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治疗脑水肿的一个世纪,附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

健康   2024-12-28 18:51   河南  


介 绍




一个偶然的发现

在18世纪之交,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吗啡和大量硫酸镁,然而,由于不知道最后一种药物的使用原理,它并不流行,很快就失宠。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了解大脑和脑脊液的生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亚历山大·门罗于1783年首次提出,在大脑周围循环的血量必须始终保持恒定。


1824年,Kellie 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概念,他进行了一系列导致 Monro-Kellie 学说的实验,该学说指出大脑、脑脊液和颅内血液的体积之和是恒定的。Monro-Kellie 学说认为大脑是一个固定的不可压缩结构,这一信念在1843年首先受到 Burrows 的挑战。Burrows 的发表引起了 Kussmaul 和 Tenner、Donders 和 Hill 的一系列其他观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大脑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略有不同。


大约在同一时间,Starling 发现了控制液体跨膜运动的渗透压的变化,而 Dixon 和 Halliburton 通过研究用乙醚麻醉的狗的脑脊液压力和流量的变化,加深了对脑脊液 (CSF) 循环和生理学的理解。


然而,直到1919年3月,两位神经外科医生 Lewis Weed 和 Paul McKibben 才发现大脑体积的变化可能是由血液、大脑和 CSF 之间的渗透压变化引起的。Weed 和 McKibben 博士在对猫进行一系列实验以了解高渗和低渗溶液对 CSF 压力和脑容量的影响时,他们偶然发现静脉注射30%高渗盐水会导致腰池塌陷和深脑容量和脑脊液压力减少,而静脉注射水导致明显的脑肿胀。由于两种静脉注射溶液的体积相同,他们得出结论,脑容积的变化应继发于溶液的渗透压差异以及血液、大脑和脑脊液之间的渗透压变化。这些非凡的发现为一系列旨在降低颅内压 (ICP) 和脑容积的高渗化合物的大量实验铺平了道路。


1919年9月,Haden 描述了使用浓缩静脉注射葡萄糖来减轻脑膜炎患者的肿胀。不久之后,其他人在不同的临床环境中也进行了类似的观察。Cushing 和 Foley 描述了在减压手术后继发于脑肿瘤的脑疝患者中使用高渗盐水。Sachs 和 Belcher 报告了在患有脑瘤的患者中使用饱和盐溶液。Ebaugh 和 Stevenson 还描述了给予高渗林格溶液和浓缩葡萄糖后大脑体积的减少。


1921年,Foley 还报道了使用这种溶液来缓解ICP。


1923年,Fay发表了一系列用经直肠给予硫酸镁或静脉注射高渗盐水治疗的病人,以达到同样的目的。Fremont-Smith和Forbes在1927年进一步证明,腹腔注射高渗剂会导致ICP和眼内压的降低。


然而,早期使用高渗剂(50% 葡萄糖、蔗糖、硫酸镁、25%氯化钠等)治疗脑水肿和ICP升高的热情是短暂的。事实上,很明显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是短暂的和不理想的。也有人担心反弹性颅内高压。因此,这些药物很快就失宠了,到1930年代,高渗药物不再用于治疗ICP升高和脑水肿的临床实践。研究人员花了近20年的时间才意识到尿素的高渗质量可治疗ICP升高。尿素对ICP的影响的发现以及先前药物没有副作用的发现,重新激发了对高渗疗法治疗ICP增加和脑水肿的热情。


尿素的兴衰 

最早使用尿素作为高渗剂是在1914年由Hertel描述的,他通过静脉注射尿素来降低动物的眼内压。然而,尿素对ICP的影响是未知的,直到1927年Fremont和Smith进行了实验,他们在腹腔内注射50%的尿素来研究颅内压和眼内压之间的关系,并报告了使用尿素后CSF压力的降低。


1950年,Smythe等人的工作证实了这一发现,他们进行了在猴子身上静脉注射17%尿素的实验,并报告说在等摩尔基础上,尿素实际上比葡萄糖或蔗糖更有效地降低CSF压力。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尿素作为高渗剂是由Javid和Settlage在1954年至1958年间开创的。他们描述了在不同的神经外科环境中使用尿素来降低ICP。在他们的工作之后,尿素被研究用于不同的临床应用。


