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发患者机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将导致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曾感染过 HBV 者有 20 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数量高达 3.5 亿人,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800 万例,居世界首位,且每年新发数量为 50~100 万例[1]。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以 HBV 感染引起,其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 HBV 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纤维化,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无法破坏共价闭合环状 DNA 和不适当的宿主免疫反应,很少能实现 HBV 的彻底清除[2]。
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以下几种[3-6]。
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恩替卡韦是一种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可对机体内部 HBV 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并且还能与 HBV 中多聚酶组织中鸟嘌呤核苷三联酸产生竞争关系,从而能抑制逆转录酶整体活性和降低 HBV-DNA 聚合酶活性,进而能阻断 HBV-DNA 正链的形成,提高 HBV-DNA 转阴率。
药物要点:
1、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炎症,长期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组织学病变,显著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降低肝脏相关和全因病死率。
2、在初治慢性乙肝患者中,5 年累积耐药发生率为 1.2%。
3、药物安全性较好,在随访 10 年的全球多中心队列研究中,仅 0.2% 应用恩替卡韦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4、服用时需要绝对空腹,饮食对其吸收率影响较大,服药前后至少两个小时不进食其它食物和药物。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是一种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口服吸收后很快水解为可被细胞激酶磷酸化,具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替诺福韦二磷酸,由 HBV 逆转录酶整合入病毒的 DNA,从而导致 DNA 链合成的中断,从而抑制 HBV 复制。
药物要点:
1、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长期治疗显著改善肝脏组织学变化,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2、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及主动小管转运系统排泄,从而不易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其耐药性极低具有极低的耐药率,安全性较好,在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低。
3、母婴阻断安全性好,属妊娠 B 级药。
4、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乙肝 e 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中治疗后 HBV-DNA 转阴率较高。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进入肝细胞后,可水解成替诺福韦。替诺福韦随后被细胞内的激酶磷酸化,成为具有药理活性的替诺福韦二磷酸。
药物要点:
1、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长期应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相比,病毒学应答率相似,生物化学应答率更优。
2、安全性较好,在骨代谢和肾脏安全性方面优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但可能有影响脂质代谢的风险。
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
艾米替诺福韦是替诺福韦的第二代产品,也是首个中国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在肝细胞内经羧酸酯酶和组织蛋白酶 A 的作用下代谢成活性产物替诺福韦二磷酸,具有更好的靶向性。
药物要点:
1、通过优化结构,提高了脂溶性,使得药物更容易通过肝细胞膜,此外艾米替诺福韦在靶细胞中能更迅速活化,更容易释放出游离的替诺福韦。
2、与替诺福韦的抗病毒疗效相同,同时具有更好的改善肝功和肝纤维化作用,且安全性优于替诺福韦。
3、药物安全性较好,对骨骼和血脂的影响都小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干扰素 α(IFN-α)的治疗
干扰素包括重组和长效两类,我国已批准 Peg-IFN-α 和 IFN-α 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干扰素主要通过结合靶细胞受体并产生抗病毒蛋白,对病毒核酸转录发挥抑制作用,进而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和清除力度。
药物要点:
1、IFN-α 药物安全性高,但长期用药易导致患者依赖。
2、Peg-IFN-α 半衰期较长,药效可维持 1 周,对毒素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3、干扰素不仅可以发挥抗病毒作用,对患者机体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增强肝脏抗病毒能力,避免病毒造成肝组织严重损伤。
4、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候群(发热、头痛、肌痛和乏力等)、骨髓抑制以及诱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投稿:tangshixuan@dxy.cn
题图: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