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国家青年人才」,最新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摘   2024-12-02 10:02   上海  


通讯

近期顶刊速报!!!

第一作者:谢梁羿群

通讯作者:朱文磊

通讯单位:南京大学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4590-7

摘要

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决速步骤将低浓度CO2直接电化学还原为多碳产品的可持续策略。通过精细调控铜催化剂中Cu(111)/Cu2O(111)界面边界密度,实现了在5% CO2 v/v稀释条件下,C2+产品法拉第效率达到(51.9 ± 2.8)%和部分电流密度达到(34.5 ± 6.4) mA·cm−2的优异性能。该研究不仅为工业废气中低浓度CO2的直接转化提供了新思路,还为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朱文磊教授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Direct low concentration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via rate-determining step tuning”的论文,研究团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Cu(111)/Cu2O(111)界面边界密度的铜催化剂,通过界面边界工程优化了速率决定步骤,降低了中间体吸附的热力学障碍。在5% CO2 v/v的稀释条件下,实现了对C2+产品的选择性高达(51.9 ± 2.8)%,这一结果与当前最先进的低浓度CO2电解技术相比具有显著优势。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低浓度CO2条件下,速率决定步骤从CO2激活转变为*COOH生成,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论文亮点

1.界面边界工程:通过调节Cu(111)/Cu2O(111)界面边界密度,实现了对CO2电化学还原反应速率决定步骤的调控。
2.高选择性C2+产品: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实现了对C2+产品高达51.9%的选择性,这对于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机理创新:揭示了在低浓度CO2条件下,速率决定步骤的变化,为CO2电化学还原反应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文导读

图 1 | 铜电催化剂的表征

图 2 | CO2RR电化学还原性能

图 3 | 从反应动力学角度和相应的原位拉曼光谱区分CO2RR机制的见解

图 4 | 不同表面上*CO覆盖率影响的DFT计算

图 5 | Cu(111)和Cu0/Cu1+界面的DCA模型以及5% CO2进料浓度下CO2RR的实验装置和稳定性测量

结论

本研究通过精细调控铜催化剂中的Cu(111)/Cu2O(111)界面边界密度,实现了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对多碳产品的高度选择性电化学还原。这一发现不仅为CO2的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电催化剂的设计和反应机理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朱文磊,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专注于基于减污降碳的光/电化学转化、温室气体资源化、表界面分析化学、碳中和与智慧能源等研究;201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5年博士毕业于布朗大学化学系;2015-2018年先后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特拉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2021年于华盛顿州立大学任研究员;2021年加入南京大学。



焦耳加热设备



焦耳热高温超快材料制备装置可实现毫秒级别升温和降温,能达到1秒内升温至3000K的效果,试验样品可以是薄膜、块体、粉末等。对比现在常用的马弗炉、管式炉升温慢、加热时间长等缺点,极大地节约了科研人员宝贵的科研时间,并且会有与马弗炉和管式炉不同的冲击效果。该装置可抽真空或者是通氛围气体使用,还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定制。公司致力于实验室(超)高温、解决方案。目前我公司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催化材料、石墨烯等二维材料、高熵化合物、陶瓷材料等材料的超快速高质量制备。详情请咨询17362009197。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科研云资讯
聚焦生化环材领域,致力于高校顶刊动态的快速传递,分享最前沿的学术讲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