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冯晓晖”和“浔阳叙话”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人。北宋大画家,其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人。《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牵马的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为了画马,他常常去马厩中一呆就是一天,有一次他来皇宫御马厩中画马,其中一匹马,画成后,马却死了。人都说那马是被李公麟摄了精魄去了,难怪他的马画得出神入幻。东坡有云:"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弄得后来管御马的小吏见了李公麟就紧张,生怕他来画马,又把马给画死了。九江史志上虽鲜有李公麟在此活动的记载,但却有一本明刻本《东林十八髙贤传》,此书后附有《十八髙贤图》,是李公麟所画。该画也被后来的《庐山记》所收录改画(该书前三卷《四库全书》有载,完整版在日本被发现)。大画家李公麟怎么对九江感兴趣呢?原来李在熙宁三年(1070),参加科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他的第一个职位是南康军建昌县(今永修)县尉。因曹洞宗的祖庭云居山就在建昌城西,著名的佛印法师大部分时间也活动于庐山地区。李公麟后来画道释题材,应始于和这些人的交往。佛印法师曾以“天上石麒麟”来比喻李公麟的不凡之处。这幅《十八髙贤图》,如果对其中人物不了解,是画不出来的。东林寺是净土宗祖庭,慧远在此组织过“莲社”,常进行有雅集或讲座等活动。画中共有人物37个,佛像1尊、猿、鹿各1只,以山岩树木溪流分割成几个区域,但统一于全画面,其中莲社贤士18人,还有未入莲社,但和莲社关系紧密的陶渊明丶陸修静丶谢灵运等,其他则是捧茶烧炉、抬舆执伞、牵马执节等服务的童子人员。里面分别有慧远送客、惠永讲经、道生踞床挥尘讲说、渊明乘篮舆、灵运骑马执贝叶、雷次宗摇羽扇、周续之等参拜文殊佛像、张野濯足等情节场面。琳琅满目,各有特色,人物的刻画,很是丰滿。如来自西域的耶舍和跋陀罗,较内地的僧侣,面目上就有很大的区别。曾有朋友见到陶渊明坐篮舆的画面说,“这里有点什么不对的地方,应该跟抬上五老峰的竹轿子才差不多。” 差别是,现在旅游上山抬的竹轿,是用两根竹竿抬一轿椅的专用器具。而陶渊明是用一根竹竿抬着他坐在篮筐里。从物理学来说,两根竹竿抬一个人,比较平稳舒适。或者是当时陶在家庭中并未具备此专用器具,临时要到远处去喝酒,有脚疾,只有由门人和子弟用个篮筐把他用一根竹竿抬着走了。或许是李公麟未考虑周全,留下了这单竿抬陶公的画面。
李公麟像 图源:维基百科
这幅画根据所题的《莲社图记》,是李公麟花38天的时间,于元丰庚申(1080)十二月二十五日画成后,送给他的堂弟李冲元的。李冲元,字元中,与李公麟、李亮工于熙宁三年同登进士,号“龙眠三李”,曾任袁州(今宜春)司理参军。他在得到这幅画后,于次年辛酉(1081)正月二十六日写下了这篇“莲社图记”。
李公麟的《十八髙贤图》,说明九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九江佛教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不仅涉及许多历史名人,涉及诗词歌赋,也涉及到名人书画。
了解中国绘画史的读者,不会不知道李公麟。这位进士出身的北宋著名画家,以白描技法和画马而著称,存世作品有《五马图》等,被誉为“宋画第一人”。编者以前从未想到过李公麟和九江还有渊源,读了陈老师的文章,再查李公麟的生平,才知道他曾任南康府(今庐山市)建昌县(今永修县)县尉,这是他考中进士后担任的第一个地方官职。县尉是北宋官吏中的最低等级,辅佐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这幅《十八髙贤图》,编者以前没见过,从画风来看也不是很确定。但李公麟和九江的故事,很值得探寻。陈老师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