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静虚真”的字源了解道家道教思想
汪登伟[①]
提 要:道、德、静、虚、真等词语是道家道教极其重要的概念,深入了解这些语词,就能更好的认识理解道家道教思想。因此须从文字演化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解析出道、德、静、虚、真诸字的本意及其在道门里的独特内涵。通过分析,可知道字本意为道路,老子将之引申为万物之本原、归宿。德字原意是品德,老子将之引申为所得于道者之得。静字原意为去除烦乱或整治混乱而安定之意,后引申为与对动乱相对的静定之意,老子则称“归根曰静”。虚字原意为空谷、空虚。真字原意为填,引申为充实、真实。这二字,老子未作引申。静、虚、真三字,后世的道家道教多有发挥。因未掌握文字学规律,部分人容易随意拆字或联想进行解释,如杜而未以月为道,文末略有批评。
关键词:道 德 静 虚 真
道、德、静、虚、真等词语是道家道教极其重要的概念。道、德两字在《老子》文本中频繁出现,静字则使用十多次,虚、真两字也使用三四次。《庄子》对真字深入发挥,并创造出“真人”的观念,对后世神仙信仰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以致秦始皇在一段时间内“自谓真人,不称朕”[②]。虚字后来则几乎成为道字的代名词,所以吴筠称道为“虚无之系”[③],何道全有“道乃虚无”[④]之说。丹道说“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⑤],此虚亦即同于道。因此深入了解这些语词,就能更好的认识理解道家道教思想。
解释字词的基本意义,绕不过《说文解字》等字书。随着甲骨文、金文和简帛等文献的出土,我们对字词的基本意义又有更进一步的认知。然而,即使是在现今文字材料十分丰富的条件下,仍然有不少人不遵循文字规律,进行别解,以曲证其想像之见。这里我们从文字演化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解析出道、德、静、虚、真诸字[⑥]的本意及其在道门里的独特内涵。
道,《说文》云:“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达谓之道。”[⑦]以为道是人们所走的道路,直达的道路就叫作道。按:道字,金文作(衟),从行(行原意是十字通衢,或说为十字路口)从首,首亦声。道是形声兼会意字,原意指人于通衢中所选行之道路,或人在道路中行走。道中之人,或以整个人表意,故写作𧗟。或以人之最重要表征头首表示,且以其为音符,故写作衜。衜字在古文字中有许多变形,或于首下添止,强化行走之意,成。其后又省右边之亍,作,演化成从辵从首,成今道字。或加又字,成(一说下部变止为又)。或加寸字,成(一说下部变止为寸)。此两字即导字,是道之引导义的分化字,其意如《释名》说“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⑧]。又省行,成𡬹(此是《说文》所收道之古字。实即导字)。
𧗟字《说文》未收,但甲骨文中不仅多有其字,如、、等,还有省亍或彳符的“简化字”,如、等,详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⑨]。参照衜的繁化与分化,笔者从甲骨文等字书中找到𧗟字的部分繁化字与分化字。𧗟字下面添加止字成,省亍符成,它们也是道字的变形。《汗简》中的字,增加了寸字符,实际也是导字。甲骨文中的字,大致即是噵字,是道字表称道、言说之意的分化字。另外,甲骨文中有、、、等字,即永字,象人在水道中游泳,为泳字的初文。与𧗟字在字形有些近似,或有误用、混用情况,但其字形差异明显,永字从水或水省、且从行省,而𧗟字从行或从行省。因此,、、、等,宜释作𧗟,而不是永(其中的人字,“甲骨文正反每无别”[⑩])。[11]
道字和路字是近义词,但含义有所不同。路强调足行,是践履,鲁讯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的即是其本意。而道强调头首,是要领,是人之所行,而人以意识为胜,所以后来道有思想、方法的引申意。所行道,有朝向,有限定,故而又引申有途径、引导、法则、规律之意。道之指向,可以让人明了所指,故有指称、表述之意。道之所终,是为最终目标,故有导向于终极之意。老子所说的道,即为终极之道(而百家之道,便是路上的风景了)。终极之处,即是归宿。反过来说,也是导引出万物的本原。因此,老子和道家、道教所说之道,既指宇宙的本原,也指万物的归宿,还指天地万物生成与归根的根本动力。道家道教所说“象帝之先”之道,成为超越世间的最高范畴,所以在古代中国,“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道是最高的观念。
德,甲骨文作,从行从直,直亦声。或省作(从彳从直),或省作(从直从亍)。德也是形声兼会意字,原指行路中正见直视之所得(《集韵》“德,行之得也”[12]),引申为正直的品德。故金文加心符,如,意为行视中而心有所得,其意同得。得,原作㝵,所得也。甲骨文作(从手从贝),后增彳符,作,意为行有所得。得,侧重于实物;德,侧重于精神,强调内中之所蓄。《老子》做更进一步的发挥,其所说的德不是品德、小德,而是“唯道是从”的孔德、玄德,乃得于道者(《管子·心术》谓“德者,道之舍”[13])。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说象大道一样生育蓄养万物,虽然生育而不占有、作成而不自恃、领导而不主宰,才是玄德(玄德,幽深玄奥之德)。