1961年,Spector描述了尿素对大鼠缺氧性脑损伤的有益作用。1963年,Joyner和Freeman描述了尿素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1965年Clasen等人展示了尿素在减少脑容量、ICP和局灶性出血性坏死区域的功效。


此外,Mann和Travaini显示,尿素在组织学层面上导致了脑水肿的减少。这些研究为尿素成为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高渗化合物铺平了道路。


作用机制

要了解尿素的作用机制,重要的是要了解水的运动和渗透平衡概念背后的基本原理。简而言之,如果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半透膜隔开,为了保持渗透平衡,就会有水从溶质浓度较高的区域向溶质浓度较低的区域移动。使用渗透压疗法治疗脑水肿和颅内压取决于另一个重要因素,即血脑屏障(BBB),它是大脑特有的。由于BBB是相对不可渗透的,任何浓度较高的溶质都会倾向于留在大脑的血管内,并倾向于将大脑中的水吸入血管内,从而减少脑容量。这个决定溶质是否不可渗透,从而留在血管内腔的因素被称为反射系数。其值在0(自由渗透)到1(不可渗透)之间。


最有效的高渗剂是那些反射系数接近1的药剂。尿素的反射系数为0.59,这意味着它确实有从血管内空间扩散出去的趋势。尿素作为一种渗透性利尿剂发挥作用,其本身是通过肾脏排泄的。然而,它作为利尿剂减少脑水肿的作用受到了争议,因为脑容量的变化甚至在尿量增加之前就被注意到了,从而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尿素的弊端

尿素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和常规使用也意味着其缺点变得更加明显。其中一个主要的缺点是药剂本身的不稳定性。尿素对热非常敏感,需要凉爽的环境(不能存放在架子上),并且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混合。这需要专门的培训,而且在紧急使用时,准备时间使其徒劳无益。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即使是少量的尿素外渗也会导致皮肤坏死。


其他重要的缺点是它容易导致血小板功能紊乱,这使得它在出血、脑外伤和最近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难以使用。尿素还与溶血和相关的血红蛋白尿有关,因为尿素扩散到红细胞中导致细胞肿胀并最终裂解。由于尿素是经肾脏排泄的,所以不能用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能使用。其他全身性的副作用 包括心电图的变化,如ST段抬高、T波倒置、QRS扭曲等。T波倒置、QRS变形和PR间期延长等心电图变化。


上述缺点加上更好的高渗剂的出现(见下文),导致尿素的临床应用下降,最终停止了其生产。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左右,我们对不同病理情况下的脑水肿和ICP升高的认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脑水肿的治疗,只应该有一种类型的治疗方法的观点似乎是对立的。


Galicich、French和Melby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概念,他们证明了类固醇对减轻脑肿瘤周水肿的功效。使用类固醇不仅相对安全,而且还与手术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显著降低有关。


甘露醇的黎明

1940年,Smith等人首次在动物身上证明了己唑醇溶液的安全性,这导致了人们对了解肾脏生理学和渗透性利尿治疗水肿的概念的兴趣。近二十年后,Burton Wise和Norman Chater在1961年首次报道了甘露醇与尿素的直接比较。这些作者表明,甘露醇不仅能有效地降低ICP,而且作用时间长,不会像尿素那样与ICP的反弹上升有关。这导致了一个新的时代:甘露醇成为治疗脑水肿和ICP升高的主要手段之一。


甘露醇是一种六碳六水醇,分子量为182道尔顿,半衰期为2-4小时。由于它是一个大分子,与尿素相比,它倾向于在血管内停留更长的时间,并具有较高的反射系数0.9,而尿素为0.59。这些分子特性解释了为什么甘露醇比尿素具有更大的治疗效果。甘露醇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利尿剂,而且还具有流变学效应(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浆扩张和脑氧输送),这是在利尿作用开始之前就能降低ICP的原因。


