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我曾写了一文,标题是《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进行南北内战,大清皇帝在忙什么?》,1861年,在这个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刻,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美国的南北战争打得正酣。大清帝国统治下的中国,也处于一个时代的关键转折点上。
早一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京城陷落,帝国最尊贵的皇帝咸丰仓皇北逃,这是自满清1644年入关以来的最大耻辱,堪称奇耻大辱。咸丰皇帝19岁即位,这一年正好30岁,本是三十而立的年纪,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三十而毙”,自己的生命会在这一年画上悲怆屈辱的句号。
咸丰皇帝自即位以来,念念不忘要替父亲一雪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耻,那时,血气方刚的咸丰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奇耻大辱。所以,他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雪前耻:对列强采取强硬的态度。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之前在他父亲手里因主张议和而受到重用的官员,全被他轰下台去,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对外敢说硬话、狠话的角色,比如,1841年在台湾与英国人发生武力冲突,已经因病回籍的姚莹,被咸丰皇帝重新起用而得以升任广西按察使。
1849年在广州拒绝英国人入城要求,组织团练试图与英国人较量的广东巡抚叶名琛,被咸丰皇帝擢升为两广总督,授体仁阁大学士。咸丰皇帝不知道自己草率了,以为主观意识上强硬起来,就果真能一雪前耻,他却没想到,强硬的背后,靠的更是过硬的实力啊,大清帝国哪里有这实力?
咸丰皇帝即位第二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无异于让本就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更加雪上加霜。5年后,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大清帝国仰仗的八旗军队不堪一击。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外夹击之下,咸丰皇帝无法应付,只得重用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汉人重臣。
咸丰皇帝重用曾李胡左等汉人重臣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攘外必先安内”,以要他们剿灭太平天国为主。但英法联军却不同情咸丰皇帝,并不会等咸丰皇帝镇压了太平天国再来找他麻烦。1858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只得乖乖又签了一个屈辱的《天津条约》。
咸丰皇帝当初的话说得有多狠,如今的境况就有多狼狈。弱国无外交,经常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已经颜面扫地的咸丰皇帝为了维持仅剩的一点儿尊严,竟然寄希望于通过要求西方使节来见他时,必须要废弃西方的鞠躬礼,按照中国的要求行跪拜礼,借此维护他和帝国仅有的尊严。
可笑的是,英国佬根本不吃咸丰皇帝这一套,坚持使用英国使节谒见其他国家元首时的统一礼节——鞠躬礼仪,而且,所有西方国家都将参照执行。外国佬不肯跪拜,咸丰皇帝也没有本事逼他们跪拜。为了继续维护帝国和皇帝的宝贵尊严,咸丰皇帝只好“惹不起,还躲不起”么,坚决不见洋使节。
英法联军再次兵临城下,提出8条议和条件,咸丰皇帝全部答应,但就坚持要外国使节对他行跪拜礼。咸丰皇帝心想,你们这些洋鬼子不要逼人太甚,不怕我狗急跳墙?于是,他命令,如果外国佬坚持不肯接受,那就只有与他们决战!决战个啥呢?英法联军攻入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溜之大吉。
逃往热河的咸丰皇帝命曾国藩等人率军北上勤王,还没等他们勤王到位,恭亲王奕䜣已经奉旨以外交手段收拾残局了:原因很简单,英法并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要的是做清政府的太上皇,从中源源不断掠夺利益而已。见咸丰皇帝如此冥顽不灵,只好退一步,为这样的小事计较个啥?
