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新中国75年的历史性变革

文摘   2024-09-26 10:15   吉林  
原载《史学集刊》2024年第5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新中国75年的历史性变革

柳建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安宁及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即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系列变革,只不过因政党执政的社会政治纲领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有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势和民众意愿,有的则正好相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变革证明,中国共产党以其辉煌的执政业绩和成就,赢得了历史的选择,呼应了人民的期盼,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不愧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是中国社会不断变革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新中国;历史变革;民族复兴


就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而言,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系列变革或变迁。政党执政的社会,会随着执政党性质和执政纲领及方略等的不同,呈现出相异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变革,有的符合时代潮流、历史大势和民众愿望,有的则正好相反。到202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整整走过了75年的发展历程,从执政史的角度而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75年,约占其103年奋斗历史的3/4。7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战,浴血牺牲,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由此开启了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5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历史和人民的呼唤,矢志践行初心使命,艰辛探索,不懈奋斗,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伟大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以其不朽的执政业绩,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民众愿望、成就了历史伟业,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变革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坚强领导核心。


一、党的执政实现了近代中国由封建王朝、旧式政党执政向先进政党执政的历史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这是近代中国由封建王朝、资产阶级政党执政向工人阶级先进政党执政的历史性转变。近代中国执政党转型的这一历史性变化影响深远,是新中国75年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中叶,几乎当时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贫弱不堪的中国,使中国人民陷入深重灾难。自此以后,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提出过各种救国方案或主张,并为此而奋斗甚至牺牲,但都没能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领导。当时的中国亟须新的革命阶级的兴起,亟须新的革命理论的指引和新型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外国侵略者同中国的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相结合,加上当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救国图存和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历史重任,只能由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来承担起领导的责任。

为适应这一历史大势的需要,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应运而生。甫一成立,它就在自己的党纲中鲜明地提出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奋斗目标,宣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正确走向。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们虽然都认识到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基本国情,但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乃是基本国情的核心,因而很多人都认为中国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直接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直到党的二大时,中国共产党才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经济现状的分析,在其大会宣言决议中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以及建立革命的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及其策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即经过民主革命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革命前途。社会的变革变迁离不开代表一定阶级和阶层利益政党的主导,这是政党政治的基本特点。观察当时中国社会,在党的二大以前,中国人民虽然进行了80多年的艰苦抗争,但却没有一个阶级、一个政党能够提出上述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所以,斗争尽管是前仆后继的,却总是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难以获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提出上述明确的革命纲领,并在此后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这恰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是挽救和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2]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同时继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所发表的一些文章和中共中央所形成的有关决定中,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提出要通过人民民主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等思想。当时,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废墟上是不可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须要经过人民民主主义这个中间转换的形式。因此,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相互衔接的两步:第一步就是正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将来要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根据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基本结论就是:只有先经过民主主义革命来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解放被束缚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才能奠定将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物质基础;中国革命的这两个阶段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必须有机衔接,为此必须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作为中间转换的形式。正是根据上述这些理论思考,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代表全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获得全会同意并写入全会决定,把中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步骤概括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上述历史考察可见,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就已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思考选择好了将来的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选定的,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明确了,这种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直坚持的,从未动摇。正是抱有这样的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在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独立探索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恰恰证明:在长期的历史检验和人民呼唤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重任。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勇担民族复兴历史使命,“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3]使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主导力量。


二、党的执政实现了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根本转变


近代以来,由于贫穷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各国侵略者任意侵占中国领土,肆意欺侮中国人民,导致旧中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腐败的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独立、统一和主权问题。中国真正拥有国家主权,实现民族独立,国际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其根本性标志。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军事威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各国侵略者强迫中国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它们在中国所攫取的种种不平等特权,结束了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苦难历史,真正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全国人民从此获得了彻底解放。与此同时,明确提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向各界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世界影响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邓小平在谈到这一点时曾十分肯定地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还是毛泽东同志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内的人民也罢,国外的华侨也罢,对这点都有亲身感受。”[4]今天来看,新中国获得主权独立的重大意义,建国后出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乃至21世纪后出生的人可能没有多少切身感受,但亡国奴的滋味,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是国格、人格的起码要求。1984年,在谈到香港回归问题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深情地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变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5]