鉴于甘露醇易于制备、保质期稳定且在皮肤外渗后没有毒性作用,甘露醇取代了尿素的使用。然而,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在争论,尿素仍然是一种更快的降低ICP的药剂,而且在围手术期和术后是一种更好的药剂。此外,甘露醇与颅内压反弹上升无关的事实也引起了讨论。与尿素相比,甘露醇的缺点是包括用药后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值下降更明显,利尿作用更强,这限制了甘露醇在容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


与其他任何药物制剂一样,甘露醇也不是没有副作用。鉴于其分子大小和高反射系数,它有可能引发短暂的血管内容量增加,然而,利尿作用比前者更持久,因此血管内容量耗竭和低血压可能随之而来。此外,甘露醇通过肾脏排泄,特别是在较高的渗透压差时,可诱发急性肾脏损伤。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血清渗透压高于320或血清渗透压间隙大于20,则应避免使用甘露醇。这是由于在这些情况下使用甘露醇会导致肾脏损伤的个别报告,然而,正如Diringer等人所指出的,这些报告都是传闻。尽管有这些限制,甘露醇的静脉注射仍然是治疗ICP增加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甲基亚砜(DMSO)

由于甘露醇的广泛使用,人们对治疗脑水肿的药剂重新产生了兴趣。1970年,de la Torre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这样一种药剂,即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亚砜显示出与其他渗透剂相似的疗效,并具有类似的作用机制和一些神经保护的特性。然而,它很难储存和管理,并且由于其对红细胞的渗透作用,与血管内溶血有关。二甲亚砜的一个不严重但令人烦恼的副作用是由于其分解产物二甲基硫醚的肺部排泄而产生的大蒜气息。


白蛋白

白蛋白的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珍珠港被袭击后,七名严重烧伤的病人接受了这种药剂的治疗。此后不久,人们对白蛋白用于各种疾病的液体复苏产生了兴趣。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医学治疗的成本/效益分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真正的爆发。1998年,一份Cochrane荟萃分析报告指出,与其他液体相比,白蛋白的给药对容量补充有潜在的危害。该荟萃分析包括32项临床试验,共涉及1419名患者,结果显示,在手术或创伤引起的低血容量患者中,使用白蛋白治疗和使用晶体液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没有差异。


相反,使用白蛋白治疗的烧伤患者与使用晶体液治疗的患者相比,死亡率似乎更高。为了解决这些荟萃分析的矛盾结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6个ICU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的研究,即生理盐水与白蛋白的对比研究。评价(SAFE)研究,比较输注4%白蛋白和生理盐水(0.9%NaCl)对低血容量的危重病人进行容量补充的效果。作者得出结论,使用白蛋白与较高的死亡率有关。


他们认为,与因血管内渗透压提高而导致脑水肿减少的预期相反,可能有白蛋白通过受损的BBB流出,自相矛盾地导致接受白蛋白的患者脑血管内液体向间质空间的净流出增加。他们后来对321名监测颅内压(ICP)的患者进行了事后分析。51.1%的患者接受了4%的白蛋白,48.9%的患者接受了0.9%的生理盐水。作者发现,与接受生理盐水的患者相比,接受白蛋白的患者有更高的ICP,而且还与更多地使用干预措施来控制ICP和维持脑灌注压(CPP)有关。


高渗盐水的再次出现

在美国,甘露醇几十年来一直享有高渗剂的首选地位。最初,高渗盐水仅用于治疗甘露醇顽固性患者。然而,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高渗盐水作为一线药物的使用重新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对甘露醇可能不是理想药物的病人(低血容量、急性肾损伤)。到20世纪90年代,高渗盐水作为治疗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的一线药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钠和高渗盐水的反射系数几乎接近1,这使它成为理想的高渗剂。这种特性使它能够保持在血管内空间,在完整的BBB下从细胞内腔吸取水分。


