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汇报课|牛顿第三定律——施昆豪

教育   2024-10-25 23:41   黑龙江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讲授人:施昆豪

简介:

物理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

先后在北大核心刊物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

参编出版《普通高中物理实验》教材

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物理协会部长

曾获国家级田家炳奖学金、三年校优秀奖学金

曾获校级年度人物、红烛师范生等荣誉称号

曾获首届职规赛国奖、格致杯全国二等奖、田家炳杯全国三等奖等50余项奖励

团队自主研发的“流媒体光板”教学设备已在西北地区中小学广泛使用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哈师大附中2024年度第41届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反思

授课内容:牛顿第三定律    授课教师:施昆豪

在深入反思本次《牛顿第三定律》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后,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过程的详细反思,旨在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准备与课程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力求使课程内容既全面又具有深度。我首先梳理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核心概念,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六条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也考虑到了高一(12)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相互作用,我准备了藏族传统体育活动“押加”作为本节课的开头,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研究的大致方向,之后进行实验探究时,准备了充足的实验器材,如一对拉压式弹簧测力计、小磁针等,以便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此外,我还搜集了大量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辅助讲解。在课程设计上,我采用了“导入-讲解-实验-归纳-应用-感悟”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多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定律的内涵。

二、教学过程与互动情况

在课堂上,我首先通过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押加”,引导学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力学知识,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做好铺垫。随后,我通过各项实例的讲解带领学生总结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到底有什么关系”的疑问,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及我做的传感器演示实验,得到相互作用力的六条性质,之后将性质进行应用,并与平衡力进行比较,通过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气球实验,引出中国航天人的不易,最终上升到哲学思想中的矛盾观和相互作用观。

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我让学生分析充气的气球撒手后为什么飞,通过对着一个生活常识的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

三、学生反馈与问题发现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学生对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混淆,尤其是在分析运动的物体时。

2.一些学生在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时存在困难,难以准确理解实验现象所揭示的物理原理。

3.部分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普适性”了解不够全面,容易将其过度推广到不适当的情境中。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有关。例如,我在讲解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时,可能过于简略,没有充分举例说明其重要性;在演示实验时可能过于注重“我想给学生呈现”的部分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能缺乏足够的启发和引导等。

【图片3 教师指导实验】

四、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并解决上述问题,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理论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在讲解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时,我将增加更多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说明其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优化实验演示的方式和效果。我将更加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同时,我也将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加强课堂互动和讨论。我将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并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回答和疑问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解答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附中学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课部分

评课教师:孙跃玲

简介:

中共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教龄21年,班主任工作15年

省德育先进个人,冰城骨干教师,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哈尔滨市“四有”好老师

第二届全国中学物理名师赛一等奖获得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参加省级课题多个,撰写论文多篇

所带学生有几十人就读于清北及世界名校


哈师大附中2024年度第41届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评价

授课内容:牛顿第三定律    授课教师:施昆豪   

评课教师:孙跃玲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3节新授课,是由三种性质力向力的三大关系的重要转折,是一节规律教学课,在本章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是牛顿力学的重要基石,更是凸显物理学科素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课节。

施昆豪老师的这节课采用了集体探究和分组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总结汇报探究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基本规律;教师利用传感器引领学生集体探究,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认知。层层递进的探究过程,生生、师生的互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同步提升,培养学科素养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成就感。整个课堂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为主,以史为鉴,知识和情感双线并行,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方法及多媒体辅助,真正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直观、高效、精准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亮点如下: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有过初步的学习,知道相关结论,但并不清楚规律的得出过程,也不能深刻理解规律的普适性,所以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重温科学发展历程,多角度、多维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刻理解“总是”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科素养和科学态度。

二、情境创设

引课以学校刚刚开展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为背景,现场学生展示藏族押加运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开始教学,真实的比赛、拍手的感受都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真实展现,感知其存在的同时也引发对比赛获胜原因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在欢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对比中从生活中的磁吸台灯入手,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用动画对比分析,把抽象的关系具体化,把易混的知识清晰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应用作用和反作用的环节学生自行吹起气球,调整方向,发射气球,在游戏中感知、应用所学规律,分析气球发射及押加运动的力学原理,课堂首尾呼应,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设计巧妙,通过吸管、纸板、小车直观的将地面受到的“隐蔽”的摩擦力外显出来,而不是仅凭感觉判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学生分组探究器材丰富,操作简洁,现象明显,体现了合作、交流、质疑、探索的科学态度;集体探究传感器的使用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对称性图像实时生成,令学生感到震撼,对称性的分析也体现了物理与数学的交叉应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

四、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多媒体运用灵活恰当,综合应用了演示文档、SPARKvue,希沃白板等媒体手段,图片、动画、视频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实时展示学生活动情况。本节课也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五、科学精神与核心素养

本节课以牛顿第三定律为载体,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的最后同学们通过视频看到了作用与反作用的危害,更感叹于作用与反作用在航天事业中的伟大应用,增强了对科学的敬畏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对“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名言有了更深的更多角度的理解,科学升华到了哲学。最后用一首原创诗总结、概括、深化本节所学:

“我思世间力成双,作用反作爱韵长,物间交互恒有应,牛三之理映光芒”。

“我爱物理”四个字赢得学生阵阵掌声,在掌声中开始又在掌声中结束,施昆豪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激情澎湃,自信自如,可谓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迷人的科学盛宴。

稿件提供:教务处 物理教研室

审核发布:宣传处

点亮教学智慧 共筑教育梦想|哈师大附中英语教研室暨哈尔滨市王冰英语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
哈师大附中2024金秋义卖团队慰问五常市铁路学校留守儿童
小荷才露尖尖角|我校教师参加三省四校第30届青年教师研究活动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在附中,在福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