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

文化   历史   2024-02-01 18:00   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478 篇文章

十九世纪】第 026 篇文章


简·奥斯丁出生于1775年12月16日的英国,兄弟姐妹总共八人。奥斯丁的父亲是一个博学的牧师,母亲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给了她极大的便利。虽然奥斯丁没有进入过正规学校,但她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自学的能力让她从小就阅读了不少作品。她十分喜欢写作,在小时候就开始自己写点东西。

奥斯丁的一生并没有多少笔墨,在她20岁那年,即1796年,她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个爱的人。她爱上了一个爱尔兰律师,不幸的是,奥斯丁的家庭并不看好女儿的爱人,认为他没有雄厚的经济能力。有意思的是,律师的家里也不同意他俩在一起,反而让他回到爱尔兰,因为家里已经帮他物色了一个富贵人家。
奥斯丁人生中的唯一一次爱情就这么短暂而又快速地消散了,分手之后,他们终生没有再见,在给姐姐的信中,奥斯丁这么写道:“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

失恋后,奥斯丁选择终身不嫁,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文学创作中,而且,这段经历也让她一直难以忘怀,在她的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子。

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还是那本《傲慢与偏见》,这本著作出版于1796年,当时的英国蒸蒸日上,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在昂扬向上。新的习惯逐渐取代了旧的传统,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那些没有背景,但手中握有大把钞票的人,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无论是在中西方,小说都是很晚才出现的文学题材,因此在当时的英国,小说还处于青春期,虽然前面有斯威特夫、笛福和菲尔丁开道,可是在大家眼里,能够拿到台面上的,还属诗歌。换句话说,小说是一种不太入流的题材,一般有身份的男人也几乎不会去读它,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时读小说的大都是女人。

在奥斯丁生活的年代,哥特式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创作风格,风靡一时。

那么,什么是哥特式小说呢?哥特这个词原本是指生活在古罗马帝国边界的一个日耳曼部落,在艺术领域,有哥特建筑,特点就是又瘦又高,给人一种恐怖阴森的感觉。没错,哥特小说也是如此,可以说是恐怖文学的鼻祖,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其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一般来讲,贺瑞斯·沃波尔的《奥特朗图堡》是哥特小说的鼻祖。

在大量的哥特小说里,女人都被形容成一种弱不禁风的生物,就像是琼瑶剧里面的女人,三天两头地掉眼泪,还动不动就晕过去。在男权社会,小说中的主人公和英雄只能是男性,女性连配角都谈不上,只能说是一朵陪衬。女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突显男人的勇敢与魅力。

奥斯丁便一直在思考,如何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毋宁说,奥斯丁凭借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地在文学领域开创出了一番新天地,她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匿名发表的,对于她头顶上的月桂冠,是几十年后甚至上百年后追认的。

往往,我们可以从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抽丝剥茧,看到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现象,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傲慢与偏见》就是一本活化石,让我们一起来过一遍。

话说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班纳特的乡绅家庭,有意思的是,班家没有生出儿子,只有五个女儿,这在古代来讲,着实是一件要了命的事。

不过,故事的开头,班太太却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班家的一个花园租出去了,被一个来自英格兰北部的有钱人彬格莱先生租走了。

可能会有朋友疑惑,租出去了一间房子,至于这么高兴吗?实际上,回到当时的英国,在班家这样的家庭情况下,的确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为什么呢?

按照当时英国奇葩的继承法,动产与不动产的继承奉行不同的规则。班家拥有一块地产,也就是不动产,这些资产可以带给班家一份不小的稳定收入,但这笔钱只能领到班老爷去世,因为当时英国的土地承袭中世纪的封建宗法传统,将长子继承制作为第一原则。班家没有儿子,简单来讲,在班老爷去世后,家里的不动产将由班老爷的表侄柯林斯继承,也就是肥水流入了外人田,甭管表的还是堂的,都是外人。最重要的是,这个柯林斯也不是一个善茬,富有心机。

因此,当班太太看到彬格莱先生来了之后,就特别高兴,当时不是互联网社会,工业革命也才刚刚起步,第一条铁路还没修建呢,因此人们那还处于熟人社会。一个陌生的、帅气的、看上去有钱的男子自然就引起了班太太的注意。如果能够将他招为女婿,说不定还能攀上一个亲家,到时,自家的遗产也就不会落入柯林斯手中。

彬格莱先生具有高富帅的基本特征,但他身边的一位朋友比他更帅更有钱,这位让众多女性为之倾倒的“钻石王老五”是达西,在这部小说中也是一个主角。达西似乎身上留有古老贵族的气质,对班纳特家女人的热情和缺乏教养的举止很是反感,在他身上,倒是可以看到一种“傲慢”。

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被班家的大女儿吉英吸引了,她是一个端庄且文静的姑娘,与之相对的是班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活泼好动,达西身上的傲慢很快就激起了她内心中的征服欲与自尊,故事也就这么开始了。

在班太太的努力下,有一次,吉英和伊丽莎白被留在了彬格莱那里度过了几天,在这几天中,两户人家开始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与进展,但是彬格莱妹妹的内心却十分不舒服,因为她不愿意让一个没有出身没有背景的吉英当自己的嫂子,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达西与伊丽莎白眉来眼去。

