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信号特点,描述了不同类型脑卒中的病因及其影像学分布模式。以下为逐项解析,让每种类型卒中更清晰易懂:
1. 动脉到动脉栓塞(Artery-to-Artery Embolism)
• 机制:脆弱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远端血流。
• 影像特点:呈楔形病灶,对应远端供血区缺血。
• 记忆提示:斑块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形态与血流阻断的区域一致。
2. 远端低灌注(Distal Hypoperfusion)
• 机制:常发生在分水岭区(Borderzones),因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缺血。
• 影像特点:分水岭区病灶通常呈**“H”型**,包括前部和后部分水岭区。
• 记忆提示:“Hypoperfusion”的“H”即分水岭区特征的字母形状。
3. 血管炎(Vasculitis)
• 机制:血管壁的炎症,可由特发性、自身免疫或感染性病因引起。
• 影像特点:在DWI上表现为多个小区域的高信号,分布于小血管或多个小灌注区。
• 记忆提示:“Vascu-LIGHT-us”表示多个“点状高信号”,“LITE”提醒多发于小血管区域。
4. 穿支动脉受压(Impingement on Perforators)
• 机制:大血管的斑块覆盖了穿支动脉开口,导致穿支动脉供血区的缺血。
• 影像特点:病灶多发生在脑桥、豆状核等穿支动脉供血的部位。
• 记忆提示:“穿支动脉供血区域与字母P相关”:Pons(脑桥)、Putamen(豆状核)。
5. 小血管疾病(Small Vessel Disease)
• 机制:由各种病理引起的小血管阻塞,常见于未命名的微小血管。
• 影像特点:病灶通常位于皮质下区域,呈小而深的缺血病灶。
• 记忆提示:Small(小)和Subcortical(皮质下)均以S开头,帮助记忆定位。
6. 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c Stroke)
• 机制:来源于心脏的栓子(如心房颤动、瓣膜赘生物)随血流分布。
• 影像特点:分布广泛,通常多灶性。
• 记忆提示:“Emboli”和“Everywhere”均以E开头,暗示栓子可至多个区域。
总结:MRI-DWI征象与病因分析的关键
识别卒中的病因分布模式是影像学诊断的重点,也是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发现DWI高信号只是开始,明确病因才是关键!
相关阅读:脑卒中临床评估量表教学视频:TOAST分型量表
不同 TOAST 分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
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
关注公众号,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