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如何看待两家央企发行专项债?

财富   2024-12-01 17:07   北京  

杨帆  玛西高娃

此次央企专项债带有鲜明的政策属性,或标志着央企开始公开承担稳增长职能,我国稳增长政策工具出现重大创新。央企高收益项目较多,央企加杠杆不容易产生隐性债务问题,有助于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缓解地方优质项目稀缺对稳增长效率的拖累。简单测算,央企专项债的潜在可供推出规模或为4.1万亿元,从对冲化债对城投有息债务的影响角度看,未来一年或推出1万亿元以上,预计制造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和实际GDP增速是主要受益指标,但经济运行温度的改善仍需需求侧政策协同发力。宏观经济运行跟踪方面,PMI数据显示内需在政策提振下有所回升,工业企业营收和盈利的降幅有所收窄。本周市场关注中国10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1月PMI数据和美国10月PCE数据,下周建议关注美国11月ISM制造业PMI数据和非农数据。


此次央企专项债带有鲜明的政策属性,或标志着央企开始公开承担稳增长职能,我国稳增长政策工具出现重大创新。


中国国新和中国诚通获批发行的“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虽归属于中期票据(信用债),但此次债券的批准层级高(国务院批准)、发行规模大(5000亿元)、募集用途特殊(助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有鲜明的政策属性,或标志着央企开始公开承担稳增长职能,我国稳增长工具出现重大创新。此前在美国次贷危机、新常态、新冠疫情等时期,央企虽然承担的保民生、促创新社会责任逐渐增多,但并未直接承担稳增长职能。



央企高收益项目较多,央企加杠杆不容易产生隐性债务问题,有助于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缓解地方优质项目稀缺对稳增长效率的拖累。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历次稳增长主要依赖地方政府和地方城投平台加杠杆扩大基建投资,2009年至2023年,我们测算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央企业负债率累计上行26.4个百分点,而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负债率累计上行120.6个百分点。但近年来城投公司ROIC持续下行并明显低于地方融资成本,缺乏优质项目影响地方稳增长效率。央企的ROA、ROE均高于地方国企,我们测算2023年中央企业税前ROA和ROE分别为2.64%和8.12%,明显高于地方国企的0.61%和1.67%,也高于央企发债利率,所以央企加杠杆不容易产生隐性债务等隐患,也有助于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统筹兼顾。



央企专项债的潜在可供推出规模或为4.1万亿元,未来一年或推出1万亿元以上,预计制造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和实际GDP增速是主要受益指标,但经济运行温度的改善仍需需求侧政策协同发力。


梳理中国国新、中国诚通可比央企的资产体量,共计约12.7万亿元。由于中国国新和中国诚通获批的专项债额度为5000亿元,占其总资产规模的32.1%,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据此简单估算未来央企潜在可供推出的专项债额度或为4.1万亿元左右。央企加杠杆也可能反映“中央加力、地方化债”思路从政府部门向企业部门延伸,地方城投在化债要求下债务增速已显著放缓,相应需要中央企业加杠杆对冲化债产生的支出缺口。从对冲化债对地方城投债务扩张影响的角度看,未来一年(包括本期5000亿元)央企专项债的推出规模可能在1万亿元以上。短期而言,预计央企专项债主要会支撑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和实际GDP增速。但长期而言,考虑到近年来受居民收入预期走弱,欧美贸易制裁等影响,我国消费表现较为疲软,高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有所下滑,建议关注居民收入预期、欧美贸易制裁等方面进展,结合高技术产品价格走势,判断宏微观经济温差收敛的信号。



宏观经济运行跟踪:PMI数据显示内需在政策提振下有所回升,工业企业营收和盈利的降幅有所收窄。


11月制造业PMI继续回升,连续两个月超出季节性水平,并且新订单指数自今年5月以来首次回升至荣枯线水平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下降,服务业PMI与季节性水平的差距较上月缩小,但建筑业PMI与季节性水平的差距较上月增加。10月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降幅有所收窄,结构上高技术制造业发挥支撑作用,稳增长、扩内需政策支撑下原材料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利润降幅收窄。本周市场关注中国10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1月PMI数据和美国10月PCE数据,下周建议关注美国11月ISM制造业PMI数据和非农数据。



风险因素:


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央企投资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超预期,产能过剩压力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2月1日发布的《一周宏观专题述评(第一百二十九期)—如何看待两家央企发行专项债?》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