静,金文作、等(楚简写作寈),从青从争,是形声字。青为音符兼意,有分别色彩之意(如徐锴说“丹青,明审也” [14]),引申为审别,所以《说文》谓“静,审也” [15]。从青之字,多有表示检择之意者,如精、猜、清、靖。争同样是音符,也兼意,表示争取、竞争、抗争之意。从争之字,有由争较而清明安定之意,如净、挣、睁、竫。由此可知,静原意为辨争虑谋去除烦乱后的安定(即如《管子·内业》说“勿烦勿乱,和乃自成”[16]);又同靖,即整治混乱而安定之意。由安定引申为与动乱相对待的静定之意。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以为归于大道根本,才是真正的静定。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观念,道家道教尤其重视“静”,又加入“清”的观念,称作“清静”(清,针对重浊、杂乱而言;静,针对动荡、滞塞而言)。《老子》指明致虚守冲而“归根曰静”的归根复命内功,和“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以化天下的外用。《庄子》指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17]的长生之路。后世道书对静也多有发挥,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18]《存神炼气铭》说心一向纯静后,“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玄)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19]。又如晋道成所言:“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是真功也。”[20]都强调由清静入道。大体说来,欲入道、欲长生,先须得“静”,所以孟郊《求仙曲》说“仙宗静为根”[21]。
静是消除浊乱与昏滞而泰定的功用,而虚是清除浊乱与昏滞后的空虚境界,它们是修养道德的必经之路。
虚,简书作、、等,从虍从丘,虍亦声。丘是其意符,在这里表虚空之意。按丘,甲骨文作、等,既象山丘之形,也象山丘中空谷之形(即如《说文》说“四方高,中央下为丘”[22]),虚字即得意于丘之空谷意。《老子》书中,冲字与之同意。冲,为盅的假借。盅,“器虚也”,本指中空之器具,引申为空虚,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沖字注说:“凡用冲虚字者,皆盅之假借。”[23]虚并非指绝对的死寂的虚无,而是相对于诸实有而言之空虚。此虚而能生诸有,故老子以为天地万物诸实有源自于虚空的变动,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虚之妙,老子亦喻之为“谷神”。人们只有“致虚极,守静笃(若依郭店楚简本,守静笃应作守中(冲)笃)”才能与道合同,且观见天下万物归根复命。庄子也说“唯道集虚”。可见,虚是道的重要属性之一,故《史记·论六家要指》说道家“以虚无为本”。
真,金文作、等,从匕从鼎(甲、金文中贝、鼎有时混用)。《说文》所收古文作,郭忠恕《汉简》作,小篆讹变为。它是会意字,表示用匕往鼎器内添加物品之意,即“填”字的初文(章樵《古文苑注》卷一转引郑樵注《石鼓文·銮车》真字说:“即填字,亦作镇。”[24]《字汇补·目部》:“真,又借作填。《石鼓文》:‘真然会同。’”[25]则谓为假借)。后引申为充实、实在之义。以它为声符的字,如稹、镇、瞋、謓、窴、阗、嗔、滇、鬒、慎等字,多取充实之意[2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引申出我们现今常用的与假伪相对的真实之义。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其后衍生出修身、修真观念。什么是修真呢?从充实的意思上说,修真,即要我们不断调整自己(修,整饬之意),充实自身。当然,充实不是用食物填饱肚子,不是用情感观念填充心理,而是用黄老道家所说的精气充实身心。《老子》说“其精甚真”,谓虚无之道因动而有的精气是非常实在的。庄子即修证有得,因“彼其充实,不可以已”而发泄成瑰玮淑诡的文章。庄子称道境为真境,回归于道即谓“反其真”,他又称充实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之“能登假于道”者为真人。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说“充实之谓美”,有了精气的充实饱满(“气,体之充也”),便会显得愉悦自得(“美在其中”)。借孟子的话说,“充实之谓美”后所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27],则是充实的功夫所在。
今人有误将从匕从鼎之(真)释作贞者,并把它假借作真字。按:贞、真虽然音同义近而通假,但贞、从卜(卜为意符)从鼎(鼎为声符),不从匕,即使因形近而误,也不可混淆。而贞字早期未有意符,作,以鼎为声,并借鼎字为贞字,原意为正,引申为征问、卜问。
由上可知:依道家而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德是道在我们身上的总体表现,静、虚是道之冲虚在我们身心上的具体表现,真则是我们在修道中的充实程度。因此可以说,道是本根,德是依据,静、虚则是我们体认道德的修持,真是修持的成果。道教从功夫的角度,对静有更多的发挥,其意并不侧重清虚,而包含了充实。北宋时又出现入静的观念,近来人们对入静也有较为深入的解读(入静是道门功夫的门坎,这个我们留待他文再说)。
以上解说和古贤时哲解读虽然有所不同,却是依循文字发展规律进行的正解。古往来今也有人们或为己所用、或未知原意而通过拆字进行别解,甚至依据想像乱解。或将道字拆作首走,如清代范宜宾说:“道者,下交之义,如初功自首下走之意,合首走岂非道字乎?”[28]著名字书《说文解字》对真的解释也让人忍俊不禁,其谓:“眞,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乘载也。”[29]台湾杜而未神甫原本“从中国字书中看不出道的原始意义”,但根据月亮神话,说“道实在是月亮,毫无疑义”[30]。后来从“词源学”解说道字中的“首”代表的是月亮,“路(道)”即是我人观察的天空中运行至晦暗的月亮[31],以为“道(月)是黑白二色的”[32]。将道解释成月亮、月神这类“得意的发见”而有的新奇解读或许会开发出一些新义,但恐怕只会混淆视听,妨碍正知识的传播。
[①] 汪登伟,主要从事丹道研究。
[②] 司马迁:《史记》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57页。
[③] 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道藏》第2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上海: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74页。
