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火得一塌糊涂,不仅引发了“爸爸在家教中承担什么责任”的探讨,更深层的原因是揭示了爸爸在家教中的严重缺失。
“爸爸去哪儿?”
答案是,爸爸没去哪儿,爸爸根本就不存在。
实质上,爸爸在家教中的缺失,不是爸爸不去做,而是爸爸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
开东老师《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一书,就是具体教爸爸怎么做的书。读完之后,对于如何做一个爸爸,如何给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教育,我不仅有了清晰的认识,更有了实实在在的信心。
第一,爸爸不欠孩子一个世界,但欠孩子一扇门。
王老师说,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各司其职,一个也不能少。
母亲之爱,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之爱,是教育和指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事,怎样面对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爸爸,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孩子婴幼儿时期,以母性之爱为主,孩子感到安宁、温馨、安全和温暖,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
到了小学阶段,父母之爱,责任各半,感性和理性匹配,规训和教化同在。
到了初高中阶段,母性之爱的影响力逐步下降,这时候,爸爸应该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给孩子方向感和价值意义。
第二,不用金钱奖励孩子学习,成为好孩子才是最大的奖赏。
王老师再三强调,决不能用金钱奖励孩子。道理很简单, “10万个为什么”中包含着孩子强烈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会产生内驱力,会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以及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满足感。也就是说,求知本来是快乐的,求知即快乐。为什么要奖励孩子呢?
如果用金钱来奖励孩子,就把内在动机转成了外在动机,内驱力变成了外驱力。孩子不再是为了兴趣、知识和真理而学,而是为金钱学。一旦金钱的刺激性不够,孩子就会厌学甚至厌世。
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最持久的激励孩子。告诉孩子,每一块石头中都藏着一尊佛,但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地雕刻他,把不需要的石块去掉。
第三,让孩子在阅读中建立自我镜像,在写作中寻找高峰体验。
王老师带着孩子亲子共读,从孩子的兴趣阅读开始,引导孩子的意志阅读,从读书到看电影看生活,他还帮助孩子编辑成长的诗集,努力帮孩子建立人生坐标。
在王老师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不要太在意。而要通过阅读,让孩子在书中和电影中找到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即自我塑造的镜像,孩子就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心、价值观、善良、乐观、向上、勤奋。守住了这些品质,孩子就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家长也就是成功的家长。
王老师孩子的自我镜像先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雏菊,后来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个个自我镜像,让孩子从他们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这些镜像,既成了孩子成长的路标,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爸爸还必须在孩子的生命中培养出一种最重要的渴望。也就是,孩子必须有一件超级喜爱的事物。为了这个事物,孩子愿意挥洒汗水,废寝忘食。
也许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但这件事会让孩子变得专注,变得热情。在追求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持之以恒,并迸发出追求这种事物的激情,进而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潜能。
王老师孩子最狂热的爱好就是写作,写作成了他焕发潜能的渠道。因为写作,孩子学会了专注,学会了坚韧,学会了一切,包括做人。
未来就算他做不了一个作家,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追求做作家的路上,他已经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而且根深叶茂,郁郁青青。
本文为程墨先生原创,著作权和赞赏均归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