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启明|从央企专项债看市场化加杠杆趋势

财富   财经   2024-12-02 08:19   北京  

明明  李晗  徐烨烽  俞柯帆

2024年11月25 日,中国国新与中国诚通公告拟发布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用于重点支持“两重”“两新”项目投资。此次中票的发行为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企业通过中期票据的形式进行“两重”、“两新”领域的项目投资。与地方政府专项债相比,企业专项债投资项目无需满足短期收益性的要求,同样并不列入到政府预算管理中,因此在进行项目投资上更灵活与高效,适宜布局具有长期性或者科创性质的项目;而且通过债券融资而非贷款的形式对于稳增长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此类融资-投资举措属于市场化行为,并不占用赤字规模,也响应提高市场直接融资比例的号召。远期来看,此次中国国新与中国诚通提供了示范效应,未来央国企均可通过债券或多元化融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扩大投资和维稳经济的目标。


什么是央企专项债?


长期以来,新发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以偿还公司存量债务为主,补充流动性资金与用于项目建设的中期票据数量较少,同时部分中票并非全额用于补充流动性与项目建设,部分资金同时用于偿还有息债务。此前已有中票募集资金用于“两新”领域投资或是重大战略性产业领域投资的案例,但发债规模通常较低,不超过30亿元,通常出于自身业务发展需求进行项目投资。本次中国国新与中国诚通拟发行500亿元中期票据(第一期),将为历史最大规模的企业通过中期票据的形式进行“两重”、“两新”领域的项目投资,为央企专项债领域的又一创新。从发行规模角度看,2021年以来,央企专项债发行规模与数量均呈增长趋势。截至2024年11月27日,2024年(1-11月)央企专项债发行规模为3179亿元,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9.62%。



为何是两大央企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


第一,从股东背景角度看,过往发行“两重”、“两新”中期票据的主体多为国有企业,但多为中央国企控股的子公司或是地方国企,投资项目领域存在业务多元性与区域性的局限,此次发行中期票据的中国国新与中国诚通则均为国务院100%控股子公司,可更直接高效与全面地贯彻国务院关于稳增长项目的统筹安排与需求。


第二,从市场认可度方面看,过往的“两重”、“两新”中期票据发行规模较低,2020年以来,中国国新与中国诚通均具有发行50亿元以上的大规模中期票据的案例,市场认可度较高,可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从业务契合度方面看,2016年,中国国新与中国诚通被确认为两大中央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单位,长期以来进行重要领域投资,因此由两大央企进行稳增长项目投资,更具专业性与契合度。



地方政府专项债与企业专项债有何不同?


对于地方政府专项债,是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作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所投项目需通过当地发改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评审与审批,对于收益性,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严格收到当地地方债额度的管理。对于企业专项债券,并无明确定义,通常将用于项目投资的信用债列为企业专项债,其投资项目无需满足短期收益性的要求,同样并不列入到政府预算管理中,因此在进行项目投资上更灵活与高效,适宜布局具有长期性或者科创性质的项目。



央企发债融资与自上而下的资金安排有何不同?


过去央企等国有企业同样承担稳增长与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例如建设与收购保障性住房、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等,资金主要通过财政贴息贷款、央行发放专项再贷款、国债与地方债资金支持等由中央自上而下的形式下达至具体项目。本次央企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则是将市场募集资金直接用于投资项目,与过往相比,一方面发债融资是企业自身市场化的行为,效率更高;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贷款等形式下达的项目资金,有时或难以真正触达经济增长项目的“痛点”,而债券融资减少了资金下达过程中的机构数量,对于项目选择可更为直接。此外,此次通过债券融资而非贷款的形式对于稳增长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或释放我国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信号,符合“十四五”规划中“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的要求。



此次企业专项债有何指导意义?


2024年以来,央企整合有所加速,有助于提升信用资质,增强经营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当前信用市场流动性偏弱,通常在债券发行规模的高峰时期,市场成交较为活跃,流动性水平也得到提升。此次中票的发行开创了央国有企业大规模融资用于“类政府债”项目投资的先河,提高央企债券净融资规模与流动性水平。对于央国企而言,同样可通过债券融资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是地方范围内落实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国国新与中国诚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案例。对于信用投资而言,首批发行的中期票据期限为5年,发行规模为500亿元,而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共计为5000亿元,未来优质央企信用债供给增加可提高信用市场成交活跃度与流动性,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同时可提高“两重”、“两新”领域参与主体的定价效率。



风险因素:


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宏观经济修复进度不及预期;境内监管政策收紧;个体信用事件冲击导致融资环境恶化等。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