[④] 何道全:《太上老子道德经述注·无源章第四》,日本明历2年(1656)荒木利兵卫刊本。
[⑤] 谭峭:《化书》,《道藏》第23册,第589页。
[⑥] 道、德、静、虚、真诸字的古文形态与部分解析,主要参考1999-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所编的《古文字诂林》。道字见该书第2册,第455-461页。德字见该书第2册,第470-475页。静字见该书第5册,第262-263页。虚字见该书第7册,第506-507页。真字见该书第7册,第442-446页。
[⑦]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6页。
[⑧] 刘熙:《释名》卷四,《丛书集成初编》补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1页。
[⑨]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3页。
[⑩]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235页。
[11] 𧗟、永的相关问题,曹定云有详论。参考:曹定云:《释道、永兼论相关问题》,《考古》,1995年,第11期,第1028-1035页。
[12] 赵振铎校:《集韵校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572页。
[13]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70页。
[14]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1页。
[15]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1页。
[16]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32页。
[17] 郭象:《南华真经注疏》,《道藏》第16册,第415页。
[18]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道藏》第11册,第344页。
[19] 《存神炼气铭》,《道藏》第18册,第458页
[20] 晋道成:《晋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697页。
[21] 其诗云:“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苦妄求,服食安足论?铲惑有灵药,饵真成本源。自当出尘网,驭凤升昆仑。”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27页。
[22]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6页。
[2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52页。
[24] 章樵:《古文苑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3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77页。
[25] 吴任臣:《字汇补》,《字汇 字汇补》,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2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88页。
[27]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10页。
[28] 范宜宾:《阴符经玄解》,《藏外道书》第3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第658页。
[29]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6页。
[30] 杜而未:《中国古代宗教系统》,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第8-12页。
[31] 杜而未对道字的“词源学”(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origins)解释,转引自Red Pine(赤松)所译,其原文为:According to Tu Er-wei, the "head" in the character taois the face of the moon. And the meaning of "road" comes from watching this disembodied face as it moves across the sky. Red Pine (Bill Porter). Lao-tzu's Taoteching. San Francisco: Mercury House,1996, p. i. 以头首为月,见杜而未《易经以月神宗教为基础》一文,其说:“新地(指新西兰——笔者注)和中国都以‘头’指圆月。”(陈德述,蜀才编著:《周易正本通释百年名家说易》下册,成都:巴蜀书社,2014年,第425页)他又将婆罗洲的TOH之音与汉字头字划等号,说“按Toh等于‘道’(月)”,说“‘道’(月)字包括‘首’(人头)”(杜而未:《老子的月神宗教》,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第5-8页)。赤松说杜而未以首为月,可能即来自此等说法。
[32] 杜而未:《老子的月神宗教》,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第11页。
文章已刊,见:《中华老学》2023年第1期,第3-8页。其中“道”字的一个甲骨文,是笔者首次辨识出来,因为没有更多的例证,故未专对其字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