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是浪漫主义作家吗?

文化   历史   2024-07-29 18:00   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483 篇文章

十九世纪】第 032 篇文章


很久以前,曾有一位朋友问过我,司汤达究竟是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那时候的我对西方文学知之甚少,因此理所当然地告诉他,司汤达是现实主义。

简单来讲,现实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点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相较于浪漫主义,它的客观性较强。恩格斯曾如此定义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然而,这样的分类未免显得过于苍白,毕竟《红与黑》中也有诸多浪漫主义色彩。因此,简单笼统地将这些作家与他们的作品归入某一个阵营是极为不妥的。1925年,民国著名翻译家王维克翻译了法国人波捷的《法国文学史》,其中将司汤达归入了“浪漫小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在其著作《西方文论史》中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一起归入到了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因此,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二者兼而有之。

司汤达的代表作有《阿尔芒丝》、《红与黑》和《巴尔玛修道院》等,文论著作主要有《拉辛与莎士比亚》。其中,《红与黑》是其流传最广也是最为众人所熟知的小说,它曾被誉为第一部杰出的社会心理小说,在刚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同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曾给他写信说:“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简单来讲,《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叫于连的农民,他不甘心当一辈子的农民,如果要是在以前,于连的念想只能是妄想,因为一切身份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改变不了,而在当时的法国,旧制度摇摇欲坠,已经崩塌,很多底层人民有了上升的通道,要么就是参军,要么就是进入教会。于连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进了上流圈子,并且得到了贵族女性的爱慕,一介布衣从此化身为高富帅,于连从此成为了人生赢家。但是好景不长,最终,于连的富贵梦就像是竹篮打水,终成了一场空,还将自己送上了死亡之路。

根据书名,我们可以看到,红色与黑色似乎代表了什么,一些主流的看法是,红色代表了鲜血与革命,黑色代表了压抑与黑暗。司汤达抛弃了中世纪文学中将女性刻画成扁平化的形象,他赋予了女性更多的血肉与智慧。此外,在《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存在于理想中的人,通过司汤达高明的心理描写,于连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善与恶的交织体,他虽出身底层,但渴望出人头地,为此不惜不择手段,最终葬送了自己。

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个富有才华的平民,却被复辟时代的精神压得抬不起头来,感到自己被无孔不入的穿金戴银的平庸之辈挤得黯然失色,追求冒险和刺激的饥渴弄得他形容枯槁;当他变得无能为力只有怀恨在心时,他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自己超出原来的社会地位之上,但哪怕暂时获得成功,他依然同他的周围环境奋战,而且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比起其他浪漫主义的作品,这部小说非常现实,因为其中所反映的情况,至今依然没有过时。一个没有出身的人要往上爬,所受到的阻力是多么的大,他除了不择手段,处心积虑骗别人,骗自己,昧着良心之外,他几乎别无选择。不过,司汤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于连最后其实可以活着的,用一种低三下四的态度恳请贵族绕过他,但他没有,他用一种几乎求死的心态去赴死的,因为他觉得请求赦免是来自贵族的施舍,虽然他出生底层,但他看不上。

司汤达对人性的洞察可谓是炉火纯青,这也得益于他从小的经历,为了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多揣摩别人的心思并不断审视自己。他用极具细腻的心力刻画了鲜活了人物,他在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在于,他为两个人的相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合理的动机和逻辑。在此前的作品,尤其是中世纪作品中,英勇的骑士爱上一个妇人,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理由的,只是因为她的高贵和美丽。司汤达认为爱情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互动,是一个过程。

在《红与黑》之后,司汤达又在40年代左右创作了另一部小说《巴尔玛修道院》,主人公是意大利巴尔玛公国的贵族法布利斯·台尔·唐戈,与司汤达本人的经历颇为相似,青年时期参加拿破仑大军,在拿破仑失败后回到了意大利,在姑母的帮助下前往神学院学习,后任代理大主教。在一切生活有了新的变化后,主人公又经历了几次恋爱,但都以失败告终。伤心之余的他最终去了修道院隐居。实际上,无论是参军还是当主教,都只是为了满足他的个人野心。

在《红与黑》与《巴尔玛修道院》之间,司汤达又创作了一部叫《红与白》的小说,又叫《吕西安·娄凡》。主人公娄凡的父亲是一个大银行家,拥护七月革命,于是叫儿子取参军,但娄凡对此并不感冒,勉为其难当了骑兵团少尉。在镇压工人起义时,他遭到工人的仇视又看到同僚们的卑鄙行为,于是放弃了军职,当了政府官员。然而,官场行为也让他倍感失望。同时,司汤达为他安排了一个爱情,年轻美貌却很有钱的夏斯特莱夫人。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的社会矛盾,内容和格局同《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有诸多类似之处。

在创作之余,司汤达还进行文艺评论,他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样,对源自中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大加批判。简单来讲,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其特征就在于三一律。三一律指的是要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事,几乎所有的古典和新古典主义戏剧都遵循这一原则。司汤达对此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局限在24小时或36小时之内?场景为什么不允许更换?显然,这样的限制是非常荒谬的,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场景与设定过于单调,当时的人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


西方大通史系列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 【启蒙时期】


襄子的箱子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