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潘少颖/报道
● 75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着朝阳出发。从那时起,上海电信肩负历史使命,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向阳而行。
● 上海电信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从最初的电报电话年代,跨越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再到如今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每一步都凝聚着上海电信人的智慧与汗水。
● 上海电信始终坚守“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初心使命,面对变革挑战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正如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写的那样:“历史的道路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 回望75年,我们仍然能够听得到上海电信发展穿越时光的足音,它们以独有的通信频率共振回响,连接着明天和未来。
奋斗·自强不息
1949~1978
晨曦破晓,浦江披金,朝霞共舞,绘就新生序曲。1949年,栉风沐雨大半个世纪的电信业终于得以在和平环境下重获新生。
电信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在上海解放之后,上海邮电行业进行了机构调整,建立了党工团组织,以及新的劳动制度和福利体系,职工医疗和劳保制度得到执行,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工资改革实行;与此同时,职工福利体系建设也同步进行,办起了食堂、邮电医院、职工幼儿园,建造了邮电新村。
电信事业发展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方便市民使用电报和长途电话,上海邮电行业增加了长途电话营业网点、恢复公用电话亭、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医疗急救电话,而且全面开办公用电话传呼业务,开始了“家家户户,皆可传呼”的通信阶段,这是电话转向主要为百姓服务的一道分水岭。
到1959年9月,上海的公用电话比解放前增加了七倍多;室内电话局电缆的长度555179公里,如果接续起来,坐(当时最先进的)图104喷气飞机,也要飞29天。
邮电员工有了自己的报纸
1949年,上海甫一解放,邮政、电信员工就以迎接新时代的激情创办了自己的报纸。1949年7月15日,《快报》定名为《新电信》,第一期《新电信》报纸目前正珍藏于上海电信档案馆中。1950年1月10日,《新电信》更名为《上海电信》。
《新电信》记录着老邮电员工对新中国赤诚的热爱。75年前的那次国庆,也被记录在了这张新生的报纸上:1949年10月8日,上海举行了百万人大游行,这在当时上海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从当天早上五六点到次日凌晨四点,上海的马路上人流络绎不绝,总人数达到三四百万人。
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当时,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美籍工务部长曾叫嚣称:“共产党来管电话公司是管不长的,没有器材,技术力量也不够,维持不下去,只要三个月,最多六个月就要关门。”然而,事实给了他一记响亮耳光。
此后,上海邮电行业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产业研对接的发展道路,大搞技术创新。三路载波机、55型电传打字机、大功率无线电发信机等一批原先依靠进口的设备相继问世,并被应用到通信生产中,解了通信生产的燃眉之急。
其间,有的产品填补了我国通信设备空白,有的被邮电部调拨支援兄弟省市。1972年以后,上海通信业界已经先后掌握了中同轴电缆、微波、卫星通信、海底电缆、光纤等先进通信技术,实现了“海、陆、空”一体化发展。
腾飞·一日千里
1979~1999
晨星初现,浦江映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电信业趁改革春风,破茧成蝶。电话普及,大哥大轻握,旧影渐逝,新章日盛,上海电信步步坚实,书写腾飞发展的美丽篇章。
改变“落后”局面
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幅画面难以忘怀:为了与远方的亲人道一声平安,他们需踏上前往电信营业厅的路途,在长长的队伍中耐心等待,只为换取那片刻的通话时光。20世纪70年代末的长途通讯,人工接续的温情与不便并存。发电报的日子,亦是如此,一字一句,皆需耐心等待,方能跨越千山万水。至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曾是无数人心头描绘的一幅温馨而遥远的小康愿景,简单却满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上海是中国近代电信业的摇篮,早在1871年即正式开办电报业务,1882年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但是直至1978年底,上海长途电话电路仅686路,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不到11万门。
通信的发展牵动着老百姓的民生,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百废待兴、经济复苏的时代洪流中,通信能力的腾飞是十分重要的支撑。上海电信业的再次崛起,势在必行。
从“慢板”至“快板”