就在一切平稳地向前发展的时候,冲突与矛盾来了。首先,班老爷的表侄柯林斯出场了,他最近得到了一位贵族遗孀德·保尔夫人的帮助,获得了牧师的职位,顿时飘了起来。他跑来和班太太谈判,反正他早晚要继承班家的遗产的,但是他又有点不好意思,不如让他娶一位班家的女儿为妻。他在看到吉英已经心有所属之后,便开始打伊丽莎白的主意。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认为女人现实,女人拜金,实际上,男人现实起来,比女人更甚。柯林斯在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就好似手上拿着一个计算器,在给她算账,简而言之就是告诉她,现在,你嫁给我是最划算的。

另外,小说中的第二个变量也出现了,他是住在附近的民团军官,叫韦翰,据说他是整部小说中,所有男人中最帅的,他看中了伊丽莎白,他在心爱的人面前卖惨。他说,他被一个富家子弟欺负,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牧师职位和一千英镑的遗产,因此被迫入伍。而且,那个欺负他的富家子弟就是达西,达西还是柯林斯的赞助人德·保尔夫人的外甥。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她说:“承蒙不弃,您向我求婚,但我感情上绝对办不到。请您不要把我当成一个故意作弄你的高贵女子,而是把我看作一个说真心话的平凡人。”

这句话可以说是说出了众多女人的心声,难道男人真的以为只要自己有钱就可以俘获女人的心吗?很多时候,虽说物质基础很重要,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女人要的只是自己的男人可以跟她平等地说说心里话,而不是趾高气昂地命令与驱使。

柯林斯被拒绝后,转而追求伊丽莎白的闺蜜,卢卡斯小姐,他俩一拍即合。这时,彬格莱前往伦敦,吉英与他失去联络了,试图去伦敦找他,却遭到了彬格莱妹妹的阻挠。在一旁的伊丽莎白将一切的责任都归在了达西头上,因此当达西向她表达爱意的时候,遭到了她坚决的拒绝。为什么呢?因为达西身上的“傲慢”激起了伊丽莎白的“偏见”。

最让班太太感到恶心的是,虽然卢卡斯一家和自己是世交,但这种关系,大家都懂的,暗地里互相较量。卢卡斯希望勾搭上柯林斯,从而将两家的财产合二为一。

眼看着两门亲事马上就要告吹,故事又发生了反转。达西在被拒绝后,开始自我反省,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的傲慢,于是,他主动给伊丽莎白写信,告诉了他实情,实际上,谁也没有欺负韦翰,他完全是因为自己作,挥霍无度,甚至勾引达西的妹妹才被赶走的。

之前,当达西还很傲慢的时候,他不屑于解释和辩白,他明明知道韦翰在骗人,却没有揭穿他,就好像,当你看到一个蚂蚁在欺骗另一个蚂蚁的时候,你会将真实情况告诉那个被骗的蚂蚁吗?不会!你会觉得这不符合你的身段,完全就是浪费口水。

所以说,经常反省一下自我,你会觉得过去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是多么的愚蠢。

然而,达西说是这么说,问题是,谁信呢?结果,韦翰自己露出了马脚,他勾引了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俩人一起私奔,这事成了当地的头条新闻。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来讲,私奔是一个不被大家认可和理解的行为,更何况,韦翰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莉迪亚结婚,他就是一个到处沾花惹草的渣男,要是莉迪亚被抛弃了,那么班家的名誉就会受损,更糟糕的情况就是,他们家的任何一个女儿都嫁不出去。

就在众人万般无奈的时候,达西默默地离开了,他找到了韦翰,给了他一笔资金,并且逼迫他发誓一定要娶莉迪亚小姐。

当伊丽莎白得知达西的这一举动后,心中对达西的“偏见”也转瞬消失了,俩人后来也自然而然在一起了。吉英和彬格莱先生也再一次重逢了。

故事到此也结束了,算是一个不坏的结局。虽然故事的情节有些俗套,但我们要清楚,这可是诞生于19世纪初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反应了作者奥斯丁的婚恋观,在她看来,如果是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力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是,婚姻却又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伊丽莎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面对达西两次的求婚态度上,她从一开始的“偏见”到“理解”,主要也是达西前后也发生了转变,实际上反应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主动权在伊丽莎白手上,对于达西,她从拒绝到接受,是因为她看到了达西的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也没有一个权威来告诉她要怎么做,选择或放弃。

毋宁说,伊丽莎白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有主见,有自己的选择。

简·奥斯丁除了这部小说外,还出版了《爱情和友谊》、《理智与情感》、《劝导》等小说,她的作品一扫哥特小说的阴霾,为后来的现实主义的高潮做好了准备,尽管她的《傲慢与偏见》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俗套和不够刺激,但她在小说的发展史上却有着承上启下下的作用,甚至就连当时的摄政王乔治四世都很喜欢她的作品。

上世纪,美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几乎影响了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将简·奥斯丁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足可见威尔逊对她的重视,毛姆也将《傲慢与偏见》列入了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如今,简·奥斯丁的头像被印在了新的十英镑上面,她已经成为了英国的文学代表。不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却并不看好她的作品,说:“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简·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

马克·吐温的风格是犀利,且充满了嘲讽,可能在他看来,简·奥斯丁的小说就像一杯白开水,喝起来无味,也没有什么价值。2005年的时候,电影《傲慢与偏见》出来了,高度还原了原著,耐人寻味,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西方大通史系列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 【启蒙时期】


    襄子的箱子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