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汇报课|虞美人——姜卉

教育   2024-11-15 20:06   黑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姜卉,语文教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兴趣广泛,多次参与校教学技能大赛、科研立项挑战赛、朗诵演讲等比赛并获奖。热爱文学,热爱语文教学,坚持以爱进行教学,以诚栽培生命。


1


教学设计


2


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这条教学相长的道路上,我以一名青年教师的身份,结束了第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内容反思

《虞美人》为后主李煜的绝命词。李煜词从整体上看情感浓厚,缠绵绯恻。陈廷焯评价本词说:“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王国维也说:“后主之词,真所谓血书者也。”据此,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本词“血书”的特点,重点带领学生体会词人“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情感投注,感受词人敏锐深挚的心灵。

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对文本的分析。《虞美人》篇幅短小,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文本细读。在“细读析愁”这一部分里,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析了“春花秋月”“朱颜”“春水”等关键意象,以及“了”“又”等重点虚词,从文本缝隙中解读愁情,感受李煜的自我纠结、否定与怀疑,窥见其无法自持的悲伤。其中,主问题的设计是一大难点。如何将问题抛出,并能够收放自如,是考验教师能力的关键所在。主问题的设置经历了几次修改,最终还落实到了最“朴素”的愁情解读。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词人李煜的人格特质,我还设计了拓展部分——“对比悟愁”。将苏轼与李煜进行对比,两位诗人的用情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缪钺先生的这一理论虽在理解上略有难度,但经过大半节课的铺垫,学生基本能够体会到二者的不同。再结合两幅诗人行迹图,将阅世浅而性情真的词人形象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本节课的一大创新所在。结尾部分回归现实,首尾呼应,将帝王之词拉近生活,以期实现当下生活中的心灵疗愈。

二、课堂生成反思

经过精心的设计修改与不断的试讲打磨,最终的课堂呈现比预期效果要好。学生讨论环节热烈,问题回答精彩,甚至还能够主动运用所学谈及柳宗元、柳永等其他文人,真正实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1.朗读不充分。词本为歌唱而作,学习诗词更应“因声求气”;

2.进行文本分析时,教师语言较为琐碎,导致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3.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明晰。如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千古名句时,引入“以水喻愁”的句子反而将词中表达出的愁情冲淡了,没有突出重点;

4.设计中出现一些跨学科内容,应做到适度。

三、教学评价反思

本节课的作业为:写一首诗或填一首词描绘李煜的“往而不返”之深情。在课堂的结尾,我为同学们填了一首词作示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课程结束第二天,学生纷纷上交自己的作品,我逐一批改并做了指导,专门以一节课的时间拓展了诗词格律的相关知识。能以一首词、一节课带动多首诗词、多个领域的学习,实为教学之幸事。

最后,感谢语文教研室主任谭伟老师和师父张宏峰老师,在百忙之中利用出差的间隙帮我修改教案设计;感谢同备课组的杨美宇老师、张凤君老师、周广伟老师、刘治军老师、王蕾老师、江上燕子老师和张紫薇老师听取我的几次试讲,并给予宝贵建议;感谢宫东亮副校长和张显彬老师的精彩评课;更感谢词人李煜为我们留下这般千古难忘的诗篇。


3


评课部分

评课人:张宏峰


哈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长

语文教育硕士

哈市骨干教师

哈市“四有”好老师

哈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哈市优秀班主任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现场授课一等奖

东三省说课比赛一等奖

东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优胜奖

黑龙江省“五校联盟”教学研讨活动一等奖

哈市中学语文教学大赛课堂教学一等奖

《语文教学通讯》《黑龙江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参与完成省级课题四项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厚重有底蕴

姜卉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够立足单元主题,结合《虞美人》的艺术特色,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本节课设计上,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深入挖掘,对比拓展,在文字、文学的基础上,发掘诗歌的文化和人生层面的意蕴。本节课以“愁情”为主线,从诗歌表现出的愁情出发,再结合学者缪钺的观点,以此为支撑,分析李煜的“往而不返”用情方式,并将李煜的“往而不返”与苏轼的“入而能出”比较,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个体在现实中的用情方式。

在品析词句“寻愁”“析愁”“赏愁”这一环节中,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即在品析语言中玩味,在玩味中进行语文审美活动,回归语文的本初。比如在讲解“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这一虚词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仔细玩味,联系现代汉语语境深入浅出地讲解“又”的多层含义,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再比如讲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时,联系到古典诗词中以水喻愁的诗句,在比较鉴赏中深刻理解诗歌的愁情,让学生体会理解“一江春水”中愁情之浓重,赏析以水喻愁的艺术效果。

本节课设计引用缪钺的观点来解读诗歌和诗人,这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厚重感,让教学不仅停留在一首诗的文字和情感解读,而是升华到思想和文化层面去赏析诗歌,这就让诗歌学习有了更高的审美鉴赏过程。

二、教学内容丰富新颖,自然有新意

在导入部分,姜卉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自然引导。学生对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切感受,能够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教师三言两语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语言平和自然有亲切感。

在比较思考李煜“往而不返”和苏轼“入而能出”时,教师以“数字人文”古典文学可视化研究的新思路,借助《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苏轼一生行迹”地图和“李煜一生行迹”地图,给学生很直观的提示,这是很新颖的角度和形式,课堂效率很高。

三、课堂生成自然流畅,互动有美感

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析愁的教学环节中,姜卉老师与学生有很多教学互动,对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精准的点评和启发,这就让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够积极思考。比如,在品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时,教师能够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朱颜”的含义,让学生的思考能够结合语境做深层次的思考回答。在比较赏析李煜“往而不返”和苏轼的“入而能出”时,问题引导自然合理。

    姜卉老师的课堂语言优美而又自然,用词精准,表达流畅。在每个问题的总结时,在问题的过渡时,都能用极美的语言表达,教师课堂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引经据典,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尤其是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以身示范,写作《虞美人》词牌,学生读后很兴奋,深受感染。这些都体现出教师的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极强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建议

第一,这节课可以考虑在“析愁”的环节把一个大问题设计成两个小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理解词句,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避免在一个大问题之下,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提问的问题变得琐碎;

第二,教师点评语和总结语宜精当简洁,精准点拨。

姜卉老师刚刚踏上讲台一个多月,这样的课堂表现已然是很沉稳自然,祝愿姜老师在教学之路上取得更大进步!

稿件提供:语文教研室

审核发布:宣传处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在附中,在福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