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颖/报道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之时,居民要凿冰取水,冰冷的雪水刺痛双手,却依然要一桶桶地搬运回家;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背着沉重的水桶,小小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孱弱……在西藏,冬季用水的艰辛难以想象,而这样的情况甚至要延续半年。
如今这样的历史通过科技正在被改变。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电信南区局吴文巍牵头研发的“智云供水”项目,在10年间,从最初的设想落地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使是在“-50℃极寒、5500米海拔、2.5米冻土、±30℃温差、500百帕低气压、间歇停电”等极限条件下,也可以满足高原所有建筑的供水需求。
从参考资料到形成方案,从模拟实验到实地实验,从土建施工到小区试点,从一代机到二代机,从日喀则到那曲,从4200米海拔到4700米海拔,“智云供水”的能量越来越大,不仅极大缓解了当地居民冬季用水难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也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带到了这片神秘的土地,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这是吴文巍,更是上海电信送给西藏百姓的珍贵礼物。
上海电信和西藏电信加强交流合作,让“智云供水”项目快速覆盖更多的百姓。该项目得到了西藏政府相关领导的肯定,希望能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当地百姓不再被冬季用水所困扰。
这是上海电信通过科技创新带去的大爱和温度。
从“智云供水”项目实地实验、联网测试、二代机研发到现在落地更多小区……我有幸成为这份感动的记录者、这些故事的讲述者,回看5年时光,在笔头、在报端,西藏当地居民灿烂的笑容是所有故事最美好的结局。
01
2020年5月劳动节小长假刚过,我偶然间看到吴文巍发出的一条朋友圈:我们开赴西藏,向高寒冻土供水的世界级难题发起冲锋。字里行间透露出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或许是一场关于勇气、智慧与大爱的实践。
“我通过上海援藏干部了解到,西藏很多县市因为冻水冻土原因,冬季用水困难,严重制约经济和民生发展。我们工作室研发了‘电信云+物联网+新材料’方案,有望解决困扰世界第三极的世界级供水难题。”和正在西藏的吴文巍取得联系后,他介绍了大概情况。
当地冬季用水困难到什么程度、这个方案能解决世界难题吗、核心技术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蹦出。吴文巍从西藏回来后,我第一时间采访了他,得知此次赴藏是吴文巍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行利用公休,自费去试点县居民家中以及珠峰大本营,进行的又一次现场测试。
从2016年立项开始,吴文巍和同事先用诸多“土办法”进行模拟实验,直至2019年8月,才前往西藏进行第一次实地试验,仅模拟环节就艰难地进行了三年之久。
从吴文巍的口中,我知道试点县就在珠峰脚下,当地颇有藏式风情的小区是新建的。但到了冬季,极低气温经常冻住水管,对当地居民来说,意味着恶劣的生存条件,入住率很低。
吴文巍他们在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实验的过程中,短短两个小时,晴天、大风、下雪,温度一会零下十几度,一会又回升到零度以上,变幻莫测的天气既让他们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又让他们兴奋不已。因为,环境越恶劣,得到的数据越真实,对于未来设备稳定运行就越有保障。
2020年5月30日,《用电信云保障“生命之水”》刊登在《上海电信》报上,这是“智云活水”项目第一次被报道。
02
第一篇报道完成后,我一直关注着项目进展。那时,试点县正在进行土建施工,根据计划,将在2021年初进行联网调试,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点。
2020年12月24日,吴文巍告诉我:室外基建部分基本完成,工程进入智能设备安装期,计划元旦后赴藏进行样板房联网调试。“因为这是当地最寒冷的季节,最考验设备的稳定性。”他说。
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跟着吴文巍去西藏实地采访,见证这个关键节点,我也很想亲眼看看上海电信的技术是如何造福万里之外的西藏百姓的。
这个想法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很兴奋,那些曾经想象过无数次的场景就要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我很忐忑,或许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的采访。
2021年1月3日晚上,我和吴文巍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登上飞往重庆的航班,一个双肩背包就是他个人的所有行李,此外,还有整整一箱配件,施工现场收不到快递,只能“人肉”带过去。到达重庆时已是1月4日凌晨,6个小时后我们将飞往日喀则,就在航站楼的长椅上将就了一晚。
从重庆飞往日喀则,连绵不绝的雪山蜿蜒在蔚蓝的天际线下。中午时分,飞机落地,202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站在了这片神秘的土地,眼前是纯净湛蓝的天空、明媚刺眼的阳光、洁白神圣的哈达。
