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浪漫主义是怎样的?
文化
历史
2024-03-08 18:01
上海
【十九世纪】第 028 篇文章
德意志地区一直以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相较于英法两国,德国的封建势力更为顽固,也更为庞大。
这一段时期的德国文学与英法两国的文学差异较大。在英国与法国,古典主义所代表的反动旧势力已经遭到了极大的批判,濒于灭亡,显示进步的革命精神的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德国则正好相反,歌德与席勒所代表的古典主义恰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而浪漫主义除了极少数之外,大都是消极浪漫主义,是为封建势力服务的。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但它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向前看的。当“古典”主义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这两个名字来代表时,浪漫主义则拥有大量的作家和诗人。可能也正因为此,以歌德与席勒为代表的的德国古典主义又被称为狂飙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的浪漫主义可以分成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耶拿派,他们反对古典主义,要求创作的绝对自由,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比较激进,其理论的奠基人是哥哥奥·威·施莱格尔与弟弟弗·施莱格尔。弗·施莱格尔早年是在启蒙运动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起初同情法国的大革命,不久之后便转变了立场,后来来到了耶拿大学任教,于1798年与哥哥一起开办了《雅典女神殿》杂志,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文学史上称为“早期浪漫派”,或称“耶拿浪漫派”。总的来说,前期的浪漫主义虽然继承了狂飙主义中对情感的推崇,不受理性约束的一面,但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精神。这与法国的那场大革命深有关系,大革命的出发点是好的,起始是崇高的,是理想的,但结果很快令人失望。弗·施莱格尔反对平庸与庸俗,因此在面对尘世的时候,他颇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将诗看作是再现永恒的、永远重大的、普遍美的事物,同时要表现出人心中的神性,包含诗人透辟的观察和理解。比起弟弟来,奥·威·施莱格尔更具有哲学味,他深受康德的美学影响,认为艺术没有直接的道德目的。他将艺术理论分为“技艺的艺术理论”和“哲学的艺术理论”,前者侧重于如何创作一部作品,而后者侧重要创作一部什么样的作品。除了两兄弟之外,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还有弗里德里希·封·哈尔登贝尔格和鲁德维希·蒂克。弗里德里希·封·哈尔登贝尔格又叫诺瓦利斯,他的代表作是《夜的颂章》,这是一部诗歌与散文的集合体。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已经去世,孤独的他也曾一度幻想过自己的死亡。他把夜看作是一切的源泉,是宇宙之母,是无限的。毋宁说,这部作品在一些人看来就是负能量与价值观不正确,因为读起来不免有些悲观,全篇充斥着死亡的味道。相比于诺瓦利斯,蒂克留下来的作品更多一些,除了自己的创作外,他还翻译了《堂吉诃德》。在他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法朗茨·斯特恩巴尔特的漫游》中,他表达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感觉。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整个德意志上空飘荡的是不安与迷茫。尽管大多数这时期的浪漫主义都是消极的,但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积极浪漫主义者。他是谢林与黑格尔在大学期间的室友,推崇古希腊,希望希腊精神能够在德国重生。荷尔德林反对专制,宣传斗争,对未来充满乐观的幻想,不断抨击德国的现状。在小说《徐培里安》中,他描写了一个参加1770年希腊反土耳其的起义,一开始信心满满,但是当他真的参加起义后,发现军队军纪涣散,随意抢劫无辜百姓财富,于此陷入了失望与绝望。他这才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后来受了伤,得知了自己爱人去世的消息,便离开了希腊,回到了德国。邻居拿破仑的崛起,似乎重新唤起了德国人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因此在1805年之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逐渐发生了转向,有了积极的元素。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尔堡,创办刊物,形成了晚期的浪漫主义,又称为海德尔堡派,其中心人物是鲁特维希·约阿黑姆·封·阿尔尼姆和克雷门斯·布仑塔诺。与耶拿派不同的是,海德尔堡派更为实际一点,该派重视民间文学,大量采集民歌和童话,整理文化遗产。相同的是,耶拿派与海德尔堡派都试图复兴德意志的民族精神。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写过很多诗歌与小说,他们的反动政治立场比早期浪漫主义者更为鲜明。他们美化中世纪,维护封建制度,合编了《儿童的神奇号角》。除了他们两个外,海德尔堡派的另两个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除此之外,德国还有一派浪漫主义,被称为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是海因里希·海涅。海涅是一个犹太人,是德国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拿破仑战争时期,长大后又看到了德意志的动乱。这一时期的德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国家,这也是他们创作的起点,以及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论浪漫派》是海涅最著名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终结,在该书中,他对浪漫派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推崇的中世纪是开历史的倒车,他的语言非常犀利,充满了讽刺。在强烈文字的背后,是他对自己家乡与故土的热爱。如果一味地缅怀过去,那么德国的未来注定没有出路。在歌德与席勒之间,海涅更倾向于席勒,认为歌德的作品虽好,但毕竟只是一尊雕塑,而只有席勒的作品才能激发起人们的行动。但与此同时,他也反对过于拔高席勒来压低歌德。毋宁说,德国的浪漫主义还是以消极为主,这也与他们所身处的历史环境有关。在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整个德意志地区就像是失去了一个主心骨。他们迷茫,就好像是浑身有一股劲,但不知往何处使。因此看这个时期他们的作品,多有一种对着空气打拳的无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