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在 QQ 空间里看一些名人零零散散的文章,看到新浪播客,又追到妞博网,一度跑去腾讯·大家,再后来,他们就各自有了微信公众号。一如既往追看当初那些作家如今写的文章,受益良多。现在社会最不缺的就是书籍,就是信息,就是你想学的任何知识。盛况哪里是曾经的人可以想象的。
最早的读物是课本,后来如饥似渴很快看完邻居小孩的绘本,同桌家里有大量故事会,省着省着看,再然后是有幸读过琼瑶几本小说,当时真的太害怕很快被读完,又想赶紧读下去。那种心理,现在再也不曾有过。
初中时有个男生手里有本从镇上同学那里借来的诗集,想看到发疯,跳起来抢,没抢到,他自己也想看,不肯给,可以理解,却也成了永恒的失落。如今读再多诗,似也填补不不了那种渴望与绝望交织的空洞。
原先想看书,是很纯粹单一的想靠近文学。打开一扇别处的窗,看别处的月亮。或是生活原来还有别的可能,便对眼下生活多了不耐烦和忍耐。远方和诗,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来说,仍然有启迪心灵的重要作用。
成年后再读书,有很多复杂的心思,复杂的需求。一面是很痛苦,想解决自己的痛苦,更想知道为何会这么痛苦,难道真的是一句矫情不够坚强爱伤春悲秋就可以解释的吗。如果痛苦是这样来的,那它又该去向何处。另一面,发现人生诸多方面自己不是只有一个短板而是处处短板,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可以请教的人,确切说来,是直觉知道你可以请教的人,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一团糟,让你更厌恶自己想毁灭自己。屡试不爽。单单是学习放弃向一些人求救和不再渴望来自他们的精神的抚慰和支撑,都用了很多很多年。
许多成长的黄金时间,早已过去,看起来就是来不及了,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病人了。但书,是很好的医生。
不是在起跑线上开始一点点向前跑,而是回到最初最初的地方,先看伤口,先看长歪的部分,以及被驯化了尚有机会可以纠正的,大脑模式化,观念别人给的地方,到底那些可以缝补,那些可以改变,那些可以重新生长。一切都没那么容易,没那么简单,一个人的改变,会冒犯不改变的人。一个人的变化,是对不变之人的挑衅。很多东西,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自己走到突然回头去看来时路的年纪时,已经是一个虚弱,脆弱不堪,活不动的人了。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破碎,摇摇欲坠。比如,就算已经成年,成家,可以对自己人生全权负责了,不小心弄坏家里一个东西,也还是会立刻紧张到抬起头四处看,自责,害怕,恐慌,损失惨重到好像已经给家里带来了灾难一般。甚至会因为譬如这样的一件小事长久提不起精神,灰暗,失落,没完没了内耗,痛不欲生。
面对人生之路,不过是完全没有方向,不知该往哪走的人。即便硬着头皮走了,乱走一通,对于路途一应事务茫然不知。只有用不着的种地的经历,而种地,也种得那么差。
人生是方方面面,生活是方方面面,没有任何可以拿出来应对的经验,智慧,没有可以请求帮助的人。什么都得自己摸索,自己试验,自己消化,自己病好了可以爬起来了又爬起来走,一步算一步地走。
精神资产,心理资产,文化资产,哪怕是身体资产,这些名词,从前不知是何物,不明白意味着什么,只是恰好什么都没有,只剩赤手空拳一身伤痛和不依不饶的怨怼。
还好有书。书给予我的,哪里只是文学。如父如母如叔如伯如友。说什么都不为过。
而写这些书的人,他们和她们,一起共同创造了我的第二次生命。
在这里,想推荐一下水木丁老师的新书《一个人是一座岛》。对于普通人如我来说,很有用。精神的抚慰,生活经验的分享,智慧的借鉴,写作的启发,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是生活小妙招都学到了很多很多。因为没有,所以知道得来不易。感谢水老师,感恩水老师。希望我也能向水老师学习,做一个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哪怕一点点,也好啊。
文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