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何以投身于希腊独立战争?
文化
历史
2023-12-26 18:00
上海
在希腊独立战争中,一位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来到了希腊,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他就是乔治·戈登·拜伦。拜伦于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父母都是没落的贵族。拜伦天生一只脚是跛的,而且他自己对此十分在意,或许,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的内心更为敏感。小时候,他的父母为了让他能够接受到与他身份相匹配的教育,虽然是落魄的贵族,但好歹也是贵族,将他送到了一所素有名望的哈罗公学就读。在这里毕业后,拜伦又前往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和历史。除了学习之外,他还广泛阅读欧洲和英国的历史、哲学著作,深受启蒙时代思想的影响。成年之后,拜伦成为了英国议会上议院的议员,虽然他在上议院发言的次数不多,但是这些有限的发言所传达的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表明了他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1809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拜伦同剑桥的好友约翰·郝布豪斯一同开启了欧洲之旅,当时正值拿破仑横扫欧洲之时,因此拜伦不得不选择一些偏远的欧洲地区,他们以葡萄牙为起点,途径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加的斯、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阿尔巴尼亚,最后抵达了希腊和土耳其。在拜伦游历各国的时候,他被当地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行为和思想而感动,期间,他创作了长篇抒情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这部长诗的第一、第二章在拜伦回国后不久,于1812年2月出版,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英国文坛,拜伦就此一举成名。成为有头有脸的青年才俊后,拜伦不断卷入英国上流社会社交圈里的风流韵事中。1813年夏天,他甚至和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发生了一段非比寻常的亲密关系。1814年9月,拜伦向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小姐安妮·伊莎贝拉·米尔班奇求婚,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就出生了。在女儿一个月大的时候,米尔班奇就毅然决然地带着女儿离开了拜伦。1816年4月,拜伦签署了分居协议,而后背负着骂名离开了英国,前往欧洲,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在欧洲生活的期间,拜伦认识了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俩人很快就成了亲密的朋友。也就在这期间,拜伦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期,不仅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其他章节,还陆续写了叙述诗,他的一生写了很多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篇叙述诗《唐璜》,虽然他在生前并没有完成这部作品,因为他写着写着就跑到希腊加入革命军队伍了,但它依旧是自弥尔顿《失乐园》以来最重要的长诗之一,堪称那个时代的史诗。唐璜是一个西班牙贵族,是一个浪荡哥们,和拜伦有几分相像。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其中有几个细节,我印象挺深刻的。话说唐璜由于太浪,于是他的母亲决定将他送到欧洲去旅行,在船上的时候,船只遭遇了风暴。眼看大家就要死去,一些人开始自暴自弃,要求唐璜给他们酒喝,希望能在见到上帝之前,死得从容一点。结果,唐璜痛骂他们,骂他们禽兽不如,唐璜觉得,就算要死,也要像个男子汉一样,勇敢地面对死亡,与其窝囊害怕得沉入海底,不如祈求暴风雨可以来得更猛烈些吧。后来,虽然他们得救了,但可怜的是,食物不够了,于是其他人想到了吃人肉,他们抽签,被抽中的那个人就会被当做食物,被大家吃掉。结果,唐璜的老师不幸被抽中了,唐璜不忍心吃掉自己的老师,只好在旁边靠嚼竹片来缓解饥饿。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唐璜,这正是当时那个时代所或缺的。唐璜后来来到了英国,他十分讨厌这样的风气,觉得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没有一个好人。当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的内心或多或少被金钱与利益所充斥,少了一份烟火味,少了一份真情。在18世纪之前的一个世纪,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一片理性主义的浓雾之中,人们相信凭借着自己的理性就能改造世界,就能让人类走进乌托邦乐园。然而,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就像是一击重拳一样砸在了人们头上。人们逐渐开始怀疑理性主义,这个时候,浪漫主义应运而生。浪漫主义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肯定人的内心情感。在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两大阵营,一个是浪漫主义,另一个则是与之相对的现实主义,具体内容会在今后的内容中一点一点剖析。1823年,拜伦投身希腊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他自掏腰包加入了希腊海军,还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冲锋陷阵。不幸的是,在1824年2月,他受寒染病,于两个月后,4月19日去世。拜伦的去世虽然让希腊人民悲痛万分,但却并没有打动他的祖国,他的心脏被埋在去世的地方,希腊的迈索隆吉,身体的其他部分在运回英国后,未能下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而是被埋入纽斯泰德附近的家族墓地。这之后,虽然也有人多次请愿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给予拜伦作为诗人的应有待遇,直到1969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的诗人角才给了拜伦一席之地。拜伦的影响力在欧洲远甚于祖国英国,德国狂飙主义先驱歌德曾称赞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才”,他还说:“无论英国人是怎么想拜伦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再也无法找出像他一样的诗人。他和其他的诗人都不一样,而且总的来说,他比其他诗人更伟大。”据说,苏格兰的伟大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爵士就是在读了拜伦的诗后,深感无力超越,于是放弃了诗歌创作,转而投入小说创作,他甚至将拜伦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说:“和莎士比亚一样,拜伦勋爵的创作也同样呈现出多样性。他囊括了人生的所有主题,拨动了圣琴上的每一根琴弦,奏响了从最微弱到最强大、最震撼人心的每一种音调。”在拜伦去世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西方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时冷时热,评价也是忽高忽低,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的代表。襄子不才,曾试图翻译过拜伦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的实在是太美了,我便忍不住想翻译一下。So we’ll go no more
a rovingThough the heart be still as lovingAnd the moon be still as brightFor the sword outwears its sheathAnd the soul wears out the breastAnd the heart must pause to breatheAnd love itself have restThough the night was made for lovingAnd the day returns too soonYet we’ll go no
more a ro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