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铁厂的历史

文摘   2024-11-01 15:17   山西  
1958年,全国兴起大炼钢铁运动。同年5月,偏关县委组织筹备县营铁厂。厂址设在县城西北2华里处的大关庙中,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在万佛洞附近开一矿井采矿,采矿人员最多达300余人。运输矿石人背、平车拉、毛驴驮。除万佛洞矿井外,附近山中也进行采矿,靠小土炉炼铁。参加炼铁人数15320人,其中妇女3500人,生产铁1074吨,废铁7580吨。
1959年9月,建起两座1.5立方米的小土炉投入生产,设备有内燃机、外燃机、小风机,日产生铁3—4吨,年产生铁523吨。厂内设采矿、冶炼、原料加工等车间。
1960年,国家投资50万元,由小土炉改造为8立方米的小高炉两座。配套设备有管式热风炉。日产灰生铁6—7吨,年产951吨。产品由县物资局统一经销。1962年下马停产。
1969年第二次上马,国家投资5万元,经三个月修复旧设备,建起8立方米小高炉一座,国庆节投产。并请来马梁村高玉、何三海、焦根红老师傅办起了铸工车间。1972年正式生产。产品有热风炉用的各种管道、卧式水管、硫磺模具、犁铧、锅、盆等,并设立了机修车间,试制成土法卷管机,比手工工效提高近20倍。1971年6月中旬,建起2号8立方米高炉一座并投产,新建有40米高的大烟囱一个。
1974年筹建起8立方米的铁壳高炉一座,1975年11月1日正式生产。配套设备有球武热风炉两座。送风系统有150千瓦电机,10号罗茨风机。对除尘洗涤系统也进行了改造。厂区面积扩大到3万平方米。由于产供销不正常,产品质量差,造成严重亏损。1981年亏损额达30万元。于1982年4月份第二次下马停产。仅留10名铸工和看厂人员,其余工人转马连湾磺厂炼磺。
1983年2月,第三次上马。企业经过全面整顿,落实经济责任制,又恢复了生产。最初由三人承包全厂,10月份调整领导班子。于年底实现利润5.33万元,终于扭亏为盈。
1984年,本厂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层层签订经济指标,人人落实经济责任。以技术革新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内容,在经营上搞活,管理上从严,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截至年底,生产铁2645吨,总产值59.27万元,利润18.02万元。受到地委、行署的表彰,荣获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三等功”。
1985年,大抓技术改造,将8立方米高炉改造成15立方米高炉。年底,生铁产量4323吨,总产值达104.22万元,利润实现55.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76%和20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到1991年时,生铁产量达9016吨,总产值569.1万元,固定资产128.4万元,流动资金335.2万元,产品销售621.8万元,利润87.8万元,职工330人。主要设备有:15立方米铁壳高炉1座;力除尘器、洗涤塔、布袋除尘器、球式热风炉等。还有罗茨风机、破碎机水泵地中衡、机床、料车卷扬机,变压器等12台,运输汽车3辆。熔化勺炉、拉管机、化验等设备。    

周慧斌
寻觅故乡往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