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治疗有效率提高 30%,只因用了这个药!

学术   2024-08-19 20:29   上海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高发病率广为人知。在我国进行胃镜检查的人群中,90% 的人被发现患有慢性胃炎,其中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较高,其致病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或自身免疫性胃炎,但其致病作用尚不明确,这一过程的机制及分子变化尚不清楚。


在 2024 年 8 月 8~11 日举行的 2024 年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中,西京医院的吴开春教授针对「慢性胃炎正确观」的讲题进行了精彩分享,现将相关内容分享如下。


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后简称《指南》)中也指明了萎缩与肠化、肠化与胃癌风险之间的一定正相关性。根据 Correa 模型,胃癌发生过程中正常胃黏膜逐渐转化为胃癌,该过程中常见以下发展阶段: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这样的发展阶段给我们诊断和预防胃癌提供了一个窗口期,因此对萎缩和肠化的早期介入极为重要。



目前怎样防治萎缩性胃炎?


在萎缩性胃炎及肠化阶段,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及药物去干预并阻断其进展是研究的热点及重点。根据以往的研究,治疗萎缩性胃炎及防止其进展的方式主要有:

1. 根除 HP。对于 HP 所引起的相关的胃炎及胃癌,通过根除 HP 可以达到预防疾病进展的作用,尤其是在胃炎肠化及不典型增生之前。

2. 应用 COX-2 抑制剂。

3. 维生素和抗氧化的应用。


从文献数据中可以看到,根除 HP、COX-2 抑制剂及维生素的使用均能预防萎缩、肠化、癌前病变。而上述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实现它们的效价比,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 COX-2 抑制剂及维生素。



如何管理萎缩性胃炎、肠化等疾病?


《指南》强调了慢性胃炎治疗的主要原则:要注重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并预防并发症


对于 HP 阳性的患者,主要采用根除 HP 的治疗方式;对于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定期随访。


此外,尽管中药(如摩罗丹等)在慢性胃炎治疗中也可应用,但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此类治疗。



羔羊胃的使用


羔羊胃提取物维 B12 胶囊(羔羊胃)的适应症:慢性浅表性胃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大部切除后所致的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不振等


吴开春教授带领的团队对羔羊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研究,如下做整理汇总。


羔羊胃的 IV 期临床试验


研究对象:


纳入来自全国 17 家医院的近 1000 例 HP 阴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进行 6 个月的治疗,最终比较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病理变化。


疗效评价:


主要疗效指标采用胃镜下金标准,即胃镜下胃黏膜病理的组织学评分。其较基线降低 ≥ 1 分即认为有效,较基线降低 ≥ 2 分即认为逆转。


次要疗效评价包括总体组织病理学评分(5 个部位的均值)、无效退出病例(LOE)发生率、临床症状评分。


组织学病理评分采用的(包括《指南》中)是慢性胃炎悉尼标准,其主要根据四项指标——炎症、活动性、萎缩和上皮化生,将严重程度分为正常(0 分)至重度(3 分)四级。


炎症评分按照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的范围,活动性按照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的范围(均分为上 1/3,中 1/3,下 1/3),萎缩即为腺体的减少,肠化即为肠上皮细胞的出现。


评估部位按照悉尼标准分为五个部位:①胃窦小弯;②胃窦大弯;③胃角;④胃体小弯;⑤胃体大弯。


本研究采取两种比较方法:第一种是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同一个部位的组织病理评分进行比较;第二种是取治疗前和治疗后变化最小的部位进行比较。为了更客观的比较,研究者在进行同一部位的比较时采取定标活检,即治疗前对活检部位注射印度墨汁,治疗后在有标记的部位进行再次活检。


结果:


以胃黏膜改善有效率(评分下降 1 分)为标准,羔羊胃对萎缩、肠化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如对萎缩,治疗组 vs 对照组为 70% vs 40%),且对于慢性炎症(淋巴细胞浸润)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活动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治疗效果是不明显的。当以胃黏膜改善逆转率(评分下降 2 分)为标准,同样可以发现羔羊胃对萎缩、肠化的逆转治疗作用更加显著。


在次要指标方面,通过将五个部位组织病理学评分相加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均数差值,同样发现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萎缩、肠化和炎症方面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中前后差值明显增加。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即该药物不增加不良反应,这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证明。


这一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是可逆转的,在以往的认知中肠化是一个无法逆转的阶段,但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通过治疗对肠化也是有一定逆转作用。在变化最小的部位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时,本研究观察到无论是评估胃黏膜改善有效率还是逆转率,羔羊胃对萎缩、肠化的治疗效果都是显著的。


羔羊胃的真实世界研究


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羔羊胃对于中重度萎缩的患者疗效如何,增大剂量是否能够增加疗效以及延长疗程能否增加疗效。


真实世界研究为不进行分组干预的观察性研究,同时从剂量及疗程上进行调整——将剂量改为大剂量(6 粒,3 次/日),观察疗程则改为 1 年。入组标准及组织病理学标准同前,观察指标同样包括病理有效率和病理逆转率。


结果显示,治疗一年的有效率和逆转率显著高于治疗半年的患者,而在剂量上,大剂量与常规剂量无显著差异


此外,研究进一步探究了羔羊胃治疗是否能够降低患者患胃癌的风险。采用《指南》提出的 OLGA/OLGIM 分期方式评估胃癌风险(分期越高,则胃癌风险越高)。研究结果显示,在以 OLGA/OLGIM 分期下降 1 级以上为有效标准时,治疗 6 个月后总有效率约为 64%,治疗 12 个月后总有效率约为 70%,治疗 6 个月及 12 个月后均能观察到相当比例的降低胃癌风险效果。且 OLGA/OLGIM 分期 0 期比例随着治疗时间逐渐增加,而 III 期、IV 期则逐渐减少。



总结

慢性胃炎目前备受关注,对其类型、分期和与胃癌风险的关系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进行。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萎缩性胃炎和肠化都是可以被改善甚至逆转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及防止进展工作中,羔羊胃对萎缩和肠化都具有较好的逆转治疗作用,尤其是对高龄男性且有胃癌家族史的 OLGA/OLGIM 分期 III/IV 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羔羊胃或能减少其胃癌的风险。







审核专家

      吴开春 教授

      西京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IBD 学组组长

陕西省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

世界胃肠病组织(WGO)执行理事

亚太消化病学会(APAGE)副主席



策划:白露
投稿:tangshixuan@dxy.cn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丁香园消化时间
「消化时间」是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在这里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消化领域实用临床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