高渗盐水的作用机制在广义上与甘露醇相似,然而与甘露醇不同的是,它不会诱导利尿或导致低血容量,而是提高血管内容量,并能改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和每搏量。这一特性使它成为维持血管内容量至关重要的条件下的首选超渗剂,如脓毒症休克、脑外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除了高反射系数外,高渗盐水还具有流变学效应,这意味着它可以通过改变红细胞来降低血液粘度。这使得代偿性血管收缩,从而降低ICP,同时仍然保持足够的脑血流。此外,它也是一种起效较快的药剂,其起效时间与甘露醇相似,在几分钟内开始,在15至120分钟内达到峰值,并持续4-6小时。


一个经常争论的问题是实现低钠血症的最佳剂量和管理策略。已经有许多研究使用高渗盐水快速或连续输注来治疗脑水肿(表1),然而,只有一项由Maguigan等人进行的研究比较了这两种策略,结果显示在CPP、ICP、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方面没有区别。


神经重症监护学会最近的指南认为,鉴于缺乏比较这些给药策略的证据,在确定目标血清钠浓度时,不清楚连续给药还是快速给药更合适。此外,专家小组建议,关于在脑水肿患者中以特定血清钠浓度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以特定血清钠浓度为目标是否有效的文献存在很大差距。



 高渗盐水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没有并发症。使用高渗盐水的一个问题是髓鞘溶解,这与先前存在的低钠血症的过度矫正有关。由于钠和血浆渗透压的快速变化,使用高渗盐水还可导致脑病、嗜睡和幻觉,然而,这些副作用通常是短暂的。其他缺点包括高氯代谢性酸血症(仅使用氯化物溶液)、凝血障碍、溶血和继发于肺水肿的通气衰竭)。


峰高渗盐水或甘露醇,哪个更好?

自从高渗盐水和甘露醇广泛用于治疗颅内高压以来,人们迫切希望确定这两种形式的高渗疗法的相对疗效。最近的 Cochrane 综述试图将高渗盐水与其他 ICP 降低剂(尤其是甘露醇)进行比较。作者得出结论,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有微弱证据表明高渗盐水在疗效或安全性方面优于甘露醇。比较等渗剂量的高渗盐水与甘露醇的荟萃分析显示,颅内压控制的相对风险为 1.16 (CI 1.00–1.33),平均 ICP 降低的差异为 2.0 mmHg (CI 1.6–5.7),有利于高渗盐水,然而,荟萃分析仅包含来自 5 项小型随机对照试验的 112 名患者 184 次 ICP 升高。Mortazavi 等人对 36 项研究(11 项前瞻性随机试验、15 项前瞻性观察性试验和 10 项回顾性试验)的系统评价报告说,在大部分研究中,高渗盐水在降低 ICP 升高方面更有效,但鉴于数据的异质性,meta-无法进行分析,得出任何结论都是不谨慎的。


Boone 等人对 7 项创伤性脑损伤研究的另一项系统评价发现,甘露醇和高渗盐水均能有效降低 ICP。然而,与其他系统评价有相同的问题,因此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Lazaridis 等人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高浓度高渗盐水(如 23.4% 盐水)提供了一种具有极高渗透压的小体积溶液,能够对升高的 ICP 产生超过 50% 的降低效果;然而,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比较 23.4% 生理盐水与等渗剂量甘露醇的效果。


上述临床试验的局限性使我们无法优先推荐一种药物而不是另一种药物。需要进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来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在我们等待此类临床证据的同时,临床医生在为患者选择高渗疗法时需要考虑许多生化、生理和副作用考虑。


一项针对神经重症监护协会成员的在线调查发现,90% 的成员根据颅内高压的需要使用高渗药物,尽管少数人报告开始预防性治疗。此外,临床医生在喜欢高渗盐水的人(54.9%)和喜欢甘露醇的人(45.1%)之间的比例相当平均,一些受访者为顽固性颅内高压患者保留高渗盐水。


结论

偶然发现,高渗疗法已成为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医疗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广泛用于世界各地的神经重症监护室(图 1)。尽管多年来颅内高压的管理一直在发展,但 Weed 和 McKibben 所做的原始工作的成果在 1919 年最初报告的一个世纪之后仍然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医学实践很少。


