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公孙鞅)
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并存,彼此互相征伐,纷纷谋求富国强兵之策。这其中,最强盛的当属魏国。因为魏国先后起用李悝、吴起等牛人实施变法,成为战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霸主。其他国家也想方设法,纷纷效仿,谋求富国强兵之道。
此时正是公元前361年某日深夜,魏国国君魏惠王听一名侍从匆匆来报,相国府传话过来,说相国怕是不行了。公叔痤不仅是魏惠王的相国,也是他的王叔,当年自己能够获得王位,完全靠公叔痤对他鼎力支持,帮助他率军征服他的竞争对手公子缓,他才如愿以偿登上王位。
魏惠王即位后,公叔痤出任相国,事事事必躬亲,日夜为国操劳,多年来,一直都是魏惠王的股肱重臣。眼下听闻公叔痤命不久矣,他赶紧连夜前往相国府探望。魏惠王一进相国府,便急匆匆赶去内室探望公叔痤。此时的公叔痤已经奄奄一息,仰卧在病榻之上。
见到魏惠王前来探望自己,公叔痤挣扎着想坐起来,却使不出力气。魏惠王赶紧上前握着公叔痤的手,要他躺着就好了。叔侄二人在凄然的氛围中开始交谈,魏惠王安慰公叔痤,说多休养几日就会好起来。可公叔痤自知时日无多,感叹魏国霸业未成,自己就要先走一步,心中愧疚。
由此,公叔痤询问魏惠王,他走之后,大王会用何人帮助魏国与六国争雄?魏惠王一听,猜想定是公叔痤心中已有合适人选,就询问是谁?魏惠王没料到的是,公叔痤竟然向他推举自己相国府中一名叫公孙鞅的中庶子,更离谱的是,竟然建议让公孙鞅一步登天,直接代替他出任相国!
魏惠王听了摸不着头脑,认为公叔痤定然是病糊涂了,怎么推举一个从未听过名字的相国府中的中庶子直接接任相国,这也太离谱了!但碍于颜面,魏惠王只是不置可否。公叔痤见状,又强调说公孙鞅多有智谋,甚至比起魏国之前的变法大臣李悝和吴起都毫不逊色。
魏惠王此时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公叔痤知道魏惠王根本没有听进去他的话。他只好屏退左右,强打起精神,郑重其事告诉魏惠王,如果不用公孙鞅,就要立即杀了公孙鞅,否则,一旦让公孙鞅离开魏国,去了别的国家效力,那么,将对魏国贻害无穷。
魏惠王只是敷衍地点点头,公叔痤见魏惠王如此,心中失望,再也没有说什么。魏惠王寒暄几句之后,就离开相国府了。他笃定公叔痤定然是病糊涂了,堂堂魏国人才济济,怎么能用公孙鞅这样的无名之辈来出任相国?
当夜晚些时候,公孙鞅走进相国公叔痤的内室来探望公叔痤,公叔痤这么晚把他召来,是告诉他,自己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深感不安。公叔痤告诉公孙鞅,他向魏惠王举荐了公孙鞅,魏惠王装聋作哑。于是,他又建议魏惠王赶紧杀了公孙鞅。
公孙鞅听了这话,却是镇定自若,反而认为公叔痤做得对,先公后私,他劝公叔痤不必内疚。但公叔痤还是劝公孙鞅明天一大早就离开魏国,不要白白丢了性命。公孙鞅回应,相国待我不薄,如今相国病重,我岂能一走了之?更何况,大王不会杀我,我又何必要跑?
魏惠王
公叔痤叹气,说,大王既然决定不重用你,怎么不杀了你?公孙鞅回答,大王刚愎自用,既然不听您的举荐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意见来杀我呢?果然,公孙鞅继续留在相国府中,并未离开。这天,公孙鞅前往大梁城郊外的圃田泽,在圃田泽水岸之畔的密林中有一间茅屋。
茅屋里面住的正是公孙鞅的老师尸佼,尸佼本是鲁国人,早年来到魏国,就在圃田泽的这片树林中开了这处学馆,公孙鞅正是他的学生。尸佼问公孙鞅,你觉得继续留在魏国还有建功立业的希望吗?公孙鞅表示,虽然不想留在魏国,却不知哪里能更好地施展他的本领?
尸佼说,你总不能一直在相国府碌碌无为地做中庶子吧?公孙鞅表示,相国待他不薄,如今相国一息尚存,他不好弃相国而去。尸佼说,魏王鼠目寸光,你岂能吊死在这棵树上?他提醒公孙鞅别忘了治国之本是求贤:魏王如此待你,你觉得魏国还有前途吗?
尸佼提醒公孙鞅,魏王所信任重用的公叔痤、公子卬都是王公亲贵,庞涓、龙贾也都是他太子时期小圈子里的人,这种以出身论英雄的狭隘格局,是成不了大事的。公孙鞅闻言,叹息,不知哪里有大格局的大王。再说,魏国的霸主地位,又有哪个国家能轻易撼动?