我和吴文巍在日喀则机场前合影
在住宿酒店,忍受着高原反应的吴文巍忙着进行联网调试的各种准备工作。在半年多的施工过程中,几百个问题纷至沓来,在5000公里之外的上海,一个个夜晚,吴文巍一边远程协助解决实际问题,一边对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确保设备能稳定承担整个冬季的工作。
03
驱车300公里、翻越两座5000米以上的高山,沿着著名的318国道,到达日喀则的第二天,我和吴文巍直奔试点县,因为遇到下雪封路,整整耗时一天。
我终于见到了吴文巍口中那个崭新的藏式小区,如果不是用水问题,藏民的生活水平将远远高于以前。
在试点县,我遇到了几个当地的孩子。扎西,当时还是一位读高一的藏族学生,冬天的每一个早晨,零下十几度,他要和哥哥拎着六七个水桶去一公里外的集中供水点打水,每天早上要跑两次,才够一家六口人一天使用。这个淳朴的藏族孩子有一个心愿:希望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以后自己考上大学离开家,爸爸妈妈就不用挑水了。
还有一位藏族小女孩,每天帮在工地上施工的父亲送饭,“等爸爸工作完成后,你家的水龙头就有水了,开心吗?”“开心。”小女孩脸上露出微笑。
孩子们的心愿或许就是吴文巍和团队一路前行的动力,1月7日下午,一场“外科神经手术”开始了,要把由吴文巍劳模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的智能自控防冻系统被放入样板房所在的单元楼门口窨井内,并连到试点用户家中。整个过程从下午持续到凌晨2点,虽然在室内,但零下20摄氏度、没有暖气的夜晚寒意难挡,冷气穿过厚厚的棉裤直达骨子里。
1月8日上午,我看着吴文巍打开“智慧云供水指挥平台”,实时温度、设备状况、水温数据展示在屏幕上,试点用户的家中流出了汩汩的生活用水。
回到上海后,我完成了第二篇报道《留住那雪峰中的“绿水长流”》,刊登在2021年1月23日的《上海电信》报上,每每翻看这篇文章,采访中的一幕幕总会浮现在眼前:那个女孩已经是亭亭玉立的中学生了吧,那个藏族男孩已经考上大学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了吧,他们的父母以及邻居们不会为用水而烦恼了吧……汩汩流淌的水中饱含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记忆里,在西藏的短短一周,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
04
“先让这里冬季用上水,日后还要用技术和创新让这里用上质量好的水。”从西藏回来后,吴文巍对我说。
半年后,正值夏季,吴文巍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藏族同胞发来照片,今年开始,这里不再缺水断水,工作室研发的智慧云用水设备顺利通过漫长冰冻期的考验。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吴文巍的喜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改变。
《有了水,藏民愿意回家了》《那一抹“高原之水”更畅了》《他,翻越千山万水,带去智慧供水》《“再不用扛洗衣机下楼了”》《十年,他让雪山之巅的水更“智”更“活”》……近年来,《上海电信》报上刊登的一篇篇报道,见证了“活水”在雪域高原流淌。
如今,更加“硬核”的二代机已经研制成功,不仅可以应对断电、寒潮等各种情况,而且适用场景越来越多,施工过程更加简化,不仅是居民小区,一些企业也可以享受到“冬季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不仅是日喀则,在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大风、空气含氧量低、连树也很难种活的那曲,智云供水也可以解决当地百姓的冬季用水问题;因为有了智云供水,不少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人们赖以依赖的“水源”——集中供水点已经闲置,再也不用去那里接水或者扛着洗衣机下楼了,家里的水桶也消失了,居民们开始养花种草,社区里来来往往的人多了,人气更旺了……
智云供水项目能一路走到今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离不开吴文巍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创新,也离不开上海电信。吴文巍说,公司在制度、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营造出“一线活力迸发、科创要素齐全、科技引领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也多次和上海电信派出的援藏干部会师西藏,协同作战。
这一切都是他的坚强后盾,吴文巍多次感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支持,让他有勇气在各种挑战中前行,技术日益成熟,服务范围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也让他倍感鼓舞,在科技援藏的路上一路前行。
能陪伴这样一个充满科技和大爱的项目成长,感动和欣慰并存,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背后凝聚着吴文巍和其团队的执着和无悔,这也给我们战胜眼前所有困难注入了一股纯净而强大的力量。
有大爱力量,幸福之花在西藏、在上海,都正美好绽放。
编辑/王昕 潘少颖
排版/傅正卿
图片/潘少颖 吴文巍 王延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