正因为新中国真正拥有了国家主权,实现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社会大局才逐步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开国之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发生了根本改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制造分裂,以及中国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攫取利益连年混战,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灾难,可谓是久经战乱、民不聊生。后来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统一过,更谈不上社会的安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规模进军和剿匪反霸,盘踞在各地的各派军阀及大小土匪很快被消灭,从而结束了长年战乱的局面。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权全部回到人民手中,全国上下政令统一。如在民族关系上,新中国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相互敌视的状况,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和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随着政权的稳固、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的改造和日益发展,中国人民逐步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由美国哈佛大学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编写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曾指出:中国共产党1949年的胜利,解决了一个前40年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即“缺乏全国的统一”,而“恢复中国的伟大所必需的全国统一是所有爱国的中国人衷心渴望的目标”。[6]的确,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奋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立和发展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强大国防力量,有力保障了新中国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宁,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屡遭外敌入侵的苦难历史。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不仅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而且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主权、敢于主持正义的独立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7]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干部会议上曾深刻地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8]41年后,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本文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完成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水火之中的救国大业时,进一步肯定了党的这一历史性贡献,他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9]  这一对中华民族在20世纪由苦难走向新生历史真谛的精辟概括,完全符合历史实际。

(二)中国社会性质及社会形态结构的根本改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一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0]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一问题,但从社会政权性质和社会形态基本结构的根本转变这一角度,是加深理解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社会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形态基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当年,中华民国政权是在推翻封建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其间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和国民党政府时期这两个阶段。全面抗战胜利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对外依附美国,对内挑起内战,逐渐失去民心。而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纲领和方针政策,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而且最终取代国民党,领导人民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政权,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伴随着国家政权由旧向新的更替,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上,不仅完成了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向人民民主专政的过渡,而且摒弃了独裁专制政体,真正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多保障,这就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取代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经济结构;在思想文化结构上,逐渐完成了由传统儒家文化主导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历史更替过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动,表明中国已经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独立、民主、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主要表现是在国体和政体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如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根本变革。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执政党,带领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


三、党的执政使国家、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实质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目标,是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无穷力量,人们精神振奋,从城市到乡村呈现出一派憧憬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景象。在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12]

开国之初,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巩固了政权,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随着全国财政经济的基本统一、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建立起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党和政府也积累了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以及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基本经验,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和现实可能。随后,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以执行“一五”计划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在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动的情况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使亿万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的命运,这的确是一次历史性的胜利和社会性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把一个积贫积弱、屡受列强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日益繁荣发展、独立自主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13]其间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一些波折,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在经过“左”的曲折后,邓小平突出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要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14] “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5]  “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16]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7]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首次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开放尽快发展生产力,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短短30多年,通过改革开放和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变成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8] 这期间,“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中国政府还恢复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旧中国那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悲惨状况再也见不到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20]


四、党的执政使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实现突破性进展、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到二十届三中全会更高举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新时代,中共中央加强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豪迈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中共中央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方向前进,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了历史性提升。2012—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21]目前,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块头”越来越大,支撑发展的“筋骨”越来越强劲。

新时代,中共中央坚持以科技为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2012—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等一大批大国标志性成果问世,“天问”“嫦娥”叩问浩瀚苍穹,“奋斗者”号、“深海一号”突破极限海深,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铸就中国新名片。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制造业PMI达53.9%,显著快于工业平均水平,其中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5%、40.6%、18.5%。[22]新质生产力已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创新成果、创新活力和创新动能的不断涌现、喷发及释放,展现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景象。

新时代,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呈现崭新局面,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变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之制”的治理效能愈益彰显。

