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热议!医生不搬运患者致其死亡?法院判决出人意料
健康
2024-11-10 08:02
山西
导语
120拒抬患者下楼?有人无责,有人停职。
近日,一则120不愿抬患者下楼致其死亡的法院判决火遍了全网,也引发了医护人员们的热烈讨论。
图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在该判决中,一名93岁患者在家中不慎摔倒,家属拨打120求救。急救中心调度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出诊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病情,需要住院治疗。经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被转运至救护车进行救治。
患者所住小区距医院只有200多米,但到达医院前后经历了近一个小时;在治疗过程中,三位患者家属均签署了《拒绝或放弃医学治疗告知书》,患者于当天下午4点出院、回家4天后去世。
患者死亡后,争议由此产生:患者家属认为错在急救人员拒抬患者下楼,医院认为医护本无搬运患者的责任。
医生也对此讨论热烈,面对患者家属的类似的诉求,不少医生认为无法满足。
北京一名医生表示:“
我是医生,我不是担架工,帮你抬是看在人情上,不帮是本分。
真的想说,大夫是去给你看病的,不是干体力活的!
有些病人体重200多斤,楼层住的也高,如果因为抬病号都累得气喘吁吁,还怎么安心看病?
”
“再说,抬担架医生并不是专业的!
医院要配备担架工,担架工是要经过严格培训后持证上岗的,医生只会看病,没经过担架课程培训,也不是想抬就能抬的!
另外,即使有担架工抬病人,有些患者家属做得也太过分了,我遇到过一个很胖的患者,住在6楼,没电梯,全程师傅往下抬,
家属是两个老爷们,甩手啥也不管,那可是你的爹妈,你自己都不帮忙,也不操心,难道只指望别人吗?
”
广东一名网友对此则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医生不抬担架是坚决不对的。他说到:“如果说医生没训练过抬病人,所以不能帮忙抬,那病人家属更没培训过啊,难道让病人家属抬?你是医生,你至少知道以什么姿势抬下去比较安全,如果家属抬,造成二次伤害可怎么办?”
“在病人突发急症的情况下,家属往往很难主动说清楚自己的要求,毕竟大家对急救知识不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120接线专员主动提问病人家属是不是需要某种特定的服务,
比如病人需不需要抬担架的专业师傅,或者需不需要吸氧。
现在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很多家庭只有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家属真的没办法自己抬,这就需要医院派人来抬,更何况家属还交了上千元的费用!
在没有担架工的前提下,作为医生,还是应该要有点同情心的,不然医患矛盾只会更激烈,你一句话直接拒绝,家属怎么想?不会伤心吗?
”
120拒抬患者下楼?
有人无责,有人停职
在这个诉讼案例中,家属认为
急救人员不愿协助原告抬患者下楼,严重延误了患者的救治时间
,
入院后多次更换沟通医生,影响了治疗过程,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于是将医院告上了法庭,并索赔上百万元。
图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面对患者的诉求,医院认为此次出诊完全符合要求并积极配合抬患者,反倒是家属延误了时间。
根据医院解释,患者93岁,住在老旧小区4楼、楼道狭窄。120出诊配备医生、护士、司机各一名,符合要求。抬病人下楼需要家属配合,但被告家属20分钟才到达现场,期间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稍下降,未出现病情变化,不存在延误和不愿配合协助患者下楼。
最终,在23年7月,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认为医院无责。该判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医生们纷纷表示,抬病人确实不是急救人员的义务。
无独有偶,在今年2月,高度类似的事件也火上了热搜。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两名120急救人员上门后,家属要求其搬运患者下楼,工作人员称自身患有腰间盘疾病,无法帮助搬运患者下楼,且自己“没有这项义务”。双方起了争执,患者质疑“腰间盘还能干这活儿吗?”120急救人员回复“要是能抬就帮你抬了”“我们是医生,不是担架工”。
急救人员拒绝搬运患者(图源视频截图)
该工作人员称,常规来讲,救护车需配备一名司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及两名担架员,医生护士如果搬运患者,就无法同时进行救治活动,若患者所居住楼层较高,搬运患者是一项负担较重的体力劳动,一般从事急救的医生护士无法从事搬运工作。“我们去年做了一项摸底调查,大多数(急救人员)自身患有腰椎病、颈椎病,本身从事救治工作已经很困难了,所以他们一般不抬人。”
黑河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回应,急救人员确实没有搬运患者的义务,目前正推进医疗机构担架员配备工作,但与此同时,两名涉事医生被停职。
据媒体报道,2016年,某地市民曹女士的81岁老父亲突发脑血栓,120急救人员赶到后,要求家属自己找人抬病人下楼。家属花了20分钟找人帮忙,将患者送医后,医生称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家属质疑120要求其找人帮忙抬患者此举,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间。对此,120急救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急救人员考虑到患者的安全,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抬患者下楼,整个过程未违规。
同样的事件,却走向不同的结果,在此类医疗情形下的患者,到底该由谁来抬?