高渗疗法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颅内高压管理数据,还使我们能够通过提高对脑炎症、血脑通透性和脑水肿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来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在所有神经元损伤模式中。我们对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仍在不断发展,同时,我们将继续继承 Weed 和 McKibben 留下的遗产。


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lineuro.2021.106704

甘露醇治疗
颅内压增高


中国专家共识



甘露醇是治疗颅内压(ICP)增高最常使用的一线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对ICP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甘露醇的药理作用机制的认识不同,临床上甘露醇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无指征的使用、不注意使用的剂量与间隔时间、忽略使用过程中的监测等,导致甘露醇在临床上不合理应用带来相关并发症。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和神经重症管理协作组联合国内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及重症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撰写了《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希望通过共识规范使用甘露醇,避免滥用、错用,提高甘露醇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ICP增高的诊断、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治疗方案
01
ICP增高的诊断

ICP增高是指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积水、脑梗死及颅内炎症等病理损害发展至一定阶段,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ICP持续超过正常上限,从而引起的相应综合征。可以通过有创ICP监测、腰穿测压来诊断ICP增高,也可通过临床、影像、其他无创脑功能监测等间接征象诊断ICP增高。

02
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ICP是指脑组织、脑脊液和脑血流在颅内所产生的压力,成人正常ICP为70~200 mmH2O(1 mmH2O=0.009 8 kPa),儿童为50~100 mmH2O。颅内其中之一的体积增大时,必须有其他的内容物的体积缩减来代偿。一般情况下,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超过5%时,颅内压开始增高。


颅内压增高后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


①脑血流量的降低、脑缺血:


在ICP升高的代偿期内,ICP升高,脑灌注压(CPP)下降,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存在,可使脑血管扩张和脑血管阻力下降使脑血流量保持稳定;ICP继续升高至失代偿期,一般在CPP持续低于50 mmHg(1 mmHg=0.133 kPa)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效,脑血流量下降,造成脑缺血。


②脑移位、脑疝:


ICP增高可造成脑组织移位,移位脑组织挤入生理或病理性孔道后出现脑疝。


③脑水肿:


ICP增高后造成脑组织代谢和血流改变,出现脑水肿。


④库欣反应:


ICP增高后可出现脉搏减慢,呼吸节律减慢,血压升高改变。


⑤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


ICP增高引起下丘脑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升高。


⑥神经源性肺水肿:


ICP增高可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升高。


03
治疗方案

ICP的绝对值、增高的持续时间与预后相关。成人ICP超过22 mmHg,需要积极进行处理,以改善脑的灌注和血流。ICP>40 mmHg为严重危及生命的颅高压。合理控制ICP对减少ICP增高导致的继发性脑损害十分关键,应基于ICP/CPP目标启动颅高压的分层管理策略来维持ICP在正常目标。


第一步基础治疗,包括头位抬高30°,保持颈部和躯干轴线,维持正常血压和正常血容量,维持正常体温,避免低氧血症,避免低白蛋白血症,维持正常二氧化碳分压目标于35~40 mmHg,维持血钠140~150 mmol/L,控制血糖,镇痛镇静,抗癫痫药物治疗,如果有脑脊液引流,通过脑室外引流来辅助控制颅内压。


如ICP仍增高,实施降低ICP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是渗透性治疗,最常用的渗透性降颅压药物是甘露醇和高渗盐水,必要时可辅助甘油果糖、白蛋白、利尿剂、山梨醇及尿素等。采取上述措施后,如ICP持续增高应启动降颅内压二线治疗方案,包括亚低温治疗、巴比妥治疗和去骨瓣减压术。







甘露醇的作用机制和降颅压效果
01 甘露醇降低ICP的作用机制

①甘露醇可使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这种渗度梯度促进了水分从脑组织和脑脊液转移入血循环,由肾脏排出,进而导致细胞内外液减少,从而减轻了脑水肿。


