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岱 编辑:冯晓晖
“浔阳诗画”发布九江本土创作的文艺作品。该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首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发。欢迎本地创作者投稿。
近日在网上看到了一则《马兰花开》的童谣,原来它就是那首我儿时跳皮筋唱的马莲花开。让我惊异的是,原来它竟是中国历史上某个特殊的伟大事件的隐语,并饱含对其为之奉献人们的赞扬,可说是妥妥的正能量,网上也是跟帖不少,点赞一片。
跳皮筋,我们东北叫跳猴皮筋,那是一种我们女孩子爱玩的户外游戏。先由俩人抻着猴皮筋,由一人或双人用脚勾着跳,由低到高难度加大。那时当然没有乳胶橡皮,主要是用破旧自行车内胎(那时自行车也少见),一圈圈剪成细条,再一条条结成一长条,所以有皮筋的女孩很牛,说和谁玩,谁才得玩。跳猴皮筋可不像跳格子,那是有节奏的,特别是双跳,要踩准步点,所以必须边唱边跳,保持节律。能唱的歌谣不少,记得还有什么“韭菜馅的包子沾酱油,快吃,快吃……”,那大概是我们想吃的东西吧,总之都通俗而幼稚。在一些童谣中,马莲开花的这一首,真是别出心裁,几乎全是数字,数字本来节律性就强,加之数字的编排又有规律,又很容易自然地顺下去,朗朗上口,可比背小九九顺口多了,故也是跳猴皮筋的首选。伴着马莲开花这些童谣,又唱又跳,那真是身心舒爽,特别快乐,至今难忘。
再说说马兰,我们老家叫马莲,重音在马字上,它是一种生长在路边、荒地的多年野生草本植物,不怕干旱、贫瘠和风沙,应季也开出蓝紫色的马莲花,无芳香也说不上好看。不过,马莲还是被看重的,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因为它的叶是根部丛生,叶片又窄又扁又长,韧性特别好,结实扯不断,故用做捆绑材料,多用于食品的捆绑。前几天我在网上从东北买的豆制品,还是用马莲捆绑的呢,看着环保又亲切。马莲在生活中这么常见,进入那时的儿歌童谣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实,我曾是一个新开辟核潜艇基地的科技人员,我们这种从事国防科技工作的地方,多的是地处偏僻荒凉,这些部门,密级等级及管理极其严格。此外当年所有的国防院所、工厂、基地一律采用数字编号,甚至下边的科室车间也是代号,即便有一个普通名称,人们也照样不习惯使用。现在许多三线企事业部门已终止、已解密,我们才知道,在遥远的大西北,在无边的荒漠中,在那唯有坚韧的马莲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曾有一个代号21的基地,在1964 年,自力更生艰苦卓绝,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共和国创下了不朽的辉煌。那个基地就叫“马兰基地”。马兰基地这个名字真好,它寓意深远,又不失浪漫。
网上视频称这首童谣就诞生在这个地方,那里的父亲为了孩子的玩耍,编了这首歌谣,开头的两句是;小皮球登天梯,也有说小皮球架脚踢,总之小皮球就是原子弹,上天梯或架脚踢,是指发射架,冲天的蘑菇云,则是怒放的马兰花,真是专业而隐秘。童谣中那些莫名数字,也有来头,因为在军工系统广用代号,那实际上是某些单位的代号,也有说是部门间通讯密码,经过剪接编排,才组成了童谣中的串串数字……
读了如上,好似天方夜谭,实在是不符现实、不合情理。而依我看来,在那种一线前沿,顶级绝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家眷和孩童的,人们生活是艰苦而孤寂的,实际上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爸爸和孩子、这样的亲情融融家庭生活。可以肯定那里的人们,保密观念是极强的,怎么可能将代码、甚至是通讯密码,编入孩子们信口唱来的歌谣中去呢!视频中对这首童谣的传播也有看似合理的解释。网上称那些生活在基地里的孩子后来回到了内地,于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为这首歌谣唯一载体的这些孩子们,就将这首歌谣从那个大西北的马兰基地,传到了祖国各地四面八方。
看到网上的童谣,让我忆起快乐的童年时光,而看到了对童谣新的解读,却是时空错位,恍惚莫名。
可以肯定的是,我一个八十九岁的老太太,八十年前,就是唱着这个童谣跳猴皮筋的。我们最喜欢它的数字顺溜又顺口,我们不会去想它隐含着什么,只是又唱又跳,身心快乐。
我以为,儿歌中没有必要加进艰涩的,孩子们也不懂的辞语与内涵,只要是健康、有童趣、易上口,就能让孩子喜欢,流传下去。
猫猫奶奶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