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欧几里得那样生活 02

文化   历史   2024-07-30 18:00   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今天继续《像欧几里得那样生活》。
上一篇讲了我认为的两条公理,一个是“邓巴数字150”,一个是“抬头三尺有神灵”,今天继续下面的。

第三条公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威廉·奥卡姆提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想利器。简单来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解决问题或者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特别的必要,就不要轻易增加新的元素或者实体。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原则,它强调的是简洁、高效和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举个例子,在解释“地球为何围绕着太阳转”的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解释。

一个是“万有引力”,因为有质量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

另一个是“上帝说”,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为了让这个宇宙和谐,因此安排了地球有规律地围着太阳转。

经历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朋友都能明白,第一种解释是科学的,而第二种解释是一种“迷信”。实际上,目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证伪第二种解释,也就是说,如果真有人相信第二种解释,你还真找不到扎实的证据可以反驳它。

但是,第二种解释看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它假设了太多的东西,首先假设了一个上帝,又假设这个上帝不喜欢星球之间乱撞,喜欢秩序,又又假设了上帝偏爱太阳,让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让太阳绕着地球转。

假设了太多,往往离真相越来越远,而且会占据人的大脑带宽,让人心烦,俗称“想太多”。

虽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来源之一,但我发现,很多人的想象力只是在“空想”,就包括我。比如,我曾经想,要是我当时怎么怎么样就好了,要是我当时不那么那么样就好了。这就是预设了太多的假设。还有的人,会想,要是我爸爸是当官的就好了,要是我是一个富二代就好了。这本质上其实和神创论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资源,以及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向他人借助到什么资源,好好想想自己接下来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假设那些不属于或我们够不到的资源。要是我有一百万就好了,要是我爸妈当初多买几套房子就好了。这世间哪有太多的“要是…就好了…”。

而且经常这么想的人,多半也会变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甚至将一手好牌给打烂。

如果说我手上只有一对三,那我就尽全力把这对三打好,当然,也有可能打不好。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没法凭空变出四张二啊。尽管有的人手中一出生就有王炸,就有各种各样的飞机,但是这是别人的牌啊,不是我的牌啊。我可以去找手中有好牌的人交换资源,但是,人家看得上我手中的这对三吗?只要对方脑子没坏,肯定正眼都不会看我一下。

那怎么办呢?

去滚资源啊,今天我手上是一对三,明天可能就是一对四,后天就可能是一对五。我觉得这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行的方法,至少比“假设太多”来得扎实多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恰恰是一种最踏实的思想利器,所以在想公理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点。

第四条公理:单凭你自己,你无法成为你自己。

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有些绕,其实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以及“人要放下自我”的一种延伸。

在上一篇,我讲过,我们人大都自恋,在自己的世界里,总认为自己哪哪都对,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会错,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去到外部世界去看一看,去瞧一瞧,去听听不同的意见与想法,随时做好否定自我的准备。

然而,我发现“否定自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打破了人的自恋,让一个人承认自己有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现代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充满了个性。的确,在某一程度上来讲,认为自己独特是一种自信,是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但是,若是一直如此,恐怕就会陷入极端自我的陷阱。

再进一步,自我意识强烈的另一个副产品是将我与外界的界限分得很清。当然,边界感是要有的,但若是边界感太强,就会像个刺猬,浑身都是刺。

简单来讲,人有的时候要放下自我,甚至要否定自己的自由意志,因为你以为的自由,很大概率上来讲并不是真的自由。我始终相信人是一种不断成长的生物,正因为“不断成长”,因此过于坚信自己的自由意志往往是一种阻力。

我经常将人生比喻成一段不断在海边寻找贝壳的过程,有的时候要扔掉之前捡起来的,有的时候要捡起新的。在不断的扔与捡之中,我们不断成为新的自己。无论是扔还是捡,需要我们不要太过执着于自我,需要我们放下自我。

有的时候跟朋友聊天,我会跟朋友说:“不要顾忌我的感受,有什么说什么,我不重要。”通过跟朋友的这种聊天,我才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才会多一个视角审视自我。因此,我一直很感谢那些能够说出“忠言逆耳”的朋友,虽然有的时候听的时候会有点儿不舒服,会有对抗的念头。但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我把自我看得太重。

当然了,只有相互有这种信任的朋友才可以这样,而且要对我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我本来就不认识或不熟,你就突然这么跳出来说些“忠言逆耳”,我只会觉得你有什么大病。如果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会接受你的话,但不接受你这个人。(你的话我记住了,我留下了,至于你这个人,黑名单见)

单凭我自己,我永远也无法成为我自己,否则这就像循环论证了,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记得以前高二的时候,有一次我陷入了怀疑自我的情绪之中,然后一个朋友在QQ上给我留言“做你自己”。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更加疑惑了,什么是“我自己”?可能他的意思是,让我跟着自己的心走。可是我当时的心是乱的,是在怀疑自己,那么“做你自己”是否就是继续“怀疑你自己”呢?

再者,那时我才高二,我知道自己的未来还很长,我知道那时候的自己还处于一种不稳定态,我需要外界的不断输入,然后自己再进行一些挑挑拣拣,不断塑造新的自己。就好比一个从来都不看书的人,脑子里都是空空的,你让他讲出一二三来,他会讲,但讲出来的有多少厚度呢?他只有不断去阅读前人的著作,甚至这边的观点要看看,那边的观点也要看看,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人生并非恒定不变的,自我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去探索,去打碎过去的自我,从而形成新的自我,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只是局限于自己的世界,因为我们需要走出去,在打碎自我的路上,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一个人抓着自己的头发,是永远无法把自己从地上拔起来的,因为没有外力的作用。你再用力,除了拔掉几根头发之外,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西方大通史系列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 【启蒙时期】


襄子的箱子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