1979年6月,根据国务院指示,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实行以邮电部领导为主,邮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的体制。随后,上海邮电行业着重在调整网络结构和改造技术装备上下功夫,先后完成了电报自动转报、用户电报程控交换、长途半自动接转、市话纵横制改造、卫星地球站扩容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使通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发展经济应从交通通信入手”。同年12月,邮电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成立了上海市通信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每五年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安排建设计划。上海市通信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是中国邮电管理体制的一个创举,为中央和地方联合建设邮电通信创造了成功的模式。
此后,以电话为代表的上海电信业从“慢板”变速至“快板”。
翻天覆地的“电话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增长,私人住宅电话需求旺盛,上海社会对通信产生了井喷式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均每天有1000多个市民申请安装电话,这个庞大的“电话待装户”群体最多时一度达到60万。
装电话有多难?要摘掉“电话待装户”的帽子,往往要等上一年、三年,一旦轮上大放号,排队又很壮观,当时云南中路的一个放号营业厅遇到大放号,大家从云南中路排队一路拐到金陵东路、西藏南路、宁海东路,最后又回到云南中路,一圈绕下来的队伍足有一公里。
20世纪80年代,邮电部同意上海引进10万线程控交换设备,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上海采用了能引进生产线和核心技术的贝尔S-1240,这项决策对推动我国电话事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1993年11月,上海市内电话局交换设备容量突破100万门,比1978年底整整增长了89万门。
1989年11月,上海完成市话网六位号码制升七位号码制的割接,成为全国率先实行统一、等位七位电话号码制的城市。
电话升七位后,上海的电话容量每年以20万、50万、100万的速度递增,电话放号也是以10万、30万、60万的速度发展。时隔仅仅数年,1995年11月25日零时,上海成为继巴黎、东京、中国香港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实现电话统一八位拨号的城市。
风靡一时的“大哥大”“BP机”
1982年,一套国产化的移动电话网设备诞生了。首个移动电话基站设在了上海七重天宾馆楼上,这是中国大陆开办的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
1986年,从摩托罗拉公司引进的国内第一套900兆移动电话系统投入使用。初期上海的移动电话手机只有摩托罗拉8500型,体积大,重776克,价格也要上万元。因此,购买者多为企业老板,因此被称为“大哥大”。
1995年,移动通信发展第一次提速,这一年“大哥大”进行过两次集中大放号,总计卖出7万台大哥大,上海的大哥大用户一口气突破了10万。
1997年前后,“大哥大”仍是奢侈品,不过已经开始逐步被“手机”取代。
几乎与“大哥大”一起诞生,当时比较平民化的移动通信工具是寻呼机,人们习惯称之为“BP机”或“BB机”。
1983年,上海第一个寻呼信号从华侨商店的一间盥洗室走廊内发出。
上海寻呼业真正红火起来始于1992年,也正是那年,上海国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迈出了中国寻呼业同时也是通信业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
之后的数年中,上海寻呼业发展越来越快。1997至1998年间,上海寻呼业迎来最高峰,最多时寻呼坐席数量达到600个,邮政大厦、长安大厦、平凉分局等多个话房人员爆棚,顶峰期寻呼小姐数量高达3000人。
中国和上海的寻呼业高峰期大概延续了10年时间,2000年后,由于手机和短信的兴起,寻呼业走上了下坡路。
名副其实的“大发展、大跨越”
经过多年的努力,至1999年,上海电信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电信业务年收入达到85.7亿元;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加至645万门,是1978年的44倍;国内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增加至14.6万路端,国际长途交换机容量增加至2万路端,增长幅度高达数十倍和数百倍。1999年7月,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35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超过328.7万户。
可以说,在20世纪末,上海电信业的全网通信能力、技术层次、业务应用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和落后的局面,走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前列,赶上了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电信发展步伐。
跨越·日新月异
2000~2024
当蔚蓝的世纪风拂掠悠悠浦江,当新纪元的鼓点隆隆回响,发端于19世纪的上海通信业又一次跨越了世纪的门槛。步入新千年的上海电信在传承悠久企业品牌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积极融入澎湃激越的时代潮流,朝着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和亚太信息通信枢纽的战略目标昂首迈进。
21世纪的上海电信,曾经百年风云,而今再展世纪宏图。
