我听完带教老师的课以后就照葫芦画瓢呗,我看他用分小组做任务的方法特别好,我回头就在班里也分小组”(S-M0511)。4.体验与练习,莱维特指出“最宝贵的知识既无法传授,也无法传递,像儿童学习吃饭、走路、说话一样”,是企业教师从体验和练习中直接获得教学体验,“在自己的课堂里学习,边教边学,慢慢就找到做老师的感觉了”(M-F0402)。企业教师在集体正式活动中直接“被输入”显性知识,具体行动包括:1.教学研讨,研讨不仅营造了深度交流的机会,而且是组织共享经验和分享知识的重要媒介,“教研会对我的帮助特别大,能学到不少很实用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等”(W-F0419)。2.培训,培训是组织为了弥补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不足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17],通过培训企业教师直接获得结构化的教师知识,“每个培训侧重点不一样,有些重点在教学,有些重点在学生管理,但是老师需要的一些大的方面都覆盖了”(Q-M0424)。


(三)表征化:经验的概念化


表征化是将隐性知识借助语言表述为形式概念的过程,将非编码的知识编码化,这意味着个体将选择一种方式把自己的经验、技术等概念化地表达,成为易于传播、共享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学的前提,企业教师通过表征化将职业经验编码成为显性的职业知识,将教学经验编码成为显性的教学信念、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基于访谈资料,企业教师表征化的行动包括:1.明确目的,开发知识的方法论从锁定知识开始,表征化的目的决定教师选择哪些隐性知识来进行表征,而教学目的一般是企业教师选择知识的依据,“教学目的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是出发点”(Z-F0313)。2.演绎,是企业教师通过回溯工作经历,重演工作过程调动个人知识,像是一场“工作彩排”,例如“我首先要自己想一遍我之前工作的时候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应对具体问题的策略,模拟可能使用的工具、程序等”(L-F0414)。3.关键词提取,在模糊和冗余的隐性知识中直接创造概念是有难度的,通过提取关键词“由点到面”地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把关键词找出来,就像找到了骨架再去填内容”(Q-M0424),“我会找出几个关键点,帮助我自己把握到底什么需要讲”(X-F0418)。4.隐喻,企业教师借助“隐喻”的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形式概念,即用一个熟悉的认知领域去解释、概念化另一个认知领域。例如“把避雷针比作‘甩锅侠’,把保险丝比作‘雷锋’”(S-M0511);“电车事故处理的诀窍我比喻为‘好车救坏车’”(F-M0428)。正如尼斯比特(Nisbet)所说“大多数被迈克尔·波兰尼称之为‘隐性知识’的东西皆可以用比喻的手段表现出来”。[18]


(四)联结化:概念的教育教学化


巴塞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的编码理论(Code Theory)认为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编码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识。[19] 因此,以生产为目的的职业知识与以教学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编码界限,职业知识进入课堂需要按照课程教学的结构将分散、零碎的职业知识重新联结并趋于系统化,目的是产生学生“可以学习”的知识形式,也就是职业知识的教学化。企业教师联结知识的行动包括:1.知识分类,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前提,能够克服知识的局限性与零乱性,促使知识系统化与条理化。[20] 在访谈中发现,企业教师没有统一的知识分类的方式,教师个体之间和专业之间都存在差异,例如有“实践-理论”的分类(M-F0402),也有“生产目标-程序-方法-工具”的分类(Z-F0325)。2.知识选择,企业教师主要根据企业岗位标准和学生的情况对知识进行取舍,并能够对教学大纲进行一定的反思,“现在教学大纲都很过时了,都脱离行业标准了”(W-F0419),“有些知识职校生是用不到的,有些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我作为老师肯定是要做一个取舍”(S-M0511),“教学策略、方法是学了很多,还是需要根据我们学生自己情况来选择”(L-F0414)。3.知识重组,重组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按照课程教学的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地组织起来,是以教学信念作为引领,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标准,教学策略知识作为工具,关于学生的知识作为参考进行知识联结,联结的目的是形成源自企业工作过程、基于行业标准、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


(五)内隐化:教学中进一步发展经验


内隐化是显性知识体现到隐性知识之上的过程,是显性知识被隐性地理解和运用,并在实践中发展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当企业教师将教学化的职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针对学生习得知识的困难进行实践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显化的经验得到发展。例如,不断获得新的教学信念,“有的老师不愿教西藏班,我是越教越喜欢,我希望他们将我教给他们的知识带回自己的家乡以后,能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M-F0402);更熟悉学生的学习特征,“在课堂上观察他们,他们走神的那个眼神我立马就能知道”(S-M0511);积累教学策略,“我把那些专业知识编成故事去讲,学生到毕业都忘不了”(F-M0428);进一步理解课程,“教案现在写起来也不那么困难了”(Q-M0424);优化职业经验的显性转化,“一开始行业执行标准直接讲学生理解不了,后来我在每个小项目里都夹带一点,拆分到具体的小项目里让他们边做边理解”(S-M0511),等等。


