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份墓地
董份,浙江湖州南浔人士,祖上自弘治年间迁居此地,历经四代,一直都是乡间普通农人而已。嘉靖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41年,董份会试高中全国第五名,以殿试二甲第二名被赐进士出身,随后被选为庶吉士而入了翰林院,他的陡然崛起,无异于祖坟冒青烟。
入翰林院,就意味着董份已经成了国家高级储备干部,只要不犯大错,混个侍郎以上的职务是起码的。要是脑袋再灵光点,入阁拜相都有可能。恰好,董份是个非常会来事的人,他真是天生当官的材料,一是非常善于写“青词”——道家给神仙打报告的一种虚头巴脑的文章。
董份生逢其时,当时的皇帝是嘉靖,最喜欢青词,因此,董份凭着一手好青词而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可。那时,朝廷上最有权势的大臣正是嵩。二是董份经营人际关系的能耐实在是不下于他写青词的能耐,他攀上了严嵩的亲信、时任吏部尚书、也是他同乡的吴鹏,做了吴鹏的女婿。
通过岳父吴鹏,董份又结交了祖籍湖州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陆炳母亲是嘉靖皇帝的奶娘,陆炳和皇帝从小玩到大,嘉靖视他为亲如兄弟的嫡系。通过吴鹏和陆炳,董份终于打入严嵩的朋友圈。官运亨通的董份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还获得宫内骑马的格外恩宠。
进了严嵩的朋友圈,董份自然和严嵩就是绑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后来当严嵩一党覆灭之时,董份自然也在劫难逃,被罢官回乡。因为依附于严嵩,董份的官声也很差,但历史上却没记载他当官时到底干了哪些坏事。只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没少捞钱。
据说,董家的田地超过2万亩,连着浙江湖州和苏南的吴江。而且,董家还有一百多处典当行,每年仅利钱就高达数万两之多。家中奴仆千人,门下大船三百艘。此时的董家,已经是湖州府乌程县首富。有意思的是,董家这么大规模的产业,却并不完全是靠他贪腐得来的。
明代士大夫可以获得优免待遇,即,可以免除个人田产赋税和人丁徭役。以董份礼部尚书的身份,可以获得免除八百亩田地的赋税和二十四口人的丁役。作为声名显赫的缙绅,董家还有与地方官平起平坐的地位,也有权“武断乡曲”——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使人们屈服于他。
这就形成大明社会一道独特的现象:科举家族如此有权有势,乡间民众甚至包括商人纷纷带着田产、房产、买卖投奔其麾下,这叫“诡寄”,他们投奔这种科举大家族,既可以免除赋税徭役,或者至少也可以打折缴税,还可以得到这种大家族的庇护,不受别人欺负。
这就表明,董份家那么大规模的产业,并非完全靠他贪腐得来的,其中大多数其实是这种虹吸效应得来的。自董份始,董家都是读书人,他们哪里懂得做买卖?也不懂得打理这么大的家业,他家里的买卖和家业,都是靠手下豢养的家奴去打理的,于是,问题就出在这些家奴身上。
当时,董份在人们口中有两副面孔:一副面孔是居乡贤儒,他购置义田,建立义宅、义塾、义仓,用以赡养族中孤苦无依之人,供没钱读书的孩子上学,救助灾荒。他这些善举无疑是为乡间、宗族建立了一套民间社会保障体系,由此为他博得地方上的善名。
董份的一副面孔则是:家中金银堆积如山,美女成群,夜夜笙歌,荒淫无度;还有人说他家中豢养的豪奴专干欺男霸女、横行乡里的缺德事,全家都不是好人。真相如何呢?其实,不难理解,立场不同的人结论不同,得到他好处的人自然颂扬他,受他祸害的人自然贬损、诅咒他。
夜夜笙歌、荒淫无度,其实就是有贵客来了,董份自然要高规格设宴招待,席间安排歌伎吹拉弹唱,就如同现代人吃完饭再去KTV嗨一番一样的道理。而且董份一生在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他长袖善舞,退居乡间后,他每逢年节还经常亲自去给地方官送礼,地方官自然也会眷顾董家。
董份之所以如此谦卑,是因为他深知整个家族就靠他,他比不了那些世家大族,根基太浅,只能这样放低身段苦心经营,否则,他如此势单力薄是无法应对朝野那些明枪暗箭的。除了这些手段,董份还通过多方联姻来迅速构筑自己整个家族的势力。
万历皇帝(剧照)