再立改革创新潮头
步入21世纪后,中国和上海的通信市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加入WTO后,国内通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迫切要求包括上海电信在内的中国通信企业练好内功,迎接竞争。为了促进产业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引入竞争体制势在必行。
于是,合营多年的邮政、电信业务宣告分离,寻呼、卫星、移动业务从电信剥离,上海市邮政局和上海移动通信公司于1999年相继挂牌独立运营。2000年,随着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建制撤销,原先的政企合一体制终告结束,上海市电信公司和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于7月1日同一天揭牌成立。
在中国电信集团“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转型战略框架下,上海电信的转型步伐掷地有声。一方面,上海电信充分整合114、电话黄页等资源,打造“号码百事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携手上海文广推出的IPTV“电视新看法”赢得市场先机,上海由此成为中国内地正式商用IPTV用户规模最大和发展最快的城市。
从“双千兆”到“双万兆”
在电话时代,上海电信第一个实行七位号码、八位号码,在网络时代,上海电信再次领跑,建成宽带第一城、光网第一城、IPTV第一城。
2011年、2012年,当人们还习惯于10M、20M上网之时,上海电信在EPON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千兆宽带接入技术10G-EPON的研究,为千兆宽带规模商用和广泛覆盖夯实基础。
2016年10月上海电信启动千兆宽带规模化发展计划,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千兆宽带接入服务。两年后,2018年10月,上海电信完成“千兆光网”建设计划,在上海全市有线宽带接入网中支持10Gbps,千兆能力覆盖用户规模达到千万级,全面实现端到端“万兆到楼 千兆到户”。
根据世界电信产业咨询公司Ovum的报告,上海电信是中国第一家将网络升级至10G PON的区域性运营商。
与宽带发展相得益彰的,还有移动通信的突飞猛进。2019年6月6日,中国5G牌照正式发放。中国成为全球首批5G发牌的国家之一,上海电信亦第一时间冲出起跑线。
5G时代的大门开启后,已经是“千兆第一城”的上海有了新目标,快马加鞭建设“双千兆宽带城市”,以及迎接再后来的“双万兆”时代……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上海电信的故事还在续写。
智云破晓
黄浦江畔绘就
智慧与未来的壮丽画卷
七十五载,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承载着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一片无形的织锦,通信技术如毛细血管,将万物互联化为现实。家,因智能而温馨;城,因智慧而灵动;国,因通信而强盛。
在上海,万兆宽带,穿过城市的天际线,光纤如织,5G-A如潮,编织起无形且强大的网络;智云生态穿梭于云端与现实之间,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让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数字时代的核心引擎——算力,澎湃而来,推着时代去往更远的未来。
在阔步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上海电信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形势新机遇,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推动传统网络向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升级。
上海电信以万兆宽带为笔,智云生态为墨,澎湃算力为纸,一幅关于速度、智慧与未来的壮丽画卷正在黄浦江畔绘制。
光速传奇·迈向“双万兆”
上海的网速,曾有过很多“名场面”,从铜缆到光缆,从“宽带第一城”“光网第一城”到“千兆第一城”,再到今年8月上海电信全国首发的“美好家万兆融合套餐”,推动上海迈向“双万兆”。
“领先是第一步,也是每一步”,上海电信用户的平均带宽极速向前,2024年4月10日,宽带发展联盟《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第34期)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上海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90.09Mbit/s,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上海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和5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40.33Mbit/s,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从2017年起,上海这两项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上海电信曾跨越太平洋“霸屏”,2018年10月,夜幕中的黄浦江畔,大屏中“千兆之城”格外醒目,而在万里之外的纽约时代广场,“千兆之城 兆耀上海”“中国电信1000M宽带”在巨型垂直广告屏幕上交替变幻。上海电信的超高速宽带建设站在全球城市之巅,成为“全球千兆第一城”。
而这还不够,上海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城市,2022年5月,上海电信发布了承载于“智云网络”之上的新一代创新性宽带产品——云宽带,改变了以往宽带仅通过带宽提速升级的单一路径,上网即上云,每个人离云近一点,网络便更好一点。