咸丰皇帝(剧照)
既然你咸丰皇帝不愿意见我的使节,那就不见吧!但咸丰皇帝还是悲愤欲绝,因为外国佬终究还是用鞠躬礼见了他的皇弟恭亲王奕䜣,而这,再次被咸丰皇帝视为帝国及他个人的奇耻大辱。这咸丰皇帝也真是相当无语了,想来也理解他了,无能之人,只能这样折腾自己,以此挽尊而已。
但英法联军撤走后,咸丰皇帝仍然不肯返京,因为他担心洋使节还会追着用鞠躬礼觐见他以亲递国书。所以,咸丰皇帝跟之前一样,拿捏不了老外,拿捏自己的大臣还是稳准狠的,他勒令,如果他回京后,洋使节又跑来要觐见他,那可就别怪他对负责谈判的大臣翻脸,追究他们的责任了!
身为皇弟的恭亲王奕䜣没辙,只好照办,再三努力之下,英法两国终于答应不再要求入宫觐见皇弟。但咸丰皇帝对此仍不放心,依然继续留在承德避暑山庄。对英法两国而言,他们要的核心利益已经随着新条约生效而落入手中,何必还跟咸丰这样无能又死要面子的傻子皇帝纠缠这些细枝末节呢?
清政府之自大令人瞠目结舌,已经被列强打得稀里哗啦,丧权辱国的条约也签了一堆,在自大上却丝毫不肯输了气势,把专和洋人打交道的机构叫做“抚夷局”,洋人肯定不乐意啊,负责办理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䜣没有办法,只好上奏另设新的机构来处理外交事务,总理衙门就这样应运而生。
英法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竟然主动撤出北京,这让奕䜣颇感意外,由此,他敏感到,洋人并不想夺取清政府的政权,他们要的只是具体的经济利益。由此,触动奕䜣主张设立总理衙门来处理具体洋务。咸丰皇帝只能同意奕䜣的奏请,但他担心奕䜣会借机挟洋自重。
所以,咸丰皇帝在批复中把新机构的名称定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为的就是要限制奕䜣的权力。但奕䜣果然挟洋自重,他回奏提出,洋人自认为代表的是本国政府,不是民间商人,称“通商衙门”,洋人不肯前来对接。所以,只能去除“通商”二字,免得又给洋人生事的借口。
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同意。但咸丰皇帝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奕䜣和总理衙门的打压,奕䜣奏请,凡遇到重大机密事件时,一面奏报皇帝,一面提交到总理衙门寻求咨询。但咸丰皇帝驳回此建议,命各省继续按之前惯例奏报机密事件,不必送总理衙门寻求咨询,只需由军机处抄录知会即可。
很显然,咸丰皇帝不能容忍自己的权力被总理衙门和皇弟瓜分。可是,咸丰皇帝8月份就病死在热河,他留下的以肃顺为首的8名顾命大臣很快就被奕䜣联手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以秘密政变的方式一一清除,处决的处决,自尽的自尽,剩下的要么被革职,要么被充军。
咸丰皇帝的政治痕迹就这样被抹了个干干净净,奕䜣和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成了大清帝国最高决策层的关键核心。这么一来,奕䜣把持下的总理衙门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大清帝国改革的中枢机构。也就是在这一年,朝廷重臣曾国藩收到了一份名为《校邠庐抗议》的书稿。
冯桂芬是林则徐的弟子,他比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看得更为深远,他认为中国比西方列强落后不仅仅在器械和技术方面,更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制度方面。冯桂芬把书稿寄给曾国藩,内心颇为迫切的愿望是希望借助曾国藩的力量,把这部书稿推给朝廷高层,以此对中国进行改革。
但遗憾的是,迫于当时严重闭关锁国以及朝廷愚民政策导致的愚昧、落后思想主导的现实,不仅冯桂芬,就连曾国藩也顶不住这个压力,这部书稿始终没能在这一关键时期面世。一直到1889年,这本书经过删改,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才经由帝师翁同龢之手送到光绪皇帝面前。
恭亲王奕䜣
哪怕到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曾命人将这部书稿印刷2000本发给朝中官员阅读,并规定他们在10日内就书中内容提出回复意见,谈谈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有什么理由?仍然遭到时任礼部左侍郎徐承煜(保守派头子徐桐之子)的猛烈批判,认为此书实属荒谬。