董份的儿子娶了同年进士茅坤的女儿,女儿嫁给另一位同年徐履祥的儿子,长孙董嗣成娶了徐阶次子徐琨的女儿,另一个孙子董嗣章娶了竹溪沈儆炌(kài)的女儿,孙女嫁给了董份门生、万历年间首辅申时行的儿子。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目的就是为了多途径巩固自己的势力。
董份觉得做这些还不够,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子孙后代争气,所以,他的家教极严,子孙都心无旁骛追求科举。长孙董嗣成于万历八年高中二甲第一名的传胪,赐进士出身;三年后,长子董道醇中进士,另一个孙子董嗣昭于万历二十三年也中进士。一家四进士,董家声势登上巅峰。
真是董家英才辈出么?或许有一点儿。但,又或许因为董份的庇荫,个中难免也会搞些猫腻。董份太知道自己根基浅薄,远远无法跟同乡徐家、茅家这样的世家大族相比,逼得他不得不哪怕退居乡间还要如此处心积虑谋划,否则,董家很可能会在地方家族的倾轧与争斗中迅速败落。
古今中外同理,要想成为贵族,没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董份年事渐高,作为开创者的董份把守业甚至家族二度创业的重任放到了第三代,也就是那位科举全国第四的长孙董嗣成身上。但令董份万万想不到的是,导致董家迅速衰败,偏偏就是董嗣成一手造成的。
董嗣成天赋极高,二十岁中举,二十一岁中进士,且高居全国第四。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写得一手出色的八股文。而且,他在星相、风水、中医、书法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有点类似于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黄老邪那种,天赋极高的全才式人物。
董嗣成在学问方面是天才式的人物,但在为人处世、经营仕途方面就远不如祖父董份了。他就是个妥妥的宅男,在京做官天天闭门不出,安心钻研自己的那些兴趣爱好,就连有姻亲关系的首辅申时行那里,他也很少走动。在京十年,只混了个礼部主客司郎中,相当于如今的厅局级干部。
有意思的是,祖父董份官声极差,而董嗣成却博得“直臣”的美誉,他在万历皇帝立储问题上,作为正派官员参与了谏诤,让万历皇帝对他很不满。万历二十年正月,他又疏救被罢免的同僚,终于激怒了万历皇帝,把他罢免,他只好回了老家。
由此可见,或许董份并不是真的很差劲的人,否则,他如此看重的长孙董嗣成怎么会是这样的风骨?董嗣成回家后,并没能过上太平日子,很快,他就闻到了一股针对董家的浓烈的火药味。这股火药味,始于公元1590年,那年,81岁的董份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按照惯例,朝廷对于那些曾经位高权重的重臣,在其死后,都会给予恤典,这是明代士大夫极为看重的身后哀荣,既有虚名,可算对其历史地位的盖棺定论;更有实利,可让家中科举不第的人直接做官。董份当初是因涉及严嵩而被贬,照理,他是很难有资格获得朝廷恤典的。
但这时的朝廷内阁首辅是董份的学生申时行,申时行命亲信浙江巡按御史蔡希周上疏请朝廷慰问一下退休老臣董份。这么一来,朝廷如果下旨慰问,就表明,董份已经获得朝廷平反;同时,也为将来董份死后申请朝廷恤典埋下伏笔。可是,蔡希周的奏疏马上遭人跳出来反对。
山西道御史万国钦上疏痛骂董份,说他当年攀附严嵩,退休后又聚敛田产,仗势欺人,奴仆数千,堪比王侯。乡党们无不对其愤恨不已,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董份的罪名仍在,朝廷怎么能慰问一个罪人?于是,朝廷不再提对董份的慰问之事,至于董份日后的恤典,更是泡汤了。
董份气愤之极,他用了点小手段,没几个月,痛骂他的万国钦就被贬去了剑州做了判官。此事其实已经传递了一个信号:有人把董份家的事情捅到了京城。第二年,吴江新任知县祝似华一上任,就有人状告董份这个外乡人。说董家是外乡人,是因为董家有大量的田产和生意都在吴江。
祝似华初来乍到,对董份这样重量级老干部的案子自然非常谨慎,一直拖着没有处理。当地人认为他收了董家贿赂,就编排顺口溜讽刺董家贿赂了祝似华。吴江人认为,董份“为富不仁”。董嗣成还希望为爷爷的身后事再争取争取,那就必须要想办法尽快消除爷爷“为富不仁”的恶名。
申时行
读书人最容易学的当然是书里面的先例,董嗣成也不例外,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借鉴案例:冯谖市义,让主子孟尝君损失一大笔钱粮,却为孟尝君收买了人心,最终让孟尝君获得封地薛城百姓的一致爱戴。于是,董嗣成决定学冯谖,把家中万贯家财都散了,财散人心聚嘛!
