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是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有这一面,我想这大概就是人愿意坚持活下去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吧:
我说首先是因为我们看清了现实。
毕竟从主流营养学和主流医学建议的主流饮食结构,和多数人也不爱动,或者就是动不起来的生活方式来看,多数人会因此抵达的一个晚年的宿命就是:
肥胖、四高、糖尿、癌症、心脏病、脑中风、帕金森、阿兹海默。
以及从幼年就仿佛被附体,然后会伴随终身的各种情绪病、神经症、精神病。
这其中甚至有部份人还等不到这样的晚年就先行而去了,因为这几年心脏病猝死的案例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以及情绪病的普遍蔓延也会显著提高人们的自杀率。
然后我们做了一个决定
由于我们看清了这个套路,又不想活在这个循环里,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个决定,建立了一个愿景,或者起码是个打算吧。
就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来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免疫力,并调节好自己的神经与情绪,保持充沛的精力活力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幸福感。
并尽量减少未来生病的机会,让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更高一点,少拖累家人一点,临终之前能以一种尽量体面、有尊严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而这个决定和愿景本身,其实就是在塑造一种未来。
换言之,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知命改命的策略。
看清多数人惯性的发展趋势,就是看清了大现实,就是知大命。不认同,不接受,反其道而行之,活成尽管不容易但是可以做到的极少数人,就是改大命。
当下与未来保持畅通的唯一方式
于是当下的我,和希望中未来的我,所建立的连接,或曰建立的一条以时间唯一性为前提的通路,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个决定,我们的这个愿景。
但能保持这条路径畅通无阻地,大概率(之所以说大概率,而不说确定,是因为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充满理想,但人生也总是充满意外🤷♂️。)会让我们奔赴到那个未来的唯一方式:
就是每天都贯彻执行制定好的策略,都没有打破过自己为这个策略所建立的流程。
当然有一点点弹性,或曰动态范围是没有关系的。以饮食为例,比如偶尔我们就是想吃一点垃圾食物,因为那些深耕于现代食品工业的化学家们智慧的结晶确实太好吃了啊!那就吃一点。
但你必须要考虑到,如果你连续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忍不住吃的话,你要观想一下愿景中那个未来的自己的影像。
用科幻片的影像来表达就是:
本来愿景中那个八九十岁的自己还挺着六块腹肌在愉快地跑步呢,结果我们的这条线路的信号开始变差了,滋滋啦啦的,有雪花干扰。然后某一帧完全不同的画面突然闪过眼前,吓你一拘灵!就是有个双腿发黑发紫的糖尿病胖子正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等待截肢…
再换另外一种科幻的影像表达方式就是:
新的未来在我们的观想中本是模糊不清的,而我们抵达这个未来之前的每一天的执行,便是为它塑造出一个具体形象的过程,每一个正确动作组合起来的序列,便是能使得其形象完整清晰的,一种类似于虚拟的乐高要件的东西。
改变命运的成本其实很低
如果塑造新的未来这种表述不是很简洁,那么我们反过来说怎么改变一个结果吧。
以糖尿病为例:
如果你无论是通过算命还是家族病史还是基因检测还是医学检查发现自己大概率在某个年纪会正式罹患糖尿病,那我们又知道高糖高碳水的饮食结构对于有糖尿病基因的人而言会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概率几乎是必然,那么你只需要从现在开始戒糖戒碳就行了,然后按部就班地走到你会正式糖尿病发的那一年,但你并没有,你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都非常好。
这就是改变了既定的命运,这就是塑造了新的未来。
于是我们发现改变命运的成本其实很低:
不需要非得做什么,仅仅只是保持不做什么,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个既定的结果。
而如果你只是想不得糖尿病,但又不能为这个希望制定一个策略,付出一点行动,那么其实你想不想都没什么意义。
所以我们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并不重要,我们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想。以及我们立了什么flag,作出了什么决定,也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执行力,就是每天的每一个行动,因为只有行动可以改变或塑造未来。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荷尔德林的那句话:
说得太好了。
您已经很不错了
我说没错儿,您确实要多向我学习,不过也不用太刻意,太努力,偶尔想起来了就随便学一点好了。一来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挺多的,二来是毕竟在向我学习这方面,您已经做得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