新时代,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23]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进一步巩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中共中央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定不移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出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如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出列,每年减贫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数量,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近1亿人,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华民族实现了“小康”这个千年梦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4]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9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超过4亿人。[25]同时,中共中央为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围绕就业、住房、教育等各关节点,织就了一张张民生保障网。2013年至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26]  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及1.4亿多群众;[27]  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8]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9]  同时,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达10.2亿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72.3岁提高到现在的78.02岁。[30]

新时代,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12—2022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二氧化碳。[31]据美国彭博社报道,2013—2020年的7年间,中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程度,相当于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法案》之后30多年的成就。[32]

新时代,中共中央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抓手,在重点领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加大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完善与数字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探索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市场采购等“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同时,构建起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扩大“朋友圈”。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33]2013年至2023年10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34]  截至2024年5月,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上百个城市,[35]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欧亚大陆全境,铺就一条布满商机的国际铁路联运“黄金通道”。2013年以来,中国设立了上海、广东、辽宁、海南、山东、北京等22个自贸试验区,高水平推进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36]与多国签署或升级自贸协定,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入推进。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37]  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新时代,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38]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中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明显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新时代,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抓住政治建设这个关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集中教育活动与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管党治党进入全面从严新阶段。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党员的年龄结构比例更趋合理,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其他领域的变革性实践取得实效。

十多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的面貌、全国各族人民的面貌、人民军队的面貌、社会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39]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执政75年来,新中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历史奇迹,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并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经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案例,引发全球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长远、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共和国75年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是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主导力量,无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40]中国共产党以其辉煌的执政业绩和贡献,赢得了历史的选择、呼应了人民的期盼。“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41]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相互激荡,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仍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众多艰难险阻和激流暗礁,甚至会遇到原来根本没有料到的种种曲折。但百川归海,只要善于把握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始终不渝,勇毅前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一定会在无数先辈开创的伟大基业基础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作者简介:柳建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51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6页。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4]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3—198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5]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622日、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6]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页。

[8]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页。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第4页。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第4-55页。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第5页。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71),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4页。

[14]邓小平:《解放思想,独立思考》(19885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15]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

[16]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12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2页。

[17]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118—2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10页。

[1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2页。

[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第56页。

[21]《两会数说中国丨十组数据看新时代中国发展之变》,202334日,http//m.news.cn/2023-03/04/c_1129413466.htm202431日。

[22]《国务院新闻办就2024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2024418日,https//www.gov.cn/lianbo/fabu/202404/content_6952362.htm2024425日。

[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46页。

[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48页。

[25]2023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24117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6_1946622.html2024221日。

[26]《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826日,第2版。

[27]《钟华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20231218日,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12/18/c_1130033190.htm20231225日。

[28]《中国这十年|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29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09/09/c_1128991991.htm202335日。

[29]《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国教育报》,2024720日,第1版。

[30]《联合国人口司预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赶超美国》,《参考消息》,202489日,第8版。

[31]《中国这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2022513日,https//m.gmw.cn/baijia/2022-05/13/1302945158.html202328日。

[32]《美研究机构:中国7年的空气污染减排程度相当于美国30年》,2022616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16/c1002-32448353.html2023112日。

[33]《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2024626日,http//www.news.cn/fortune/20240626/45b7a9efe6b04011b989848fcc308f33/c.html202472日。

[34]《新华全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聚焦我国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20231124日,http//www.news.cn/2023-11/24/c_1129992740.htm2023122日。

[35]《中欧班列累计开行9万列》,2024525日,http//www.news.cn/20240525/d6b13c9af1b04562a9b44582a03c6803/c.html202464日。

[36]《国新办举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2024321日,http//m.mofcom.gov. cn/article/zcjd/jdtzhz/202403/20240303483912.shtml2024412日。

[37]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处于历史第三高》,2024320日,http//www.news.cn/fortune/20240320/125e2906­dc3948799084e6c4e832e09f/c.html202448日。

[3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55页。

[3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第67页。

[40]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719页。

[41]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10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74页。

史学集刊
《史学集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历史学专业学术期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