②可以加速脑脊液的吸收,从而促进颅内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的清除。


③可以通过短暂的充血和降低血液黏度来提高脑血流量,引起脑动脉补偿性反射的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脑血容量。由于甘露醇的高反射系数,因此其跨血脑屏障时具有强大的渗透作用力。



02 输注甘露醇后

很快脑组织水分开始减少并逐渐达峰效应,患者的高渗状态通常可维持数小时,但其颅内压减少作用时间一般较为短暂。因为血液中的糖会缓慢渗入大脑,并使水分滤过梯度达到平衡。为了防止水分滤出梯度效应逆转,水分重新进入脑内,有必要保持持续的高渗状态。0.25 g/kg剂量甘露醇可达到和0.5~1.0及1.0 g/kg剂量甘露醇同等的降颅内压效果。低剂量甘露醇能够避免引起渗透压失衡和严重的脱水,能有效的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重复施用100 ml的剂量比起始就给出500 ml甘露醇更有效。







甘露醇的临床治疗方案

(1)甘露醇的作用快捷静脉注射后20 min内起作用,2~3 h降压作用达到高峰,持续4~6 h。因而在首次给药后如果仍需实施渗透治疗来降低颅内压,在监测颅内压和血浆渗透压的情况下,应在4~6 h后重复给药。如果重复给药后仍达不到ICP控制目标,需采用其他降颅压方案。


(2)甘露醇输注方案包括连续输注或脉冲式给药脉冲式给药较连续输注效果更好,常规推荐剂量为0.25~1 g/kg体质量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10~20 min的时间内静脉输入。脉冲式给药一般推荐0.25 g/kg小剂量给药,100 ml的甘露醇制剂能覆盖到体质量80 kg以下的患者。在突发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高的剂量,一般使用约60 g(1 g/kg)的剂量。


短期使用甘露醇(1.0~2.0 g/kg)通过减少脑细胞外液可以最大化的减小脑容积,临床常应用于紧急降低颅内高压的一时性治疗,比如脑疝患者,外科手术操作中为了增加暴露等。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水电解质紊乱、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引起颅内压反跳等并发症。在其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达到同样的脱水降颅内压效果,往往需要增加甘露醇的使用剂量,才可能达到同等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因而脉冲式给予甘露醇尤其是时间较长者,使用小剂量的甘露醇是非常重要的。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效果监测

(1)ICP监测对指导治疗ICP升高有重要意义如果甘露醇使用后ICP<20 mmHg,则无需追加和重复使用甘露醇。如ICP>20 mmHg,采用甘露醇长期医嘱治疗,来维持ICP<20 mmHg或维持渗透压正常。如治疗后ICP仍持续在25 mmHg以上超过30 min,应进一步复查CT或启动更高级别的降颅内压治疗方案。


不管有无ICP监测,需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来评价,影像学的评价非常重要,通过头颅CT评估颅内占位效应、脑室大小、脑组织移位、中脑周围脑池受压等颅内压升高的标志来判断治疗效果。无创脑水肿监护、经颅多普勒等非侵袭性检查,可得到颅内压、脑血流、脑水肿等指标,也可用于指导甘露醇的使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2)甘露醇使用后可出现电解质、内环境、容量状态及血浆渗透压水平的改变并且甘露醇使用的剂量和频率跟血浆渗透压升高有相关性。ICP增高实施渗透性治疗时,应维持血浆渗透压目标值在300~320 mOsm/L。但血浆渗透压水平超过330~340 mOsm/L,将可能对肾脏及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使用甘露醇后的渗透压间隙是一个更好的监测指标,血浆渗透压主要反映了渗透分子的作用,而渗透压间隙是所测得的血浆渗透压与所计算得到的血浆渗透压[渗透压=(血钠×2)+血钾+(血尿素氮/3)+(葡萄糖/18)]之差,渗透压间隙<10 mOsm/L提示需要重复给予甘露醇,当渗透压间隙>20 mOsm/L,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甘露醇。