五、研究讨论


在知识创生理论基础上,企业教师技师社会化中通过企业工作积累职业经验;教师社会化中通过个人非正式活动和集体正式活动构建教师经验;表征化中通过明确目的、演绎、关键词提取、隐喻对经验概念化;联结化中通过知识分类、知识选择、知识重组完成了概念的教育教学化;内隐化中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经验。研究结果支持了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能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活动同时发展隐性、显性知识,而非仅有隐性知识积累的论点[21],证实了观察、模仿、隐喻在教师隐性知识显化过程中的有效性­。[22]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除“与他人深度交流”外,企业教师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可以主动将隐性知识显化;二,知识的联结化过程不仅可以聚合分散的显性知识,其中还存在知识跨界融合的可能性;三,企业教师的内隐化过程中除增长教学经验以外,知识显化的经验也得到了发展。


企业教师职业经验显化的过程不仅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是工作世界与教学世界之间的沟通,职业经验需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显化以及结构化地呈现在课堂。依据研究结果,建议企业教师和职业院校从三个方面促进职业经验的显化。一是鼓励企业教师持续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不中断企业教师的技师社会化,持续发展教师在企业中的职业经验;而职业院校需针对企业教师的职业背景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分层管理以及科学考核;鼓励企业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产业界保持密切联系。二是建立企业教师与其他教师跨界融合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体中的榜样教师在企业教师隐性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23],提升企业教师的教师社会化,借助外部的专业引领形成实践智慧。[24] 三是充分调动企业教师的主体意识,追溯受访教师经验显化的过程,都是在教师主体驱动下完成的;此外企业教师的经验显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循环的原动力与惯性的维持都赖于企业教师的主体意识;因此职业院校须完善企业教师的职称晋升通道,科学管理专业技术职称(如高级工程师)向学校职称(如高级讲师)转化;重视对企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改变企业教师在学校的边缘性地位,帮助企业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提高企业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认同和主动意愿。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P,GOUGH J,VITLIN M.Becoming a mature-aged teacher:career change into teaching[EB/OL].[2023-07-15].https://www.aare.edu.au/data/publications/2001/ric01274.pdf.

[2]张伟萍.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60-63+69.

[3]钟斌. 高职院校企业工作背景新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2):54-60.

[4]POWELL R R.Teaching alike:a cross-case analysis of first career and second career beginning teachers’ instructional convergenc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6(3):341–355.

[5]COCHRAN-SMITH M,LYTLE S L.Relationships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teacher learning in communities[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9(1):249-305.

[6]王艳玲. 默会识知与智慧性行动[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1):11-16.

[7]尤玉钿. 基于内在生成理念的高职院校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3(2):109-112.

[8]易红郡. 默会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4):11-15.

[9]张民选. 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14-18+31.

[10]NONAKA I,TOYAMA R,KONNO N.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0(1):5-34.

[11]钟启泉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13+23.

[12]肖立,黄嘉莉. “知识创生的双层螺旋”:一项美国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叙事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1):66-72.

[13]阮琳燕,施玉茹,朱志勇教师知识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均衡”[J].教育科学研究,2019(3):75-81.

[14]张敬伟,马东俊扎根理论法与管理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115-117.

[15]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72.

[16]邱关军伍尔夫模仿学习理论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9):25-31.

[17]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4-19.

[18]NISBET R A.Social Change and history:aspects of the western theory of developmen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19]BERNSTEIN B.Pedagogy,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M].Lanhan,MD: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

[20]吴江知识的分类[J].甘肃社会科学,2000(4):56-58.

[21]耿新,彭留英企业知识的分类分布与转化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2004(4):43-48.

[22]魏晓宇教师知识共享的行为与过程[J].基础教育,2021(6):61-71.

[23]于文华,喻平榜样的效能: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0(2):49-53.

[24]AKKERMAN S F,EIJCK M V.Retheorizing the student dialogically across and between boundaries of multiple communities[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3(1):60-72.


责任编辑任令涛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了解最新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动向

     快扫码关注我们吧!!!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本刊以发展工程教育教学学术、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关注国内外工程教育界重大问题,提供工程教育最新资讯,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