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央行前行长在外滩金融峰会的讲话,如同一声惊雷。
上一次在外滩金融峰会发表惊雷讲话的,还是4年前的马爸爸。
通缩,就像是伏地魔的名字。
民间一直盛传,但无人敢叫这个名字。
直到有人喊出来,大家才敢心惊胆战的正视它。
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表示:
关于通胀和通缩,中、美、欧处于不同的周期之中。疫情期间,欧美出现了高通胀,而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对抗的是通缩压力。要促进经济恢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非常重要。
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中国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
他指出,中国经济仍在复苏,但相对缓慢,希望今年底前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能够趋于零左右。
易行长提了几个概念。我们分如下几部分逐一展开理解下。
一、GDP与价格指数,深察经济之体温
二、当前价格指数的现状
三、通缩会引发什么问题?
一、GDP与价格指数
我们在一叶知秋:一个指标看经济与股市涨跌这篇文章中介绍到,PMI指数可以用来探测宏观经济未来一个月的温度,以及可能或多或少能解释股市的一些变动原因。
宏观经济的温度不只是一只PMI温度计就能搞定的,我们至少还需要两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这两指标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细节决定魔鬼,这两指标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实际与名义的口径。
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X 实际GDP
名义变量指的是用当前的价格来恒量的变量。以GDP为例,2023年中国的名义GDP就是用2023年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加总所得。所以名义GDP的变化既可能是由产量变化所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价格变化所造成的,因此含有“价格水分”。
那我们看哪个?对,应该看实际GDP,剔除价格因素。这样就能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变化。
国家和统计局也是这么想的。于是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政府的工作报告里说的GDP增速,永远都是实际GDP。
好处有很多:
1、消除价格变动影响,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变化
2、便于比较,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的经济产出
3、政策制定参考:政府和决策者可以使用实际GDP来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以及制定未来的经济策略
但有一个最大的坏处:
不利于企业家、投资者的决策与分配。
1)企业要对产品定价,剔除价格因素,无法参考定价的决策;2)投资者要对企业定价;3)企业更要对员工的工资定价。
换句话说,决策层最关注的实际GDP,但名义GDP对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最为重要。
二、考核什么就会得到什么(You get what you measure)——当前价格指数的现状
政府的工作跟企业经营其实一样。每年都会下目标,到3、4月份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会对之前一年的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回顾,对未来这一年进行展望。
先解释下,GDP平减指数与CPI指数在概念、统计上肯定是不同的,但大体都反映了价格因素。在模糊的正确的原则下,因为CPI每月公布,所以有时候,在数据的使用效率上,我们也可以用CPI指数来代替GDP平减指数。
我们先说昨天公布的8月份CPI。
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CPI同比上涨0.6%,环比上涨0.4%;这个数据略微低于市场预期0.7%。市场预期好是两个因素:1)这几个月猪肉价格涨势良好,对CPI的提振起到了关键作用;2)8月份天气原因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我们每年的CPI目标是多少?3%!
我翻了近七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每年的GDP和CPI的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做了两个图。
注:24年GDP统计到上半年,24年CPI统计到8月份。
两点:
1)GDP的完成情况基本都是不错的(图1的橙色柱子高过蓝色),除了20-22年这三年YQ因素,有些波动。
2)CPI的完成情况每况愈下,23年、24年截止8月都只涨了0.2%
这也太像KPI了。一般KPI里面都有好几项,最重要指标的可能是收入利润(实际GDP),可能还有一些规模指标(CPI)。
拼命完成主要指标,对于差的远的其他指标,那就算了吧。
1、You get what you measure考核什么得到什么,主要指标要完成;
2、指定完不成的指标,可能就躺倒了。
但是0.2%CPI,就像易行长说的: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对抗的是通缩压力。
三、通缩会引发什么问题?
通缩会形成负反馈循环。
我们刚才的重要结论:名义GDP对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最为重要,而非决策层现在最关注的实际GDP。
实际GDP是一个实物量的概念,但在通缩情况下,以价保量,名义GDP增速低于预期会导致企业盈利和工资增长的全面负反馈循环。
具体来说,在产量不够的前提下,为了完成实际GDP目标,只能降价,用低价来保产量,形成以价保量。当价格长期低迷的时候,就会通缩,引发全面负反馈。首先,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因为价格低了);其次,员工工资要下降(企业要降本增效了);3)员工作为消费者,去买其他企业产品的能力下降(工资降了,那就消费降级);4)其他企业继续以价保量,形成物价和工资的负反馈循环。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已经看到了初步迹象。例如,在许多行业,持续的降本增效;特别是新经济领域,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比往年有所下调。同时,整体社会上换工作的难度大幅增加。此外,为缓解年轻人就业压力,各大高校正在大幅增加硕士博士招生比例。
这一切,在日本都完完整整的发生过。
我们担心我们也要经历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在日本失落的三十年里,当时日本陷入通缩后,各收入群体的增长都受到影响,尤其是底层群体的收入下滑更为剧烈,与高收入群体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只是,
只有喊出那个名字,才能打败他,不是么?
Avada Kedavra(阿瓦达索命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