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的适应症、禁忌症与不良反应
01 适应证

因病理因素包括颅脑创伤、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脑积水、颅内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静脉窦血栓、脑水肿等造成急、慢性颅内压增高时,在实施ICP增高的基础治疗后仍存在ICP增高的疾病。



02 禁忌证

下列情况应禁用或者慎用甘露醇:

①没有ICP增高病理改变的疾病;

②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瘀血;

③合并肾功能损害或潜在性肾病;

④充血性心力衰竭;

⑤代谢性水肿;

⑥孕妇及老年人;

⑦低血压状态;

⑧颅内活动性出血患者慎用,需手术者除外。

03 甘露醇治疗ICP增高中的不良反应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①血浆渗透压过高:急性血浆渗透压快速增高时,会引起脑细胞内失水,脑细胞皱缩会引起机械性脑血管牵扯,继发脑血管损害。高血浆渗透压可引起体液容量的变化,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加剧脑的损害。细胞内的水会向细胞外移动,可导致严重的肺水肿,甚至多脏器功能不全。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血浆渗透压的升高,如应激性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或容量不够引起的血尿素升高,血甘露醇浓度的升高,或者高渗性酮症性昏迷等。故更加需要使用小剂量甘露醇,避免血浆渗透压持续太高。


②渗透性肾病:渗透性肾病(ON)是指在肾细胞水平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在某些溶质存在的情况下,细胞内浆液泡化和管状细胞肿胀。甘露醇引起尿中溶质排泄增加,从而刺激致密斑,激发强烈的肾小球-小管反应,导致入球小动脉收缩,引起肾小球滤过下降。


甘露醇以原形从肾脏排出,易使甘露醇中的草酸钙物质沉淀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代谢障碍,肾小管吸收功能下降,造成少尿、无尿,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或已有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更加具有潜在的危险,通常在高剂量的甘露醇(>0.2 kg/d或者48 h后累积量>0.4 kg)后发生。


③颅内压反跳加重脑水肿:脑脊液中的甘露醇比血浆中的甘露醇排出更慢,当血中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浆中的渗透压明显降低,而甘露醇仍然在脑组织中滞留,从而使水分从血液中向脑组织中转移,颅内压重新升高,引起脑压反跳。长时间高剂量使用甘露醇,可导致脑组织中的浓度更高,引发脑水肿的加重,致颅内压反跳。甘露醇在脑组织中的累积是时间依赖性的,小剂量使用甘露醇可以减轻脑水肿加重和反跳。

04 其他并发症

甘露醇的不良反应还包括药物浸润所致的皮肤脱落、利尿所致的低血容量、低钾血症和碱血症,以及在糖尿病和老年患者中出现的高血糖性高渗状态等。







专家推荐意见

(1)建议对ICP增高实施分层管理策略。在尚无足够证据表明高渗盐水和甘露醇哪个更优的情况下,甘露醇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渗透治疗药物。


(2)尽可能保持甘露醇使用剂量0.25 g/kg。避免渗透压失衡和严重的脱水,维持血浆渗透压和脑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3)甘露醇的输注方式建议脉冲式给药,初始剂量为0.25~1 g/kg体质量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10~20 min的时间内静脉输入,其后推荐每4~6小时给予低剂量0.25~0.5 g/kg维持。1.0~2.0 g/kg剂量用于单次或者短时间降低颅内压,为外科手术创造时机,或0.25~0.5 g/kg剂量给药后无法达到目标ICP值。


(4)应结合临床状态、ICP监测、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甘露醇的治疗效果。血浆渗透压目标值应维持在300~320 mOsm/L。


(5)不合并ICP增高病理改变的疾病应避免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有适应证使用甘露醇时注意慎用的情况,避免过量使用。


文献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 23 ): 1763-1766.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23.002(中华医学网)

来源:神外世界


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

关注我,不走丢,每天学习一点点

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易记简约版】

【推荐】神经影像系列视频课程,31章全!

脑干生理、解剖、病损定位【人手一册】

脑出血信号的演变,看完不会再忘,忘了 你来找我!

一刀一刀学解剖,深入剖析!

