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影院 | “没苦硬吃”的父母与“破碎”的孩子

文摘   2024-11-02 09:00   四川  

“没苦硬吃”的父母

与“破碎”的孩子

《抓娃娃》

导演: 闫非 / 彭大魔

编剧: 彭大魔 / 闫非 / 林炳宝

主演: 沈腾 / 马丽 / 史彭元 / 萨日娜 等

类型: 喜剧

上映日期: 2024-07-16(中国大陆)

又名: Successor




影片回顾


西红市的首富马成钢因过分宠溺而“养废”大儿子后,顿觉家产无人继承。因此他和妻子决定隐藏自身的财富,立志用自己走过的路将二儿子马继业培养成合格的家族接班人。年幼的马继业为了节省车费每天跑步上学,却意外被跑步教练发掘了他的长跑天赋。但马成钢因想让儿子上“清北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为由,偷偷在马继业脚上抹麻药,让他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走专业长跑的路。


除此之外,马继业成长过程中的街坊邻居还有偶遇他的路人其实都是他爸爸安排的眼线,只为见缝插针地为他补习知识,甚至和他朝夕相处的瘫痪奶奶也是请的演员,他们随时随地监视着马继业的一举一动。临近高考,马继业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父亲为他精心创造的“楚门的世界”之中……


虽然这是一部喜剧电影,但电影上映后但许多网友在看过电影后却觉得恐怖和窒息,因为电影中一些情节十分真实、典型地体现出传统中式教育的图景,观众在代入马继业的视角时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共鸣。比如:为了让马继业学会孝顺,奶奶会故意咳血让他感到愧疚;为了让儿子正确分配生活费,马成钢故意穿烂了的鞋子,让儿子不得不为他买鞋;在儿子想去体校时,马成钢不惜让他以为自己得了怪病,也要让他放弃体校考清北大学……


马成钢本想在有限的条件下激发马继业的潜能,但却一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儿子身上,并总是试图让儿子感到愧疚而不偏离他预设的成长轨道。那么像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我们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又应该如何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理科普


家庭系统理论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在与患者家属的接触中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会相互影响,因此1963年他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 在70年代后期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是在社会系统中完成心理发展,而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和情绪会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自我分化

理论中有两个变量,分别是自我分化和慢性焦虑。自我分化是指个体从早期依赖他人逐渐成长成独立个体的过程,即个体与其家庭情绪的分离程度。自我分化水平良好的人能够和他人产生良好的互动且不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这类人能够在做自己的同时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而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往往会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也愿意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


慢性焦虑

而慢性焦虑是指人对想象中的威胁的一种反应,在关系系统中,慢性焦虑水平越高,人们的适应性负担越重。自我分化水平越低的人,可能慢性焦虑水平越高;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可能慢性焦虑水平越低。而研究发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分化,容易长期处于一种慢性焦虑的状态中。


在这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时常看到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为孩子投入全部心血,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强迫孩子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这样的教养方式阻碍了孩子的自我分化,由于在成长中孩子的很多自主行为被制止,孩子无法建立起独立的自我,从而在往后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决策,并且无法很好地面对压力环境


除此之外,电影中利用愧疚感控制孩子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对孩子的情感绑架,无意识地加重了他们身上的心理重担。在这样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因为内疚开始怀疑自己,进而丧失自信和自尊




疗愈贴士


那么,如果你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你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和情绪受到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那么下面给你几个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No.1 哀悼丧失

我们要直面并接受现实:可能我的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确实做得不完美,我因此有许多痛苦的回忆。但我们也要承认这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式,我们要为过去的自己“哀悼”,同时要做好准备迎接自己的“新生”。既然过去已成定局,那我们就不要沉湎于曾经的悲伤和痛苦中,而放弃了重新开始的可能

No.2 情绪分离

当你因为原生家庭而感到极度痛苦时,你可以在距离和心理上和家庭分隔开,避免自己再次陷入家庭的压力和焦虑中,当然这样的逃避并非长久之计。根据家庭系统理论,一个人的慢性焦虑和不安全感很可能是因为自我分化水平不高。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去提升自我分化水平,学会关注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与想法,从根本上和家长情绪分离有意识地拒绝被他人的情绪影响,他人的情绪与我无关,我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No.3 自我关怀

小时候,当家长无视你的情绪,把他们的想法强加于你身上时,你多么希望他们能多理解你一点。那么,现在的你如果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希望你能多考虑自己的情绪,就像拥抱并理解当年的自己那样。自我分化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以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起自我与他人的边界



大多数家长们也是第一次做家长,有时用不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反而会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孩子。所以父母也要学会成长,放下过度的控制欲,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痛苦情绪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需要客观且辩证地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要将其视为束缚自身发展的理由。与其一直将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接纳不完美的同时,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同学们可以积极和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尝试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如果你对本期主题产生了共鸣,欢迎留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想。或者你还有其他疑惑,欢迎向明远小屋投稿,我们会有专业老师回答你的困惑~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Kerr. Chronic Anxiety and Defining a Self [J].The Atlantic Monthly,1988(9):35.

[2]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01):31-34+20.

[3]吴雨薇.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5(03):88-92.DOI:10.16125/j.cnki.1009-8224.2017.03.016.

[4]李群防.归元文化专业读书会之《家庭评估》(五)慢性焦虑[EB/OL].(2024-06-19)[2024-10-27].https://mp.weixin.qq.com/s/InDqStI_4kHX8oEc138BeQ.



- END -


策划 & 文案 & 排版 | 权瑞妮

责编 & 审核 | 王瑾一

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公告,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