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二】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三】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四】
接上文,我们继续学习。。。
一、 脑的血管
【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1. 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图 2-18)。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前2/3 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 1/3 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基底动脉供应。由此,脑的动脉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两系动脉又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供应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图 2-18 脑的动脉供应
(1)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 2/3 和部分间脑(图 2-18)。Bouthillier 分段法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可将其共分为七段:C1 颈段、C2 岩段、C3 破裂孔段、C4 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 眼段及 C7 交通段。其中 C4、C5 段常合称为虹吸部,多呈 U 形或 V 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主要分支有:
①眼动脉:颈内动脉在穿出海绵窦处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
②后交通动脉:在视束下分出,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 - 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③脉络膜前动脉:在视束下从颈内动脉分出,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 1/3 及苍白球等结构;
④大脑前动脉:在视神经上方由颈内动脉分出,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
⑤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中央支(豆纹动脉)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因其行程弯曲,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又称为出血动脉。
(2)椎- 基底动脉:椎动脉大多起自锁骨下动脉,根据其解剖特点分为四段:V1 横突孔前段(颈段)、V2 椎间孔段、V3 寰枢段及 V4 颅内段。两侧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在脑桥延髓交界处合成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 1/3 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图 2-18)。主要分支如下。
1)椎动脉的主要分支:①脊髓前、后动脉:见本节脊髓的血管;②小脑下后动脉:为椎动脉的最大分支,供应小脑底面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该动脉行程弯曲易发生血栓,引起交叉性感觉障碍和小脑性共济失调。
2)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①小脑下前动脉:从基底动脉起始段发出,供应小脑下面的前部;②迷路动脉(内听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内耳迷路;③脑桥动脉:为细小分支,供应脑桥基底部;④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末端,供应小脑上部;⑤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末支,皮质支供应颞叶内侧面和底面及枕叶,中央支供应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等。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之间夹有动眼神经,当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移至小脑幕切迹下方,使大脑后动脉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动眼神经,可致动眼神经麻痹。
(3)大脑动脉环:又称威利斯环(Willis 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图 2-19)。正常情况下 Willis 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 Willis 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灌注需求。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图 2-19 Willis 环的组成和分支
2. 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分为大脑浅静脉和大脑深静脉两组(图 2-20)。
(1)大脑浅静脉:分为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及大脑下静脉三组,收集大脑半球外侧面、内侧面及脑岛的血液,汇入脑各静脉窦(图 2-20),并与大脑内静脉相吻合。
图 2-20 脑的静脉
(2)大脑深静脉:包括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图 2-20)。大脑内静脉由脉络丛静脉和丘脑纹静脉等合成,两侧大脑内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盖伦(Galen 静脉)],收集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和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汇入直窦。
【病损表现与定位诊断】 脑血管疾病以动脉受累的疾病居多,其症状繁多复杂,不同血管分支的病变因损害区域不同而表现各异。
1. 颈内动脉主干受累 颈内动脉主干受累可出现病灶侧单眼一过性黑矇、病灶侧 Horner 综合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
2. 大脑中动脉受累
(1)主干:①三偏症状: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或象限盲;②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③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皮质支:①上分支分布于眶额部、额部、中央前回及顶叶前部,病损时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 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②下分支分布于颞极、颞叶前中后部及颞枕部,病损时出现 Wernicke 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异常等,常无偏瘫。
(3)深穿支:①对侧中枢性偏瘫,上下肢均等,可有面舌瘫;②对侧偏身感觉障碍;③可有对侧同向性偏盲;④优势半球可出现皮质下失语。
3. 大脑前动脉受累
(1)主干:①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以面舌瘫及下肢瘫为重,可伴轻度感觉障碍;②尿潴留或尿急;③精神障碍如淡漠、反应迟钝、欣快、始动障碍和缄默等,常有强握与吸吮反射阳性;④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上肢失用,也可出现 Broca 失语(详见后续文章)。
(2)皮质支:①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可伴感觉障碍;②对侧下肢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阳性及精神症状。
(3)深穿支: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
4. 大脑后动脉受累
(1)主干: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部分可出现偏瘫、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读。
(2)皮质支:①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而黄斑中心视野保存(黄斑回避现象),双侧病变可出现皮质盲。②优势侧颞下动脉受累可见视觉失认及颜色失认;顶枕动脉受累可有对侧偏盲,视幻觉癫痫发作,优势侧病损可有命名性失语。
(3)深穿支:①丘脑穿通动脉受累产生红核丘脑综合征;②丘脑膝状体动脉受累可见丘脑综合征,详见第九章第四节;③中脑支受累出现 Weber 综合征或 Benedikt 综合征,详见本章第一节。
5. 基底动脉受累
(1)主干:引起脑干广泛性病变,累及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和高热等,甚至死亡。
(2)基底动脉尖部:基底动脉尖分出了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受累时可出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表现为:①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②对侧偏盲或皮质盲;③严重的记忆障碍;④少数患者可有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以视幻觉为主,常于白天消失,黄昏或晚上出现)及脑桥幻觉(罕见,主要表现为空间知觉障碍);⑤可有意识障碍。
(3)内听动脉:表现为病灶侧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
(4)中脑支:可出现 Weber 综合征或 Benedikt 综合征。
(5)脑桥支:可出现 Millard-Gubler 综合征。
(6)脑桥旁正中动脉:可出现 Foville 综合征。
(7)小脑上动脉:可出现 Raymond-Cestan 综合征。
6. 椎动脉受累 椎动脉发出小脑下后动脉,此两动脉受累可出现 Wallenberg 综合征。
未完待续,下一篇:脊髓的血管...
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
关注公众号,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