2024年3月,上海电信再次展现其在光纤宽带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前瞻视野,依托50G-PON技术的全光万兆底座,成功打造出全球首个“万兆云宽带示范小区”,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实现了全光万兆网络对上千户家庭的覆盖。
今年内,上海电信将完成首批26个万兆标杆小区覆盖,2026年将实现全城覆盖,上海离“双万兆城市”不远矣。
智云上海·智慧城市“魔方”
构建城市的坚实数字底座与信息平台,是驱动城市智慧化转型的“牛鼻子”,也是一份亟待精解的“时代考卷”。现在的上海,腾空于一座“云上之城”,这是上海电信对时代交出的“答卷”,主题为——智云上海。
数字化转型中的城市,呼唤拥有超大算力、超高带宽、东西直连、低时延及海量地址能力的新型网络架构,打造更加快速、灵活、智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智云上海”,恰似一座多维度旋转的魔方城堡,不仅重塑了城市基础通信设施的面貌,更以其强大的算力资源与灵活的弹性算网为核心,编织出一张覆盖广泛、高效协同的信息网络。
作为“智云上海”基础的新型城域网,汇聚了强大的算力和丰富的应用资源,成为面向未来发展、支撑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电信在青浦和临港布局“东西两翼”智算中心,为AI计算、深度学习等提供澎湃算力。上海电信还在新型城域网上规划布局了60个浅边缘和500个深边缘算力节点,这是“智云上海”的独特优势之一,算力资源能下沉到用户身边,实现“一跳即达”、边缘入算、灵活调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先进的网络技术、强大的算力资源、普惠的服务体系……一个高效、智能、普惠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破茧而出”,在通信能级、算力能级、安全能级、普惠能级、生态能级等多方面,推动上海城市能级全面提升。
新质生产力·腾云又腾飞
技术飞跃,只是“智云上海”的一面,在这个新生态中,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福祉。无论是“腾云”还是“腾飞”,都需要在应用场景中“摸爬滚打”,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力,孕育新质生产力。
在幽静的地下停车库,车辆缓缓驶来,前方的路灯自动调高亮度,照亮前行的路线,后方的则逐步降低亮度,进入低功率节能模式。在大型购物商城,通过云平台可看到每个照明设备的亮度、色强、功耗、在离线等情况,而且可以远程控制。在这背后,是上海电信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绿色照明。
在中山医院,机器人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在病区中,有的运送药品、器械,有的执行消杀任务;大模型应用帮助分析病情,提供诊疗建议;AI数字人迅速回答病患的各种问题;物联网技术让输液即将完成时,护士及时得到提醒,患者无需频繁摁铃呼叫……上海电信为中山医院提供行业专属云、医疗专网和5G专网,并配置丰富的算力资源,勾画出未来智慧医院的蓝图。
在宝钢生产基地,上海电信利用5G-A新特性打造出一张钢铁行业智慧专网,覆盖并支撑着宝钢的更多技术创新,例如缩短生产线建设或改造工程周期,减少设备维护员工日常电缆巡检等。
从“千家万户”到“千行百业”,数字能力在城市转型的浪潮中不仅实现深度的渗透,更迎来质的飞跃,让“国际数字之都”每一处都闪烁着科技与智慧的光芒。
绘就蓝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场“腾云”之旅,不仅是一座城的蜕变,更是城市中每一位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数字生活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它像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悄然渗透进市民的日常,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一张美好数字生活的蓝图。
电话亭曾是上海的一道风景线,上海电信把曾经“沉睡”的公话亭升级改造为新型数字基础新设施的一部分,打造成Hello老友亭,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Hello老友亭走进室内,除了提供便民就医、一键叫车等标准化服务,还融入更多AI元素,实现“千屏千面”,聚焦反诈、健康、社区服务等场景,为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数字弱势群体提供普惠、安全、便捷的数字便民服务。比如甘泉路街道的Hello老友亭个性化十足,有数字人播报、甘泉养老百事通等功能,进一步打破助老信息和资源“供需不对接”的局面,为老年人提供所需服务。
民以食为天,在上海市“互联网+明厨亮灶”为民办实事项目中,上海电信“明厨亮灶”云平台助力打造餐饮闭环全流程监管,为餐饮店铺提供摄像头视频直播监控,消费者和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远程查看。此外,云平台通过AI分析和算法,能够识别不戴厨师帽、不戴口罩、后厨吸烟、垃圾桶未盖、后厨打电话等违规行为,并自动告警,将后厨“敞”给监管者、“晒”给消费者,将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
创新为翼,云舞长空,智云上海,共赴美好,上海电信更多数智化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孕育并释放,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编辑/王昕 潘少颖
排版/傅正卿
图片/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