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刘少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刘少奇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直到10月11日,毛主席才从重庆平安归来。在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的43天中,刘少奇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抢占东北”。“抢占东北”的决策是毛主席作出来的,但由于他要去重庆,“抢占东北”的具体部署和落实就落到了刘少奇的肩上。刘少奇也的确不负毛主席厚望,在“抢占东北”的具体部署和落实上体现了他卓越的能力:一是想得远,二是动作快,三是力度大。
毛主席离开延安前的8月23日,“抢占东北”问题时说,派干部去东北是确定的,派军队去不能定,要看,有可能不能去。这里所说的“要看”的责任其实就落到了刘少奇的身上,也就是说,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刘少奇思索,他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决策:到底派不派军队去东北?
谁都没想到刘少奇在8月28日上午送别毛主席赴重庆后,下午就作出了派军队进入东北的决定,因为刘少奇认为,我们争取东北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不但体现了刘少奇做决策想得很远,也行动非常迅速,想到了立刻付诸行动。
8月29日,刘少奇就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这个指示表明,他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始对抢占东北的工作进行部署了。从这时起,到10月初,在刘少奇的具体部署和推动下,我们党已经派出了约10万兵力的主力部队和数千名干部先后抵达东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这时,刘少奇一面继续组织向东北的第二期运兵,以免积极部署已经抵达东北的部队迅速展开。因为部队抵达东北要迅速投入工作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这一时期,如何展开抵达东北的部队,成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
起初,按照刘少奇的设想,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党派去东北的部队是要独占东北的,在冀热辽地区屯集重兵,阻止国民党部队从陆路进入东北;又在东面控制渤海湾一段,可以阻止国民党军从海上登陆进入东北,这样一来,我军就可以控制整个东北了。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苏联当时受外交条约(与国民党当局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不能给我们党提供帮助。反倒是国民党在美国的帮助下,加快了向东北运兵的速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原先由我军独占东北的设想已经不能实现了。
9月28日,刘少奇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主持修改了独占东北的计划,他提出,我军进入东北的部署中心首先应该放在背靠苏联、朝鲜、外蒙和热河有依托的有重点的城市和乡村,建立持久斗争的基点,再进而争取与控制南满沿线各大城市。
毛主席
10月2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指示东北局,明确指出,要东北局目前在大城市和要道除找取物资兵员外,主要是发动群众,进行民主运动,只有执行这一方针,才不至于使工作紊乱。
当时,一些在东北的苏联红军将领对我们党的这一部署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我们党如此部署仍然未脱离游击战争的概念,苏联人的这种批评对东北党内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为消除这一影响,刘少奇于10月9日再次致电东北局,指出,目前不要怕人家讥笑我们未脱离游击概念,因为我们没有飞机大炮,游击概念决不能脱离,否则我们将会遭到灭亡。目前我们必须要高度分散发展,下一时期才有机会大量部队集中作战。而且我们在作战中必须诱敌深入内地一二百里之后,才能进行主力决战歼灭敌人,而不是到处防御。
毛主席于10月11日回到延安后,因长期劳累过度而病倒,11月中旬入院治疗,12月中旬,毛主席出院后又继续休养了数月,直到1946年6月才基本恢复健康,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也就是说,这段时间里,中共中央主席之职仍由刘少奇代理。
这段时期,全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签署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兵分两路对东北发动大举进攻。而苏联红军却通知我们党,长春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给蒋介石,凡有苏联红军的地方就不准我们党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要我们党退出铁路沿线若干里以外,便于蒋介石的军队接收东北。
对于出现的这一情况其实刘少奇早有预料,他当即致电东北局,要东北局把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给蒋军,但我们要作秘密工作布置。重点要东北局让出大城市后力求控制次要城市,站稳脚跟,准备和蒋军斗争。
不久,刘少奇再次致电东北局,指示他们,在已经建立秩序的地方发动群众,控诉汉奸并开展减租运动,国民党必不能满足东北人民的要求,只要我们党能争取广大农村及许多中小城市,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争取胜利。2天后,刘少奇把这一战略思想概括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此后,刘少奇数次致电东北局,提出东北工作的发展方向问题,指示东北局应在今冬明春集中力量发展农民减租,解决土地问题,确立我们对国民党的优势。尤其强调,应以控制长春路两侧地区,建立根据地,利用冬季整训15万野战军,建立20万地方武装,以准备明年春天的大决战为目标来布置一切工作。
抢占东北(油画)
即便数次致电东北局,但刘少奇还是担心东北局不会下这么大大决心来实行工作上的大幅度转变。12月24日,刘少奇再次发给东北局书记彭真一份长电,强调东北局如今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再根据情况的允许逐渐争取在东北的优势。
期间,病情刚好转的毛主席仔细研究了东北的情况后,写了一个关于东北工作的指示,这个指示和刘少奇对东北工作的部署完全一致,这就在关键时刻有力地统一了东北各级领导人的思想。
于是,东北各地区党政军密切配合,采取了果断有力的行动,清剿土匪,消灭日伪残余,轰轰烈烈地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有些地区还部分地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我们党下一步在东北同国民党的激烈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部署和落实“抢占东北”工作的同时,刘少奇也对华北和华中的工作进行了指导,还协助指导几个战役,打退了国民党军向各解放区的进攻,也抓了对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争取工作。此时,国民党在前线还没有足够的优势兵力,要把大量远在大后方的军队运到前方还需要时间,为此,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一起对我们党玩起了“调处争端”的把戏。
于是,蒋介石同意同中共再开谈判和召开各党派政治会议。12月27日,国共两党恢复谈判;1946年1月,成立了由马歇尔、张群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委员会,专门协商解决各项军事问题的具体办法;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声明,规定“一切战斗行动立即停止”。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了一个时期,人们对实现和平、民主再次燃起了新的希望。
此时,毛主席还在休养,刘少奇继续主持中央领导工作,他积极地为实现国内和平与民主而努力。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和平发展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他认为将来可能有波折,但大体上和平的局面是定了。所以提出主要的是开展非武装斗争,因为国际的压力和全国人民的压力,以及蒋介石自己军事上和财政上的困难,决定了我们可以迫使蒋介石接受和平。
但后面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一时期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对当时形势的估计有些过分乐观了,对国际美苏英三国对中国时局向和平方向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估计偏高了,对蒋介石破坏和平的决心估计不足。刘少奇后来也自我检讨说,我们糊涂了一下,以为真正可以和,现在证明是不可能。好在“糊涂了一下”的时间很短就清醒过来,中央的路线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直到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我们党的工作中心转到武装斗争上来,毛主席的健康也刚好基本恢复了,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当中,这就意味着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之职的日子结束了。这段日子长达10个月,可以说是自刘少奇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最为紧张的日子,因为挑战实在太大了,责任实在太大了!
参考书目:
《刘少奇传》: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