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公众号自动回复。本篇原名为《长街挥泪送伟人》,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10月25日、10月29日,两度亲临九江。自1928年修筑、1929年竣工的东西大街道,便以“大中路”命名,以示纪念孙中山开创“大中华民国”。
1912年10月,孙中山来赣视察时曾到过九江,与各界人士会晤并发表演讲,九江人民有幸聆听先生的教诲。他对九江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鼎力支援给予了褒奖,盛赞九江人民的革命精神。在拟构《建国方略》时,根据九江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提出了构建设想,寄予了厚望:把这里建设成为水陆运输中心,工商贸易中心和南北铁路中心,“成江西富省之惟一商埠”,从而形成“一新式商埠”。并强调:“从经济上观之,以大规模发展此港者,全然非不合宜者也。”孙中山的九江之行及对九江的憧憬,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受到极大的鼓舞。孙中山在九江与各界人士合影 供图:严耀喜
1925年3月14日,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会正式用电报将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九江。电报说:“本党总理孙中山先生痛于3月12日九时逝世,哀此讣闻,并祈一致团结起来,继续奋斗,完成孙先生的未竟之志。”
噩耗传来,九江国民会议促成会等团体,致电北京治丧事务所,对孙中山先生为国尽瘁,表示沉痛哀悼。国民党九江市党部委员会(由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国民党左派组成)召开了各区分部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党务工作。接着,市党部及各区分部,连日召开党员会,向北京治丧事务所致唁电,并表示坚决遵从孙中山先生遗嘱,以竟其未竟之功。
3月16日,由温眷血(时任九江青年团特支书记《江声日报》编辑)、饶柳门(国民党左派,后任市党部监察委员、九江商民协会主席)、何一挥(九江国民会议促成委员会委员)3人联络,九江各团体、各机关、各同乡会负责人举行会议,一致赞同召开筹备会,并研究了推选筹备委员及散发传单事宜。21日由学界马振伯、贺金龄、商界查冠英、新闻界温眷血、饶柳门等分头接洽,在龙山教育会举行了筹备会。到会的有学校、公团、商会、教育会、工会、农会等四十多个团体的代表。会上成立了孙中山先生逝世悼念会活动筹备处。推定贺金龄、胡亦人为总务股正副主任,胡骏龄、张洪旭为文牍股主任,查冠英、李自芳为会计股主任,周逸樵、吴云轩为庶务股主任,马振伯、朱美春为交际股主任,温眷血、饶柳门为宣传股主任。并决定 23 日开会推派各股干事,筹备处设城内正街梅花庵工业协会,每天下午一点钟各股正副主任到会办事。并决定活动经费由地方财政项下拨出,若经费不够,则再行募捐集资。经过20天的筹备,全市的悼念活动集中在4月10日至12日进行。10日,迎像;11日,公祭;12日,开追悼大会。4月10日起,全市下半旗,大东乐园停演3天。是日上午9时,军政商各界及各学校各公团等两万余人,齐集城南大校场迎像。11时,孙中山先生遗像由九江私立农业学校学生肩并肩抬着,从大校场出发,经过南伟烈大学大门,出南门走小坝,过学洲桥,到三马路,转龙开河铁桥,直上西门外大街,进西门口,走正街,转进梅花庵,入莲花池会场(灵堂设莲花池旁的第六师范礼堂)。1925 年 2 月,九江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以响应和支持孙中山关于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此为九江国民会议促成会委员温眷血关于组织悼念孙中山逝世活动给恽代英的信件。沿途各筹备员分发《孙中山先生之遗嘱》《哀告国民》两种印刷品传单。游行者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孙中山先生不死!”等口号,手执小旗所书写的内容与口号一样,乐队奏哀乐。沿途各商号及住户燃放鞭炮,群众肃立于道路两旁,挥泪相送。最后,将孙中山先生遗像安放在灵堂的前方正中,座前供放着鲜花,两边灯烛辉煌。当晚两百余名国民党员来此祭奠。4月11日,举行公祭。上午8时,首先举行公祭典礼,由浔阳道尹高培枢主祭。公祭至下午五时止,致祭者络绎不绝,共读祭文数十篇,群众前来瞻仰孙中山先生遗像的不计其数。4月12日下午一时,正式开追悼会。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场内四周及外面围墙上悬挂二千多幅挽联,其中九江县教育局挽联云:“已去直追华盛顿,继起谁为马克思。”第六师范附属高级小学及县立第一高级小学、第二高级小学的童子军,穿着整齐的童子军服,列队站立在操场及会场四周,维持秩序。到会者,学校方面有第六师范、第三中学、第一高级小学、女子高级小学、六师附小、广智小学。公团方面有商会、教育会、国民会议促成会、江西青年会九江分会,但福德医院等,共到七千余人。会议公推第六师范学校校长贺金龄为主席。会议程序是:(八)讲述孙中山先生历史及其主义(市党部部员胡济和讲);孙中山遗嘱
由于大会程序很多,加之众多来宾演说,事后,江西青年学会九江分会会员临时组织孙中山主义讲演团,由陈冰(时任共青团九江特支书记,后任中共九江地委秘书兼组织部长等职),向锡暄(时任共青团九江特支组织干事,后就读上海大学,1926年7月,被中央派回九江工作,1927年6月,接任共青团九江地委书记)、龚载阳(先后任共青团地委候补委员、团地委童子团委员)、郭景惇(青年团九江特支宣传干事)等在场外四周向群众分组演讲,宣讲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同议定的关于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九江市民悼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活动,实际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革命宣传活动,对九江人民为实现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事业英勇奋斗,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大中路之名由何而来?目前比较公开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然而“大中”和“中山”无法对应,这说法并不靠谱。本文称,大中路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开创的“大中华民国”,其实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大中华”这一称谓有其发展流变的过程。祭奠孙中山是一个全国性的革命宣传活动,本文内容详尽,但有些让人困惑之处。公祭发生在1925年4月,文中却特别强调,这场声势浩大的全市大行动完全由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国民党左派组成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委员会主持的,全文也围绕着这些革命领导人讲述。然而,典礼的主祭人却是浔阳道尹高培枢。浔阳道尹是民国北京政府的官职,彼时江西的军政大权掌握在直系军阀方本仁手中。1925年7月,中共九江小组成立,1927年11月国民党九江市党部成立,有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