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泰让桥|国庆70周年征文回顾

文摘   文学   2024-09-16 06:58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与共和国同行

苏州知青公众号国庆70周年征文回顾

………………………………………


“我是共和国同龄的一代,是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的一代。共和国的坎坷中有我的脚印,共和国的发展中有我的奉献。”




走过泰让桥

作者 孙明珍


和祖国同庚的我,不经意间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七十周年。

那天我又乘车走过了胥门泰让桥。桥北面以前有一条两百米左右长的巷子,叫梅家弄,住着十几户人家。我家就住在梅家弄5号,后门是京兆里13号。半个世纪多以前那个贫瘠的年代,有太多的温暖、辛酸,深埋记忆深处如梦重现。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会震撼我的心灵,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

由于父亲工作调动,5岁随父母从无锡来到苏州。先在福记客栈住了一段时间。5号开米店老板的住房公私合营,我家就搬进去了。大门进去是一米左右的墙门,然后是天井、客厅,经过一道小隔门就到院子了。我们和房东东西各一半,我们住西面,客厅大家一半,院子里还有一口井和灶间公用。后门出去就是我就读的小园上小学了。

看着泰让桥底下那奔流不息的河水,思绪万千。那时的泰阳桥旁边还有一级一级的台阶,用于百姓洗衣洗菜。因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吃井水。为省事,基本上洗衣洗菜都到河边,回来再用井水冲洗一下。记得很清楚,五年级的我一早去河边洗衣服,一个浪头过来,把一件衣服冲走,为了捞衣服,不小心我也被冲下河,亏得邻居小梅杜用棒槌把我拖了上来。事后妈说我命真大。

困难时期,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但值得最高兴、永远挥不去的肉香味,却来自过年时的每户一个咸猪头。大人把煮熟的猪头拆肉时,我们这些小孩则站在旁边等着啃骨头。

文革时期,打到走资派的口号越来越近。造反派上门来抓我爸,我们姐妹哭着挡在房门口,邻居都赶来帮忙,证明看见我爸出门还没有回家,真是人多力量大,硬把“造反派”赶走了。其实我爸就躲在小房间里,少了一次批斗,不过还是逃不掉挂牌跪在长凳上的厄运。那时爸爸工资也没有,只靠妈妈一点工资度日,到月底钱没有了。住在巷口做医生的诸伯伯,就会借钱给我家度过难关。住在隔壁卖肉的财宝阿叔也会让我去他摊子上拿些肉。

难忘1969年3月28日,去了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后改为黄海农场)接受再教育,十个春秋,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困惑和甜酸苦辣。

老爸平反,工资补发。买了当时邻居羡慕的9吋黑白电视机,家里可热闹了。每天妈妈把凳子排好,邻居的大人小孩都会来看新闻、电影。

站在泰让桥上,放眼望去,绿树成荫,水路并行。当年的小巷变成了一排一排崭新的住宅楼。自来水、卫生间替代了井水和马桶;煤气灶替代了烟熏眼睛的煤炉;洗衣机替代了搓衣板和棒槌;液晶彩电代替了当年昂贵的奢侈品9吋黑白电视机;冰箱里的食物琳琅满目;电脑、电话、手机一切高科技,跟上了时代步伐。

如今,和我同龄的古稀老人都有联系。弄里的父母辈老人大部分已去世,但房东二嫂嫂和华梅阿姨还健在,90多岁了还搓搓小麻将。房东的儿子前几年在凤凰街开了酒楼;华梅阿姨的二儿子当上了副区长;小梅杜阿姨的女儿是个人民教师;诸医生的二儿子也从医院退休;我也和他们同样,感恩生活。

退休了,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和邻居、同学一起旅游。不仅去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中国大部分的景点也留有我们的足迹。爱好也很多,参加了市老年体协的桥牌队、沧浪摄影班、新区老年大学舞蹈班,社区五大课堂的养生、书法、插花、茶艺、微信课。虽然都不是很精通,但每天活得有滋有味,生活过得就像这时候泰让桥下的水一样娴静,像风一样的轻柔,像河边的风景一样清秀飘逸,像诗一样的美好。

本文2021年编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苏州记忆》


苏州知青
地址 苏州市吴中区苏蠡路90号213室 电话:0512 6770458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