接着,尸佼循循善诱,希望公孙鞅应该主动离开魏国,出去寻找时机。公孙鞅询问老师,是去齐国还是楚国?尸佼说,齐国浸淫孔子之道百年,不易更化;楚国国力虽有所上升,但卿族勋贵势力过于强大,吴起之死就是前车之鉴,这种地方是大凶之地,不适合求取建功立业的新人。
最终,尸佼指给公孙鞅一条路,要他不妨一路向西,前往秦国。公孙鞅听了颇感为难,他认为,秦国是魏国的敌国,公叔痤对他有恩,如果去秦国,让他情何以堪?尸佼听了,毫不客气地指出,公叔痤只不过是以德行欺世,且又心胸狭隘的一只阴险的老狐狸而已!
公孙鞅和老师据理力争,认为公叔痤虽然没有吴起之才,但也是德高望重之人。尸佼干脆一语挑破,说,当年,公叔痤为了当上相国,使了阴招逼走吴起,吴起这才出走楚国。而且,你在他府中已经有些日子了,可他一直让你做中庶子这样教育子弟的闲散官职,从不对你委任要职。
公叔痤一直等到自己油尽灯枯之际,才把你推荐给国君,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又赢得了身后的君子名声,这还不够厉害,不够狡猾吗?公孙鞅听了目瞪口呆,但还是不敢相信,公叔痤这么做就是为了保全他自己的位子。
尸佼说,公叔痤是贵族出身,做事不择手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你一介布衣,在当今大争之世,要做大事难道还要贪图名声?就在此时,有学生来禀报,刚得到王宫传来的消息,公叔痤病死。公孙鞅听闻,不由心中一阵悲伤,还是感念公叔痤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这时,尸佼拿出一枚简册给公孙鞅,原来正是秦国新任君主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秦魏两国在少梁之战中两败俱伤,秦国俘虏了魏国相国公叔痤,而当时的秦国国君秦献公也在战役中身负重伤,不久就病死了。20岁的秦孝公发布政令,要对百姓广施恩惠,吊贫问孤,准备找魏国复仇。
秦孝公(剧照)
所以,尸佼建议公孙鞅前往秦国试试运气。而公孙鞅也想起自己曾有个叫景监的楚国朋友,听说早就是秦献公看重的大臣。如果去秦国,找景监倒是条门路。尸佼意味深长地告诉公孙鞅,秦国正因为荒僻、穷困,才适合你这样的布衣之士白手起家,建功立业。
料理完了公叔痤的丧事,公叔痤就收拾行囊,拜别尸佼,前往秦国。与料想相差无几,景监对公孙鞅的到来既感到意外,又很热情、真诚。景监知道公孙鞅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大才,作为朋友,此番公孙鞅前来投奔秦国,他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公,他也有义务和责任为国家举荐人才。
几天后,景监就为公孙鞅争取到了一次面见秦孝公的机会。公孙鞅见秦孝公虽然年轻,却凛然有一股英武之气,但又有谦逊之风。第一次见面,公孙鞅用黄帝的清静无为之说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了不以为然,竟然当场打起盹来了。这次见面,就这样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
景监非常生气,觉得公孙鞅让他丢脸了。但公孙鞅一点都不生气,笑着要景监第二次帮他引荐与秦孝公面谈。这一次见面,公孙鞅以孟子主张的王道游说秦孝公,希望他行仁政、善政。秦孝公听了大为失望,大争之世,各国之间争夺你死我活,你要我实行仁政、善政,就能强国?
这一次谈话,秦孝公主动打断公孙鞅的话,终止了会见。可想而知,秦孝公是看在景监面上才隐忍没有发作。景监再次上当,非常恼怒,但架不住公孙鞅再次劝他,要他第三次为自己争取和秦孝公面谈的机会。公孙鞅表示,自己前两次都是试探秦孝公而已,这次一定成功!
景监只好厚着脸皮再次请求秦孝公召见公孙鞅,这一次,公孙鞅果然成功了。公孙鞅一开口就提起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几百年前著名的霸主,他们一世英雄,当即引起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公孙鞅不慌不忙地说,齐桓公和晋文公治国所用的乃是富国强兵的霸道。
齐桓公、晋文公的霸道治国,其实就是凭借武力、刑法、权势来驾驭国家、统治子民。秦孝公不时发问,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疑所虑一五一十和公孙鞅深入探讨起来。公孙鞅告诉他,魏国之所以强大,一是继承了昔日晋国的强大根基,二是魏文侯起用了一批治国有方的英才。
魏武侯即位后,虽然不及魏文侯的气度胸襟,但他继续遵循了父亲确定的霸道治国,所以,魏国暂时还能维持一时之盛。但公孙鞅又敏锐地指出,魏武侯的争霸战略存在重大隐患,很可能会导致魏国霸业中衰。这句话,公孙鞅吊起了秦孝公的胃口,强敌垮台,这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啊。
公孙鞅一针见血地指出,魏武侯迁都大梁是个严重错误!听了这话,秦孝公大为不解。他认为魏国旧都安邑既不便于控制东方诸侯,又容易被敌国切断要塞,迁都大梁应该是争霸中原的正确之举才对啊!公孙鞅说,魏国争霸中原,却陷入四战之地,这是得不偿失!
公孙鞅把其中利害给秦孝公听:如今魏国虽然强大,但在列强中并没有绝对优势。尤其是魏国如今一统天下的时机并未成熟,就迁都大梁,只会让其他诸侯震恐而合谋围攻魏国。而大梁是易攻难守之城,如果魏国与敌国同时开战,无异于自寻死路!一番话听得秦孝公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