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感兴趣的是那幅《江西分里图》,该图放大后可看到在庐山和栗里旁标有“柴桑”。柴桑的原址在哪里?可是九江文史界争论很久的一个话题。一说在荆林街,一说在八里湖的古寻阳。这图是“见方百里”,一个格子的距离是一百里,图上的柴桑距九江正是大约一个方格(图上因某故将正方格压成扁方格),而荆林街正是距九江南九十里,离庐山和栗里不远的地方。八里湖的古寻阳却是在九江西十五里的地方,这本地理专著是为古柴桑原址在荆林街的又一个证据。
该书由明李釜源、吴学俨等编撰,分为总卷、内卷、外卷三部分十二册。总卷泛论中国之地形;内卷则述南北两京及各省概况,其中“湖广熟,天下足”谚语首次在该书中出现;外卷论述江防、海防与九边之防务,对倭冦要害及海运分里分章论述,是李釜源、吴学俨等花费十年的功夫撰编而成。
李釜源,名茹春,字釜源,江西临川人,进士出身,曾任华亭县(上海)知县。《地图综要》究竟何年出版,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序言的落款载“乙酉春正临川友人李茹春釜源氏书于青云峰次”(图3)。
收藏该书的国家图书馆在书前介绍“出版时间”一栏中填为“明(1368一1644)”,无明确具体年代。
既有“乙酉”为线索,笔者仔细查阅书中文字内容,发现在“九边·辽东考”中有“万历十八、九年以来倭陷朝鲜”的记载。虽然网上有成书时间是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的认定,但这是没有仔细阅读全书内容的推测,因为万历十三年不可能预知万历十九年所发生的事。而这必定是其后一个甲子的乙酉,成书出版时间应是1645年的乙酉,该年情况很复杂,崇祯帝已于上年自杀身亡,清世祖于该年即位,年号顺治。明朱由崧于1645年乙酉即位,定年号弘光,为南明首位皇帝,但不久即兵败在芜湖被俘,次年处死。朱由崧被俘后唐王朱聿键称帝,将1645年定年号绍武。
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份,作序者李釜源大概是不知用何年号为好,崇祯年号是不能用了,顺治是敌对的年号也不能用,弘光和绍光是同一年的年号,作者还不知当时处在何月份可用何年号,干脆就只用干支乙酉,而没用年号了。此书在国之将亡,兵荒马乱之际,也是编撰者在“凡例”中称是“国事聿艰”之时来出版,确为难能可贵的了。
书虽出版了,但后在清初,因其带有明显的南明反清色彩,而被定为禁书,故流传不广,李釜源任县令的乾隆《华亭县志》也只在职官志上列他的名,没有他的事迹介绍。延至清后期同治时,他的家乡《临川县志》才敢为其立传,但仍不敢提及他编撰《地图综要》之事。然该书还是有流传,有的被国外所收藏。辗转至今,有电子版被国家图书馆公开。这是被誉为“中国军事地理大纲”《地图综要》这本书的坎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