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只知道治疗腹泻和便秘?用于腹痛千万不要忽略!

学术   2024-08-26 20:29   浙江  


在 2024 年 8 月 8~11 日举行的 2024 年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侯晓华教授针对「真菌益生菌在 IBS 中的治疗作用」的讲题进行了精彩分享,现将相关内容分享如下。



一、肠易激综合征(IBS)人群肠道真菌改变


1. 肠道微生态与 IBS 关联密切


肠道微生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的改变与 IBS 相关。有学者通过对比 IBS 和健康人的肠道和黏膜菌群,发现相比于健康人,IBS 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改变如下:菌群丰度、多样性下降;产甲烷菌及 CH4 生成少;为富含拟杆菌的肠型。


图源:参考文献 1


2. IBS 肠道真菌组成显著改变


目前针对 IBS 患者肠道细菌的研究较多,但是有些 IBS 患者的肠道细菌结构与健康人差异不大,仅凭肠道细菌结构不能十分准确地区分出 IBS 患者。


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发现,IBS 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真菌结构不同,根据真菌结构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出 IBS 患者。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


  1. 真菌较细菌变化更敏感:细菌正常的 IBS 患者存在明显真菌紊乱。


2. 细菌真菌相互制约失衡:细菌真菌联系减少。


3. 特定真菌(霉菌、曲霉菌、孢子菌和潘多拉菌)与 IBS 的症状产生关系。



二、真菌调节对 IBS 的治疗有作用


临床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布拉氏酵母菌,在德国作为食品而非药品,用于治疗 IBS,特别是有腹痛的 IBS 患者。以往的研究发现,服用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改善 IBS 患者临床症状(腹痛、大便性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黏膜炎症(既往工作认为,对局部黏膜炎症和血液中全身炎症指标均有影响,侯教授团队的工作认为主要是对黏膜的影响)、缓解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侯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研究。研究选取 58 名 IBS 患者,进行布拉氏酵母菌 500 mg bid po 治疗 4 周,停药后随访 2 周。团队发现,随访第 4 周时,59.6% 的患者出现响应,第 6 周时,80.1% 的患者出现响应。停用之后临床症状缓解的患者数量仍在上升,这提示布拉氏酵母菌的作用可能存在后遗效应,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此外,侯教授团队后续针对停药后症状仍在缓解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布拉氏酵母菌对 IBS 的治疗作用有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菌而产生的。


酿酒酵母菌也可以改善 IBS 腹痛、腹胀和总体症状,而且研究发现,对腹泻型和便秘型 IBS 均有意义。


目前的真菌研究只针对这两个菌,数量很少,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总体来说,真菌调节剂对 IBS 的治疗有效,但临床研究证据尚需要增加。



三、真菌调控 IBS 的可能机制


1. 肠道真菌概述


① 成人肠道真菌主要由囊菌门(70%)和担子菌门(30%)中的 10 个属组成;


②真菌与细菌、真菌与机体存在广泛相互作用,是肠道菌群调控研究的热点;


③ 真菌激活的免疫途径与细菌不同,通过识别 C 型凝集素受体、Toll 样受体、NOD 样受体及半乳糖凝集素 3、NKp30 等影响宿主免疫系统;


④ 真菌生命周期复杂,其形态转变可影响粘附能力、毒素分泌、肠道定植和代谢物分泌;


⑤ 真菌组对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结直肠癌、酒精性肝病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但仍需大量研究。


2. 真菌与细菌相互作用


真菌可能通过物理接触、化学物质交换、代谢副产物(多巴胺、乙醇)和改变环境(PH 值等)等途径对细菌产生影响。2023 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总结了目前认为真菌与细菌相互作用的一些机制:


图源:参考文献 3


3. 真菌与机体相互作用


Dectin-1 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膜结合蛋白,属于 C 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主要识别真菌细胞壁上 β-(1,3)-葡聚糖结构。通过与 β-葡聚糖结合,Dectin-1 可以激活相关的信号通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吞噬作用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对真菌感染的防御能力。此外,Dectin-1 还与其他受体协同作用,如 Toll 样受体(TLRs),共同参与调节免疫反应。Dectin-1 介导上皮屏障破坏与炎症。


4. 肠道真菌参与 IBS 内脏高敏感形成


IBS 病人往往存在内脏高敏感,应用真菌抗菌素之后内脏高敏感缓解,提示真菌在其中起着作用。研究发现,Dectin-1 介导肥大细胞活化与内脏高敏感,参与 IBS 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真菌可能通过 Dectin-1/MC 参与内脏高敏感机制。


总体而言,真菌补充对 IBS 肠道病理生理影响报告不多,可能的机制还需更多的研究。



专家介绍

侯晓华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 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亚洲神经胃肠病和动力学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胃肠电生理学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消化学会消化学会委员,冒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委员会主任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

  • 湖北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Tap J, Derrien M, Törnblom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Signature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Gastroenterology. 2017;152(1):111-123.e8. doi:10.1053/j.gastro.2016.09.049

[2] Hong G, Li Y, Yang M, et al. Gut fungal dysbiosis and altered bacterial-fungal inte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 explorative study.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20;32(11):e13891. doi:10.1111/nmo.13891

Jaswal K, Todd OA, Behnsen J. Neglected gut microbiome: interactions of the non-bacterial gut microbiota with enteric pathogens. Gut Microbes. 2023 Jan-Dec;15(1):2226916. doi: 10.1080/19490976.2023.2226916


投稿:tangshixuan@dxy.cn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丁香园消化时间
「消化时间」是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在这里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消化领域实用临床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