那救护车上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和人员分工应该是怎样的?
2016年7月22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其中明确规定了搬抬急危重患者的责任由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承担,每辆院前救护车应当配齐包括驾驶员、医师、护士、担架员等急救人员,具备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的能力。
尽管国家卫健委已做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中,由于各地方省市情况不同,担架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仍有发生。
消失的担架员
120救护车人员配备不足,担架员缺失,需要医护人员或病患家属抬担架,乃至引发纠葛延误病患诊疗的事,在现实中时有发生。
在国家卫计委2013年发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做了明确的规定,其第十九条规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第二十条则规定,医疗救护员可以从事的相关辅助医疗救护工作包括搬运、护送患者等。
但对于医师、护士是否有责任、有义务搬运患者,并没有明确列出。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图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设置了岗位,但不代表这一岗位上有充足的人手。
一份研究调查显示,东南地区某省救护车出诊无担架员占66.05%。而在常住人口超千万人的北方某市,该市急救中心只有12名担架员,平均年龄47岁,均为劳务派遣。
研究认为,因正式编制门槛高、自身学历低等原因,担架员不能成为正式编制人员,劳务派遣方式决定了其收入水平低,同时劳动强度大、职业发展空间小等因素,担架员从业积极性不高,招用困难、来了留不住,导致了各地担架员的配备不足。
按《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要求,每辆院前救护车应当配齐担架员,但暂未规定具体每车几名担架员。
在患者的现实需求下,担架员岗位的人员缺口问题显得更为严峻。比如,即使随车4名人员,但在老旧小区仍难以护送患者下楼。
据北京市大兴区一名网友反映,去年8月,家里老人突感不适,她拨打120求助时反复说明家住无电梯老旧小区,需要急救车配足人手抬患者下楼。但到达现场后,工作人员表示,四人里只有两个人能抬人,还需要患者家属再另外去找两个人。最终,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才顺利护送患者入院。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截图
对于担架员聘用问题,此前也有地方政协委员进行建议,建议政府承担相关医疗投入,组建急救担架员队伍配备给急救机构。据媒体报道,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李辉提议,明确政府应当持续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事业发展投入,规定每辆院前救护车应当配齐包括驾驶员、医师、护士、担架员等急救人员。提倡各市(县、区)政府承担相关投入,对老旧的120急救车逐步淘汰更换;以劳务派遣的形式,组建专业的院前急救担架员队伍,配备给120急救中心。
但根据现有的规定,医护是否应该搬运患者,尚没有答案。
临时顶上的医生,能真正解决患者搬运问题吗?
