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还有些想法
文化
历史
2024-01-01 18:00
上海
2023年已经过去,今天是2024年的第一天。本来没打算写这篇文章,一早起来和家里人吃了个饭,然后听罗胖的跨年演讲,喝了点酒,喝着喝着感觉到有些微醺,有点飘。我也是第一次在这样的状态下写文章(正如万维钢在电击后写专栏),感觉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我不知道2023年对其他人意味着什么,对我个人而言,如果我将来要写一本回忆录,那这一年必定会是我一生中重要的一年。2023年我经历过许多,身份也在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算是成为了一名作家吧。前两年第一本书在阴差阳错和好运爆棚的机会下出版,就有一些朋友说,你现在已经是一名作家了。但是我总觉得很虚,哪有人出一本书就当作家了?作家这么廉价的吗?而且我之前的本职工作是文案策划,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看,我是出了一本书(而且还不能让同事老板知道,否则上班摸鱼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但那纯粹就是巧合与运气。我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格,何德何能,再过十年再来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作家吧。结果就在2023年,一不小心又出了几本。然后总算是将作家的帽子戴上了,因为这个时候再推掉这个帽子就有点不够意思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压力变大了,责任变大了,挑战也变多了。对于这问题,我一直都是很谨慎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飘,就会虚无。但问得多了,我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存在主义的践行者,我一直认为,存在主义是行动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也是现世的哲学。因此,我总是用存在主义的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总而言之,我认为,人生就像一块空白的画布,它最终是什么样子,不在于你想画成什么,而是你画了什么。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需要每个人自己用行动与经历去赋予。上半年的某一天晚上,我从晚上十点想到了凌晨,最终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人是所有经历的总和。因此我认为,人生的意义问题,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方法,一个手段。重要的不是你怎么想的,而是你怎么去做。就比如,我不是在先有了一个“作家”的规划之后才去写文章,而是我写了文章,结果不小心把自己写成了一个“作家”。人生中很多结果,你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过,也没有预想过。可能也是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和很多人不同的一点在于,我对自己的人生与职业发展是没有规划的。曾经有过规划,在刚出校门的时候,有过很庞大的规划,结果毕业之后不久,就遭遇了人生中接二连三的挫折,以至于我后来就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步算哪步,也曾陷入过对世界的迷茫与拷问,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反思。人们常说,一个人现在的思想与想法都与过去的经历有关,自从接触了存在主义,我知道,决定现在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或许调和一下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人是所有过去的经历与对过去经历反思的总和。只要对经历进行反思,才能通向未来。后来,我想将这几年的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与对世界的看法,结合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而写一本书,就叫《人生的意义》,这也是我2023年12月萌生出来的一个想法,希望能在2024年完成。
同样是在2023年12月,我的脑海中隐约冒出一个想法,当我看到无论是人类的过去还是现在,总是被无休无止的争吵与伤害充斥着的时候,往大了说,各种阴谋论盛行不衰,往小了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攻击谩骂层出不穷。我在想,排除一些具有主观恶意的因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脑补能力太强了呢?我突然想到了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他说,宗教、公司与国家此类东西都是人类想象的共同体。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有现在的文明发展,与自身的想象力脱不开关系。这种想象力很多时候是抽象的,比如“数学”的出现就源自于这种想象力。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1234”这类抽象的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个苹果,两个人,三条狗,四只癞蛤蟆。正因为这种想象力,从而使得我们可以设想当初一些超越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民族。在很多时候,这种想象力是有利于文明的发展的,但是在现在,这种想象力很可能是带有攻击性与破坏性的。人类思维中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促使我们在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朝着坏的方向去想,俗称“想太多”。比如,我之前工作的时候,我一位同事点下午茶,给身边几个人都点了,就是没有问我要不要。