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有一种诊断叫做“儿童食物恐新症”?而且,它还挺常见的,我家小熊就被我确诊了……
文摘
健康
2024-01-14 20:40
四川
![]()
闲来无事,翻翻文献,看到23年11月的《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上有一篇介绍“儿童食物恐新症”的论文,觉得这名字挺稀奇的,进去研究一番后惊讶地发现,它的患病率还挺高。2022年,有学者在爱尔兰招募了1~87岁共3246名受试者参与调查,结果显示,1~6岁儿童食物恐新症的发病率竟然高达68.5%,其中,轻度占38.4%,重度占30.1%。但是,7岁以后,该病呈下降趋势,25~34岁时,患病率为26.5%。它的症状,顾名思义,就是不愿意接受新的食物。这里所说的新食物,既指孩子以前没吃过的食物,也指以前曾经接受,但改变了颜色、形状,或制备方法后,与以前食物的外观或口味不同,儿童以为是新食物。
看到这里,我决定,给我家小熊弟弟下此诊断
。或许是天性如此,这小子喜欢以一种刻板的方式生活,拒绝一丁点儿改变。例如,昨天的早餐是一杯牛奶,一块巧克力面包、几片苹果,今天早上他又会要求如此,即使只把巧克力面包更换为草莓蛋糕,苹果换成香蕉,他也会有意见。所以,对待新的食物,小熊更容易表现出抗拒,不愿意尝试。这与Pliner在1997年对食物恐新症的认知相一致。他认为,食物恐新症是人格特质的一个维度特征。用通俗的话来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独特的性情而来,这是他的先天特质,我们只能接受,例如不愿意吃新品种的食物
。不过,先天特质往往具有强烈的持久性,后天是难以被改变的,而食物恐新症仅仅在儿童期比较突出,多数孩子在成年后会逐渐好转,因此,也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儿童进食行为中的一种负面情绪或状态。
从小熊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食物恐新这一问题上,先天特质是基础,具有刻板、机械特质或负面、退缩气质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食物恐新症,但是,先天特质并非决定性的,食物恐新现象并非无法改变,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去做?
对于新食物,孩子可能会因为它的颜色、气味等方面而产生排斥,这是一种先天性的保护,以避免摄入有毒食物。我们可以通过加工来改变其外观或性状,从而让孩子接受它。
举个例子,小熊的最爱是蛋糕,毕竟,从小开始,小丫姐姐过生日,他自己过生日,都会吹蜡烛、吃蛋糕,挺有仪式感的,因此,不管蛋糕是否真的好吃,小熊对蛋糕的感情始终坚贞不渝。有时,妈妈给他订个小蛋糕,甚至自己做个蛋糕,小熊同样很喜欢。有一次,家里吃榴莲,这玩意儿,估计小熊会强烈排斥,于是,我们把榴莲加入到蛋糕里,做成榴莲蛋糕,小熊一下子就接受了
。
另外,小熊从小不爱吃鸡,家里做的炖鸡肉、炒鸡肉、红烧鸡肉,他统统不肯吃,但是,肯德基的黄金鸡块,这小子能一次吃上两份
。
给孩子引入一种新食物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考验家长耐心的事儿。通常来说,需要尝试10~15次,孩子才会接受它。
一是循序渐进,降低孩子的心理防卫。可以通过将新食物与老食物一起烹饪的方式;也可以带孩子去超市采购这种新食物,让他看一看、摸一摸。
二是餐桌氛围,不要让孩子产生反感。如强迫他进食新食物,或将新食物粗暴地喂进孩子嘴里。孩子能自主进食后,当你准备引入新食物时,在他的盘子里放入一些,不要在意孩子吃不吃,如果他不吃,没关系,不勉强,但下次继续放一些在他的盘子里。通常情况下,重复多次后,孩子会主动尝试着去吃一点。
孩子的行为往往来自模仿,作为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挑食,就餐时保持轻松愉悦的氛围,对孩子将是正向的引导。作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挑食,希望他能够摄入全面的营养,但是,应该怎么做才对?如果还不清楚,可以翻回去再细细阅读一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