董嗣成首先处理的是家中的上万亩良田,他允许那些家中田契原来的卖家,以当年售价的一半赎回他们的田地。仅此一项,董家就要折损全部家财的三成。董嗣成认为,此举既能把招人嫉恨的田地有惊无险地散出去,也不至于让家里损失太大,或许还能让这些乡党们感激他董家吧!
这个做法,董嗣成认为非常完美,但在老江湖董份看来,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后来,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老江湖董份的看法。董份认为,乡人贪婪成性,见利忘义,田产的事情用这种办法处理就是惹火烧身。只要乡人来闹,告官就好了,他觉得自己的孙子董嗣成完全不谙世故。
刚开始,董嗣成处理了一些对董家的投诉,退还了部分田地。但他的这些举动不但没有得到乡民的认可,反而刺激更多的乡民向官府控告董家,诉状如雪片一般飞向县衙。祝似华面对如此场面,干脆把诉状都送给了董嗣成,意为官府不管了,冤有头债有主,该找谁找谁吧!
其实,县官品级虽然不高,但权力却极大,如果祝似华肯出力为董家挡一下,乡民不至于如此肆无忌惮。但在关键时刻,祝似华当起了甩手掌柜。于是,这股针对董家的邪火迅速从吴江烧到了湖州。乡间都疯传:只要跑去董家闹一顿,就能拿钱走人!于是,上千人涌去董家闹事。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浑水摸鱼、胡搅蛮缠的无赖和地痞,事情迅速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酿成了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董嗣成只好大出血,散掉了十分之二的田地,才将此事稍微平息了一阵。但没多久,浙江巡按御史彭应参到湖州巡视,针对董家的诉状又像雪片一样向他飞来。
彭应参迅速将此事向巡抚王汝训汇报,其实,此事闹起之初,省里对此事就早有耳闻,却一直冷眼旁观,直到火烧大了,才介入进来。官府的这种态度,让董嗣成非常不满。最终,彭应参把此事交给乌程县知县张应望处理。张应望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据领导的示意,“秉公办理”。
在张应望的主持下,此案审理出董家越来越多的不法事实。董家的家奴董椿、董和、董岳、董松等人借着董份的势力,横行乡里,聚敛财富:有人欠债还不起,就逼迫人家卖田卖房来抵债;要么强买强卖,逼迫人家低价让渡财产;要么坑蒙拐骗,明火执仗地敲诈勒索。
董家家奴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最高峰就是在董嗣成高中传胪、董家陆续有人入朝做官的那几年,很显然,这就是典型的家奴仗势欺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董份是没有参与的,都是董家家奴所为,因为这些家奴往往借着为主家置办产业的机会,自己从中大肆渔利,贪污主家钱财。
明代蓄奴成风,到了中后期,蓄养家奴的做法更是特别盛行,势力大的官宦人家蓄养一两千个家奴都很常见。这些家奴承担了主家大量工作,包括处理家务、农业生产、商业经营、手工业制作等等。董家得力的彪悍家奴有50多人,董份对这些人非常好,自己有肉吃,一定给他们喝汤。
董家的家奴们四处购置田产,过着中产生活。他们也非常忠诚地为董家卖命,协助主家经营田地商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狗仗人势的举动非常之多,仗着董家的势力,肆无忌惮鱼肉乡里,为主家惹来深重的民怨。很遗憾的是,董份对此,似乎毫无察觉。
董份自认为他罢官归乡以来,一直奉公守法,战战兢兢,从未得罪过乡人。又或者,在董份看来,欠债还钱,那些乡人如果还不了钱,那么卖田卖女也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这样的事情,他都是占理的一方,怎么会激起民怨呢?
继承董份执掌家业大权的长孙董嗣成也把问题归结于乡民的刁滑、贪婪,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民怨来源于他董家家奴对乡里的巧取豪夺。所以,他提出的化解此事的办法也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方向都搞错了,他越卖力,只会导致形势越恶化。果然,不久后,董家的厄运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