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寒凉,万物苍茫,却阻挡不了泰州实验学校低年级全体语文教师的教研热情。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更有效地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12月9日下午,他们齐聚一堂,举办了以“探究中体会生动语言,品读中感受自然乐趣”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徐姝敏老师执教《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周如婷老师做《如何多角度体会生动语言》专题讲座。
本节课,徐姝敏老师通过“寻找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脉络梳理出文章结构。她引着学生欣赏手风琴的声音,真切地感受风声之美妙;她带着孩子走进大森林,化身为树叶代言人,倾听树叶唱出的不同歌声;她领着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风”创造出的不同音乐,反复诵读,体会微风的“轻柔”和狂风的“威力”;她陪着学生发现“风”的秘密,将之写在“风”寄给学生的明信片上,让美妙的声音回荡在字里行间。
徐姝敏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充分感受文学语言的生动优美,真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奇妙,丰富积累优美的词句,提升审美能力,并学习用文学语言表达自然之美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徐老师整堂课基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教学环节逐层递进。从对课文的结构分析入手,再到对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徐老师依据单元教学特点,精准定位目标,紧扣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传达出对自然的情感。
徐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侧重锻炼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联想。通过想象树叶的声音,运用所学拟声词,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寄树叶这一环节格外新颖,既能回顾本节课内容,又能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感受。
徐老师整节课结构清晰,用三个板块层层推进。板块一:聆听自然之声,学习字词,理清脉络。板块二:寻找自然之声,利用多种方式发现美妙的“大自然的声音”。板块三:感受风声之美,启发学生写作密码,搭建小练笔平台。
徐老师以“读”为主线,构建真实的学习场域,让孩子在整节课的学习中都保有浓厚的热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感受四个“不一样”时,徐老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自然谈一谈,同学们在品味语言中迁移运用。
徐老师教态自然,语言生动且富有亲和力。在上课时,徐老师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及时又有效,具有发展性和鼓励性。这些积极的评价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徐老师在课堂上有着不少小巧思:词语组合安排得当、任务设计逐层递进、环节设计新颖有趣等。但在品读课文上,需要给孩子构建阶梯,慢慢地、细致地、深入地指导。
本课教学紧扣“声音”这一主题展开,结构、层次清晰,主旨突出,从聆听到寻找,再到欣赏、品味,让学生对大自然的声音从初识到相交,再到了解、欣赏,情境自然生动,学生学习入情入境,有较强的整体感。
徐老师紧扣教学目标,抓住“美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生动的语言,特别是描写声音的词语。同时教室还注重引导学生入境、思索、感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语文课程标准》,它告诉我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工具,更是情感的桥梁。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那么,如何多角度体会生动语言呢?周如婷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如何多角度体会生动语言》专题讲座。
周老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从四个角度展开。
从修辞的角度体会生动语言。《大自然的声音》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声音,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幅画,一幅动听的交响乐。
从情感的角度体会生动语言。《读不完的大书》中通过描述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等事物,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
从人物的角度体会生动语言。《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父亲带“我”观察树林和鸟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父亲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生动的语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大自然的声音》中,“泉水叮咚,是大自然的琴键在弹奏。”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泉水的悦耳动听,还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
生动的语言不仅仅在于词汇的丰富和句式的多样,更在于修辞的巧妙运用、情感的真挚表达、人物的生动刻画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厚底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让语言成为我们心灵的桥梁,让我们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它的魅力与力量。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生发,即是教研意义所在。我们仍将深耕探索,为学生的成长撑起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