当我看到周围同事都喝上奶茶的时候,唯独没有我,我就会想,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本质上,这也是调动了我的想象力与悲观主义的脑补能力。结果我在心里鄙视了我那位同事一个下午“切,不就一杯奶茶么?完全没把我放在眼里”。结果真相是什么呢?是因为他看到我总是在办公室泡茶喝,就自然而然认为我不会喝“含糖”的饮品,从而是因为尊重我,所以没有问我。那么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没过几天他给我带了家里的茶,说:“自己喝不惯茶,太苦,看你平时喝茶,就给你了。”也就在那次聊天中,我们才得知了彼此的真实意思。你看,其实我们两个人都是在脑补一个场景,脑补了很多假设,因为这些脑补的东西,很大可能会让我们互看不爽。那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发生争论与矛盾,其实都是因为脑补的东西不一样。再比如历史,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赵盾弑君案中有几点令人匪夷所思,就比如一个人自杀了,自杀前喃喃自语了一番话,怎么会出现在历史文献记录中?这多半也是记录历史的人充分发挥了脑补能力。脑补能力是中性的,无关乎善恶,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自己脑补过后的事情给现实定性。而且,我们人类的思维中还有一个漏洞,就是“先下结论,后找证据”,也就是手里拿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在2023年,我再一次认识到了,人类的语言与文字是具有迷惑性的,这种迷惑性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于当事人怎么说怎么写的,而是来自于人类思维本身的局限性。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你以为的真的只是你以为的,而不是事情的真相。同样一段话,不同的人理解起来就是不一样,而现代汉语在交流与沟通的时候又加剧了这种迷惑性。结合以上三点,我又在酝酿一本书,就是《脑补后的真相》,当然具体的逻辑关联与详实的论据,我会在具体写的时候罗列出来,目前还仅仅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
自从2022年开始,我就在酝酿一本名为《发明爱情》的书,中途也和几位朋友交换过看法,也让我不断更新了自己的数据库。关于这本书,最初的灵感起源是英国作家丹尼尔·汉南的《发明自由》。我觉得,现在的很多人其实对“爱情”的理解都过于主观化,都太过于想当然,这可能是很多人遇人不淑与总是碰壁的一个原因吧。而且很多人将爱情与婚姻视为两个对立的东西。其实,爱情与婚姻完全就是两个领域的事物,一个是人的情感状态,一个是社会制度。两者可以融合,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好歹要了解一下爱情与婚姻的历史发展过程吧,否则就是“我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的脆弱状态。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有句名言:“只了解自己这一代人的人永远是个孩子。”所以我想结合爱情与婚姻的历史起源与不同时期人对两者的观念,以及结合人类自身的一些原始认知模式与心智模式来讲解一下“爱情究竟是一个什么玩意儿”,我的观点是“爱情是人的发明,而且发明的历史很短暂,满打满算不足一千年”。
这两年女权主义似乎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也正好是在2023年12月份,我又酝酿出了一个想法,就是从古至今,站在生物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一下两性。男女是对立的吗?父权制一定是建立在压迫女性的基础之上吗?女性经济独立就意味着站起来了吗?婚姻对女性是压迫吗?男人是婚姻中的最终受益者吗?(答案是对试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溯的过程)当然,目前的想法还很简陋,还需要不断去构建与重构。
可能很多朋友发现了,除了那个《发明自由》,其他想法的萌生都是在2023年12月。因为我在12月初,有一阵子沉迷游戏,从早打到晚,结果某一天,号被游戏公司封了一个月。我啥事都没做,也没开挂,也没进行任何不法交易,就给我封了(该游戏代理商经常无故乱封号,已经被玩家吐槽了很多年)。游戏玩不了了,就突然间爆出了很多想法。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也许游戏商封我号就是想告诉我“去做其他有价值的事吧,别把时间浪费在我这个垃圾游戏上”。
不管怎么说,2024年还是要找回以前的自律,要再自律一点,毕竟,我现在是…一个无业游民。2023年的大环境不太好,我的几个朋友找工作也不太顺利,都说没以前好了。但我在人们最恐慌的时候选择了…辞职…老实讲,我不喜欢工作,我只喜欢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我希望我的人生画布上不是规则的几条横线与竖线,不是每年千篇一律的朝九晚五。我的人生画布,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想画个圆,当我审视人间疾苦的时候,我想画个正方形,当我反思自己过往的时候,我想画个长方形。我对职场上的升迁与加薪的兴趣不大,也玩不来人际关系(宫斗剧中活不到结局),我并不想将自己的人生交到别人手上。我的人生意义,并不是一个“月薪两万,XX公司部门经理”可以代表的,(我只是举个例子)也不是“身高180cm,帅炸了”可以代表的(这个是真实的),我总觉得自己人生的意义,是因为“我是余襄子”。人来到世上一趟不容易,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外人设定的标准活呢?“从小认真读书,努力考个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孩子”。我觉得并不是,这只不过是一个外人设定的一个标准,不过是将万千形形色色的人都变成工厂上流水线上的产品。我现阶段对人生的意义的回答是:人生在于开创,去做些创造性的事情。当你在创造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很爽,这个时候,你才会觉得,生而为人,不是我很抱歉,而是我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