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
负责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接到中央通知后,于1937年4月21日离开北平,4月底抵达延安。在延安开完中共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后,本准备稍作停留就立即返回北平。不料,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就此爆发。
7月16日,刘少奇和杨尚昆从延安启程前往华北,28日抵达山西太原。没料到,华北局势已经急剧恶化:29日北平失守,30日天津失守。日军一面准备沿着平汉和津浦铁路向南推进,一面准备向山西发动猛烈攻势。
由此,山西成为华北战略全局中万众瞩目的焦点。由于山西山地崎岖,易守难攻,素称“华北屋脊”,对支持华北战局、保卫华北有极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早就有把山西作为抗日战略支点的构想,并且利用蒋阎矛盾,已经同阎锡山建立了初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
刘少奇在抵达太原的当晚就迅速致电华北局,表示,形势迅速恶化,保卫平津已无可能,在平津不能存在的群众领导与党员可有计划地离开平津,到军队与农村组织抗战,甚至可以移至太原。第二天,刘少奇就向张闻天和毛主席报告,他准备就在太原布置工作。
在刘少奇的主持下,北方局在战前就派出了一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赴山西协助阎锡山开展抗日准备工作。而阎锡山正希望借助中共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动员群众,以保住他在山西的统治。因此,当时太原的政治环境比较有利于中共开展工作。
刘少奇迅速着手重新组建北方局领导机构,根据中央指示,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形势,刘少奇、杨尚昆、朱瑞和彭真等在太原重新组建了北方局领导机关,刘少奇任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后任副书记,彭真任组织部长,李大章任宣传部长,朱瑞任军委书记。北方局当时主要依靠牺牲救国同盟作为掩护开展工作。
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大举进攻,刺激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下旬,八路军主力开始陆续开赴山西抗战前线。每天都发生急剧变化的形势,促使刘少奇对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复的思考。
“卢沟桥事变”(油画)
刘少奇非常敏锐而且超前地把准备并发动游击战争提高到党的任务中十分突出的地位上来,并对敌占区和尚未沦陷的山西地区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在平津附近及日军后方,应普遍发动游击战;在战区应准备建立战地委员会等抗日政权。
刘少奇致电张闻天,要求中央选派游击队干部二十人左右给华北。8月21日,刘少奇明确向中央报告,他把干部及工作重心都集中在乡村组织游击战争。当时,许多红军高级将领都还没有这种游击战的意识,足以证明刘少奇的眼光有多超前,这就是出色的战略家的标志!
刘少奇多次派人去平津地区指导工作,他要求平津党组织转入长期的秘密工作,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保存与积聚力量,以等待和准备将来反攻时期收复平津。刘少奇一再强调,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援助平津附近乡村中的抗日游击战争,城市工作必须服从乡村工作。
刘少奇对河北的工作指导中也多次强调,抗战爆发后,河北省委的中心任务就是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必须抓紧这一点来布置工作。抗日游击战争在城市中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乡村中才能进行,因此,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乡村中去。
刘少奇要求将绝大多数干部和党员能够参加游击战争的都派到乡村去工作,组织与领导游击战争。在校的学生和在业的工人都应该分派下乡去参加游击队,只留下很少数的同志在城市中建立秘密支部,迅速转变工作方式,转到以游击战争的方式进行反日斗争。
令人惊叹的是,刘少奇从未具体指挥部队作战,却在抗战初期在军事上表现出极为超前的战略眼光,他认为当时抗日主要的和基本的应该是游击战争,游击战主要是在敌后进行的,是站在抗战的最前线。事实证明,刘少奇的这些敌后工作经验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战略眼光。
1937年8月底,陕北洛川会议确定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等等。
抗日战争时期的阎锡山
刘少奇当时在太原,并没有参加洛川会议,但会后他却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了洛川会议确定的路线。他敏锐地把握住了历史机遇,以更加大刀阔斧的方式放手在敌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指导了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迅速开展,开辟了新的工作局面。
刘少奇对阎锡山与中共合作半年多来的表现洞察入微,他深刻指出,阎锡山在抗战中实行的一些进步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保持他对山西的统治。所以,阎锡山的进步是有限的,是暂时的。刘少奇的方针是,既与阎锡山合作抗日,开展群众运动;又对阎锡山提高警惕,随时戒备阎锡山来反对我们与群众。
为此,刘少奇对牺盟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时指出,我们要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形势不利时,我们要善于等待,不要冒险前进;但当客观形势的发展是高涨的时候,就不要再等待,而是要大胆地前进。只要我们的力量壮大足够控制局面,我们与阎锡山的合作才能持续下去。
在刘少奇的支持下,共产党员在阎锡山的同意下组建了一支新军——决死队。刘少奇还特意向中央要来了十几名对游击战争有经验的干部到山西帮助组建新军,后来新军扩充为4个纵队、5万多人,在配合八路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9月,刘少奇认为,要广泛地准备游击战争,要扩大八路军到拥有数十万人枪的强大的集团军,要建立起很多根据地,我们才能担负起独立坚持华北抗战的重大任务。不少负责人并不同意刘少奇的看法,直到毛主席多次致电强调一切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才逐渐消除了党内的思想分歧。
刘少奇一方面抓紧时间对华北地区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具体部署,另一方面对抗日游击战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1937年10月16日,刘少奇把他对抗日游击战争思考和总结的成果写成一本后来产生很大影响的小册子——《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
当时,毛主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八路军的作战部署上,虽然提出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但还没来及展开具体阐述。而刘少奇在此时就写出了党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论著,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在这本论著中的许多论断都在后来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抗日战争(油画)
要知道,此时距离抗日战争爆发才刚过去3个月,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还在7个月后才发表。而且,刘少奇在他的这本论著中的论断同毛主席7个月后发表的这两本伟大著作所论述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刘少奇是仅次于毛主席的出色的战略家!
参考文献:
《刘少奇传》: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