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家长们咋弄?

文摘   2025-01-01 21:12   河南  

在学习力课上,海勇导师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被小朋友打了以后,哭着找妈妈,妈妈要怎么做?

要是以前的我,可能会安慰安慰孩子,可能会生气,替孩子出头,或者要求孩子还回去。
现在发现,这些做法都是坑。
替孩子出头,要分情况而定,比如,面对欺凌,是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替孩子出头的。
如果是低龄的小朋友说自己被小朋友“打”,可家长大可不必闻“打”色变,也不要急于生气,一定要先耐心听听孩子怎么说,可能也就是孩子们之间相互推一下。
忽然想起来,我家孩子幼儿园时,其实也跟我聊过类似情形,那时的我没有系统化学习过,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打回去或者远离那个小朋友,不跟她玩。庆幸如今的自己学习成长了。


海勇导师在课上讲——

妈妈就陪着孩子,抱抱他拍拍他,一句话也不说,想哭就让孩子哭一会儿。妈妈和孩子静静地待一会儿,也没有做什么。孩子哭了一会儿,不哭了,一扭头又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有时候,教育需要我们问什么吗?不需要。需要我们说什么吗?不需要。只需要在孩子受伤的时候,我们就静静的陪伴他,和他在一起就好。


有时候,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非要追究个一二三来,非要教他几个办法来。其实不一定。

尤其是12岁以后的孩子,回来以后,他可能也只是难受,我们陪着就好。他想跟我们说的是:妈妈,你不要问我发生了啥,我也不想跟你说。

前两天,我家快12岁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人际关系困扰(事后跟我吐槽了,但是,依然没有让我帮助,我也就观察着,不吱声)。
中午回到家,状态明显不一样。
我正在做饭,问了孩子,妈妈看到你今天小脸儿不怎么高兴啊?
孩子说,没什么。然后,就去抱着她的比熊待了一会儿。
我不再追问什么,闭嘴,回厨房继续做饭。
我吃完饭,孩子还在吃饭,我说:妈妈坐这儿陪你吃一会儿饭吧。
孩子说:妈妈,你不需要陪了,我想一个人在这儿吃饭,你去午休吧。
我立马意会:好的,乖乖,如果需要妈妈帮助,随时来找妈妈。
下午放学,我看到孩子的状态又恢复了。

1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了,他不一定愿意跟父母说。我们只需要关注到孩子的这部分情绪与反应就够了——妈妈看到你这么难受,坐着陪你一会儿。

父母在,就可以了。



但是,往往,在孩子哭着回来的时候,我们就立马着急慌忙、甚至生气地问孩子,回事儿?

孩子哭着说完以后,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你都不会去打他?打回去啊!

更有甚者会逼着孩子:你要是不打回去,我就打你!

好吧,在孩子小时候,我就这么说过“让孩子打回去”这样的话,不学习的父母,真可怕。
庆幸自己现在一直学习成长,亡羊补牢,一切都不晚。
真的是,父母早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与维度,孩子就能够早受益。

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比同学打他一顿的伤害更大。

我们再把孩子吵一顿收拾一顿,对他的伤害比同学对他的伤害更大。孩子已经受伤了一次,回来又被我们伤了一次,而且,这种伤害一定比第一次伤害会更大,这就是二次伤害。

吵完孩子,教训完孩子以后,我们误以为孩子当时可能没有什么。但是,一切的压抑与内心累积的郁闷与伤痛如果无处排解的话,导致的可能结果将是我们所必须要面对和承受的——

1,孩子再也不可能去找那两个小朋友玩了,下次再见到那两个小朋友,孩子可能会想都是因为你俩,所以,我才被妈又给吵了一顿。以后,孩子再遇到这种事情,依然如故。

2,如果孩子不敢打回去,他会觉得自己就是很无能很软弱,自己给自己贴个标签,我妈都说让我打回去,可我怎么这么软弱无能呢?我为啥都不敢呢?

3,如果孩子真的打回去了,看似赢了,实则是,以后孩子再面对人际关系时,他都会像刺猬一样,充满了敌意与防御。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可能也会变得有很多问题。


海勇导师说,有时候,为了孩子,我们觉得非要做点什么才行。(想想看,这是真的为了孩子吗?)


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跟孩子站在一起,而不需要做那么多,相反地,我们做的越多,强化的就越多。

有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做什么,而是先要让这个事情暂停一下。我们越是急于做什么,越是容易把事情搞得更复杂。

老师或者父母不要被孩子卷入他们的矛盾中的,只需要和孩子们站在一起就好了。当我们被孩子们卷入其中的时候,我们也处于一种“失我”状态——失去自我,我们也变成了这件事的奴隶。孩子们已经被这件事情奴役了,我们也被这个事情奴役了。如果校长再进来,爸爸再进来,校长和爸爸也都被这件事情奴役了。

请问,这件事还有解吗?还容易解开吗?本来这件事是他们俩的事儿,最后,变成了三人甚至四人的事儿,越掺和越复杂。


所以,要让这个事情先凉一凉,等一等,沉一沉,再说。


对父母、老师来说,同理。


比如,班上俩孩子打架,班主任把俩孩子叫到办公室以后,自己就该忙啥忙啥了,不需要多做什么多说什么。

俩孩子在那儿待着可没意思,俩人就开始犯嘀咕,甚至开始商量着;咋弄?老师不理咱们,咋弄?要不,咱俩去跟老师说一下吧?

于是,俩孩子说:老师,我俩没事了。

你看,这个过程,老师去处理了吗?老师去判断谁对谁错了吗?都没有。就是跟他俩待在一起,他俩也就是在老师办公室站了一会儿。

让他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老师也没有不管,也没有过多介入。

同理,
在多子女家庭教养中,孩子们发生了矛盾,父母也可以这样做。
父母不要想着急于去批评其中一个或者当消防员灭火。
父母越是评判对错,孩子们之间的对立就会越来越强。凡所强化,必定增强。
同时,还可以按照院长讲的多子女教养中,孩子们发生矛盾了的应对流程,旨在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奋赢
勿忘初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