脑内T1WI高信号病变的分析诊断思路【从病生到影像】

特征性异常脑影像荟萃——MRI篇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

图解丘脑梗死的那些事儿

脑出血的MR信号演变规律及分子机制,这才是知然、知所以然!

王拥军 |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适宜人群的筛选(2021)
一笔一划学神经系统解剖学【续 9集 完结】

一笔一划学神经系统解剖学【六节课.全】

FLAIR血管高信号征的定义、影像表现、原理及临床应用!

CT影像下的颅脑解剖

【精品讲座】神经病学视频讲学,共10集

ESO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解读

颅脑疾病CT影像特异征象

论著 | 双眼复视病因分析(“MIDNIGHTS”原则)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2021年)

江桂华:病影结合看图识病之颅内肿瘤篇【回播】

【精品推荐】颅脑MR阅片的临床“妙计”

目前为止最为详尽的大脑沟回的标记图谱

神经系统学习:脑血管病相关知识点最全总结

【精品】十大脑干解剖层面及功能详解!

神经解剖: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局部精讲】

神经系统经典知识点-图解

经典解析:腰痛、牵涉痛、根性痛和神经根病的区别

【脑血管专题】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系列(全)

【T2WI反相图学+标本】高清颅脑断层解剖

【人手一册】史上最详细的高清头颅MR解剖

明明白白脑沟、脑回,简简单单功能解剖!

【丘脑专题】丘脑—皮质联系,定位诊断必备!

【内囊专题】:内囊的功能解剖,掌握这篇图,内囊不犯愁!

【脑血管病影像专题】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神经病学基础—定位 定性

【必读】这些颅脑MR容易漏诊,都总结好了!

脑白质纤维解剖课件学习,这下理清楚了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脑血管系统影像解剖学:3D模式呈现

【推荐】高清大脑断层解剖、脑干及核团分步走形特点

【收藏】史上最全的CT断层解剖图谱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看这份PPT就够了

幕上慕下脑池MR高清详细图解

奈特神经解剖学-脑部高清图谱

重要神经结构的血供示意图

【推荐】脑桥病变的定性诊断与影像学特点

各类脑血管畸形的病理基础、临床、影像学表现【总结大全】

【精品】脱髓鞘疾病的MRI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深度学习】高清头颈动脉系统解剖

《脑卒中临床评估量表教学视频》NIHSS评分视频教学一等奖作品

饶志仁 教授 |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

这几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需要掌握!
记住这些典型分布区,诊断【脑梗塞】多留意细节

双侧基底节区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全面】

没有MRI,超早期如何利用CT诊断脑梗死

头面部不自主抽动【门诊一定会遇到】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诊疗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颅内DWI高信号疾病表现——从认识疾病到特异性诊断

Hoffman征(霍夫曼征)的那些事

常见神经根支配区——肌节与皮节,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脑出血后是否重启抗血小板治疗,重启的最佳时间应该选择何时?

单发性持续性眩晕——脑干和小脑病变

深度解析——手结区梗死

脑血管 | 当解剖遇到临床!

脑血管解剖学习总结

血肿分期丨记住这个手势就够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篇文章!

前庭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

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技巧

【精品中文版】脑卒中影像学鉴别诊断(大全)

超高清头颅 7T-MRI 三位动态影像(可作为教学素材)

复视 | 从解剖到临床

汇总典藏版 | 中毒代谢性脑病的MRI表现

临床超实用 | 手把手教你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更新版】从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

天天念叨的“偏心靶征”,原来是这个病!

一文定江山 | 脑血管解剖基础

【经典】基于血管解剖的脑血管病解读

图解脑桥梗死、豆纹动脉梗死机制 | 解剖和示意图

神经系统查体简要思路

典藏 PPT | 自身免疫性、中毒性、代谢性脑病的MRI表现


关注公众号,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留个话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zmh17337166505(微信)

神经病学医学网
神经病学医学网是为神经科医生提供服务的平台,旨在介绍神经病学领域最新动态,分享神经科经典病例,传递神经病学医学知识,服务于临床,助力于神经科医生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