这部超越时代的、极有现实启示意义的优秀书稿,从1861年写成一直到清朝灭亡,都始终没能与主持晚清改革的总理衙门形成共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包括作者本人以及与该书最早接触且最有权势的读者之一的曾国藩,都不得不选择了将此书尘封,这就是晚清这个时代的悲哀。
从1862年开始,大清帝国进入由恭亲王奕䜣和两宫太后共同执政的时期,他们都亲眼目睹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惨状,都亲眼见识过西方列强洋枪洋炮的威力,都曾因为京城的陷落与圆明园的被焚毁而肝胆俱裂,从他们内心来说,他们比内外群臣和朝野知识分子有更迫切的改革意愿。
清政府不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还不遗余力地推行愚民政策,大清帝国的高层有着严重的满人本位意识。所以他们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本质上都只不过是皇权与官僚集团达成新的和解而已。咸丰皇帝时期,他在内政上非常倚重肃顺。肃顺虽然是满人,但他的见识还算比较高远。
肃顺在政治上颇有见地,很愿意结交和重用汉人官员。他对满人官员态度暴戾,就像对奴才;反倒是对汉人官员颇为谦恭,因为他认为满人浑蛋多。他对官场腐败采取的手段也颇为严厉,他甚至上奏提出,要减少八旗的俸饷,因为他认为满人不足以充当朝廷的统治基础,只会浪费财政的钱。
毫无疑问,肃顺的作派把整个官僚集团都给得罪了,所以当辛酉政变发生,肃顺被处决后,官僚们额首称庆。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新的高层不再在乎官员是否贪腐,只想重塑官僚集团的向心力,进一步强化满人本位主义。但她也明白,大清帝国已经千疮百孔,还要靠曾胡左李这些人维护。
慈禧太后把肃顺时代压制满人的做法完全给扭转过来,因为她始终认为满人才是清政府最核心的统治基础,所以她不遗余力地扩张满人的权力和影响力。包括恭亲王奕䜣,也和慈禧太后一样,都有着强烈的满人本位意识。所以,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件事情上,奕䜣和慈禧太后高度一致。
同文馆的本意是要为大清帝国培养翻译人才,这也是被洋人给逼的,此前,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多次因为翻译问题而陷入被动,造成许多外交纠纷。被洋人逼迫之后,终于在1862年,由恭亲王奕䜣、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牵头,在总理衙门内设立同文馆,来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
奕䜣担心,汉人学好了外语,会帮助洋人欺骗、愚弄朝廷;而且也希望八旗子弟能够成才,以掌管清政府的各种要害。所以他要求同文馆学生必须优先从满洲八旗子弟中选取,京师同文馆和广州同文馆都成了典型的旗人学堂,仅有李鸿章创立的上海广方言馆没有实施旗人优先的原则。
不久后,奕䜣又发现,洋人威不可挡的洋枪洋炮,以及行船行军,无不是从天文和算学中而来的,因此在1866年12月,他又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和算学二馆。但他的提议遭到了朝野内外的强烈反对,认为堂堂华夏子弟怎么能去学洋人的奇技淫巧?这是要把天下读书人都引入歧途。
当时不只朝堂上普遍反对这种做法,就连天下的读书人也普遍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么做会礼义丧尽,沦落到很危险的地步。这么一来,同文馆的天文和算学馆很难招到学生,经过层层筛选后只剩10人,最后不得不与外文馆学生合并。
发动辛酉政变的慈禧太后
大清帝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到1911年走向覆亡,在长达70余年的时间里,外无主权,内乱不止,民不聊生,上上下下都充斥着屈辱、愚昧、落后,被形势所逼尝试进行的改革,也始终是举步维艰,难有成效。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清政府实行长期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反噬的结果。这就是清政府的悲剧,给了所有统治者的一个警告:千万不要闭关锁国,千万不要实行愚民政策,否则将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