在实际救护过程中,面对院前急救担架员缺乏这一共同难题,医务人员常常都会选择搭一把手。
曾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的张元春说,
无论是从治病救人,还是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去协助搬运患者。
曾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的张元春介绍道,急诊患者病情多样,呕吐病人需要侧卧搬运,有的病人需要坐立位搬运,这些都需要根据病情来决定。面对不同病人的需求,光一个担架员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胜任的。因此,医务人员在治病救人的这个环节中,也会需要参与到搬运工作中来。
除了医生们自己顶上担架员的岗位缺口,为了能快速、顺畅地运送病人到救护车上,实在缺人手时,患者家属、小区保安、装修工人、废品回收站工作人员等都是张元春和同事们求助的对象。
只是,无论是搭把手的医务人员,还是现场临时救急的普通人,面对复杂的楼道环境,光有力气和人手并不一定能保证患者安全。
“窄陡楼梯、难拐弯,只能容两个人抬”,重症医学科医生李山(化名)在急诊干了5年,在一次出诊中,他和同事需要把一名170斤的糖尿病患者从8楼抬到 1楼。在楼梯拐弯处,由于楼道过于狭窄,担架必须举过头顶才能通过。高高举起的担架差点滑下楼,但幸好李山反应快,死死顶住,才避免了危急情况的发生。
对此,张元春也深有同感:
尤其在下楼拐弯的那个地方,没有真的去实践过的人,非常容易把病人摔到地上。
当患者家属等普通人协助帮忙时,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在身边,能临时指导一下怎么搬、怎么运。而当楼道通行条件实在不好时,急救人员们也会联络更专业的119消防员帮忙。
医警联动,10人组成搬抬队伍救治500斤患者,图源:北京急救中心
在张元春看来,
对于已经在院前急救工作多年的医生来说,他们会想尽办法护送患者顺利达到医院,但更期待的是让搬运患者的责任与义务明晰下来。毕竟,就现在的规定而言,搬运患者确实是工作之外的要求。
而对于焦急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家属而言,
病人到底该谁来抬
这一问题的悬而未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东南地区某地级市,有医生表示,他所在的地区让医生去轮转急救就是当免费担架工的。张元春认为,如果明确搬运患者是急救医生的义务,在前期岗位招聘中,就应该筛选出胜任
搬运患者
这一工作要求的医生,或许可以避免120出车医生到达现场却无力搬运患者的情况。
来源 |
掌上医讯综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A0NDEwMA==&mid=2651046794&idx=1&sn=812caa592243ec50b4472baaa9194d33
急诊时间
急危重症专业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欢迎投稿jack14379@qq.com
最新文章
心肌梗死造成心跳骤停上ECMO,仍没有心跳,观察几天
泌尿系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选择
临床微循环评估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药物一致性评价有哪些具体的流程?
张文宏不做医生了?"新身份"曝光!
【专家共识】瑞马唑仑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国家卫健委:医生“讲课费”合规还是行贿?标准定了!
颈椎损伤与咳痰能力
心率<50次/分才是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的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更新!
医院规定:上班禁穿运动鞋,多次不改予停岗处理!
河北一县医院收13000元飞刀费被举报,这次卫健委的处理让人忍不住点赞
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的原因,什么情况下需要处理?
为什么心率超过150次/分,需要控制
突发!郑大一附院引发集体抗议!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27.跟着急诊医生大刘认真读第10版《内科学》教材
医务人员降薪、欠薪有救了?官方出手:这笔钱提前给医院,回款压力有望减轻
急诊常用评分(50)---macocha评分
鼓膜穿孔知多少?
ECMO期间不需要心肺复苏
有哪些情况需要在 ECMO 期间进行心肺复苏?
微循环功能障碍类型
患者不满手术排到最后大吵大闹!医生吐槽:他患有梅毒,术前已跟他沟通!
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心梗的这些区别,您知道么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抗生素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低,对于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协和公布:医生对收入不满,医疗行业薪资隐忧浮现
急诊常用评分(49)---Mallampati分级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药物一致性评价方法是造成仿制药和原研药差别的主要原因
药物一致性评价方法
普通住院患者脓毒症筛查上海专家共识
卫健委:减少行政人员!多地医生爆料:医院已实施
室速与室上速的快速鉴别方法、一学就会
多家大型医院破产、倒闭!
心电图原来可以这样看:省心!
基层收藏!心肌梗死的临床大全
医院更衣室暗藏摄像头,护士遭正面偷拍?
肋间神经痛
一盘下肚,男子急性肝衰竭!这道菜很多人都爱吃......
垂体瘤
困难气道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
“那又怎么样”,网传江西一医生值班饮酒还拒诊,医院最新通报:免去其病理室主任职务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ICU患者如何排痰?试试这个简易的排痰法
心室壁分区
重症胰腺炎
辅导作业也会“中毒”?出现这些症状快就医
主动脉球囊反搏、Impella RP、TandemHeart RVAD、VA-ECMO等在肺栓塞和心源性休克的使用
重症患者谵妄管理专家共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