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财政支持政策持续推进

财富   财经   2025-01-13 15:34   北京  

肖斐斐  林楠  彭博  李鑫  胡家俊

财政支持政策持续推进,债务置换的“松绑减负”效果逐步显现,我们认为2025年财政政策空间仍较大,既有利于稳增长,也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助力防风险。2025年年初至今银行股表现平稳,好于红利板块,截至1月10日银行ETF较上年末小幅下跌1.95%,同期中证红利ETF下跌5.69%,核心原因在于银行股基本面对应的正股仍有确定性较强的价值空间。在重估银行信用风险资产背景下,我们假设的条件是经济不会步入极度悲观情景,“好于交易估值隐含预期”的现实继续演绎,叠加保险、被动、主动等机构配置行为的积极影响,因此2025年上半年银行股仍有较为确定的回报行情。


事项:


2025年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银行相关内容我们重点关注如下:



化债置换政策迅速落实,“松绑减负”效果逐步显现。


1)化债迅速落实:根据财政部披露,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于2024年12月18日全部发行完毕,而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财政部还提及债务置换要“加强管理、压实责任”、“严肃置换工作纪律,严禁挤占挪用债券资金”,我们认为当前置换政策强调抢抓时间、迅速落实,预计2025年额度也会靠前发行,推动尽早发挥政策功效。


2)置换政策“松绑减负”效果逐步显现:根据财政部披露,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pcts以上,部分地方降幅超2.5pcts,大幅减轻还本付息压力的同时显著改善区域金融环境,此外还可以为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



财政支持地产政策持续推进,有望继续稳定地产风险预期。


1)存量政策方面:财政通过调整地产交易、开发相关税收政策,切实降低居民地产交易支出,减轻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根据财政部在发布会披露,2024年12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约17%,同比增长约18%。


2)增量政策方面:在2025年新增发行的专项债额度内,地方可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这两个方面的专项债项目。根据新闻发布会内容,其中对于用于土地储备的专项债,财政部已明确相关要求可以实施,对于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专项债,财政部也在抓紧明确政策中,这两项政策的落实推进,都有利于改善土地和商品房的供求关系、增强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进而有望继续稳定地产风险预期。



财政表态积极,政策空间仍较大。


财政部明确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规模、保障重点支出和提高资金效益四个方面,其中扩大债务规模方面提及“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能力”,通过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银行信贷和社会投资,既有利于为银行业提供合意资产,经济大盘回稳也更有利于银行经营环境改善。整体看,我们认为2025年财政政策空间仍较大,既有利于稳增长,也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助力防风险。



多家股东增持银行股,板块配置价值突显。


近期银行股东增持频发,2025年1月8日,苏州银行发布公告,大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计划自2025年1月14日起的6个月内,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或购买可转债转股的方式增持苏州银行股份,增持金额不少于3亿元人民币;2025年1月7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控股股东中国光大集团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A股股份1.22亿股,累计增持金额4.03亿元;2024年12月-2025年1月,中国平安及其子公司已五次增持多家国有行H股股票。而根据第一财经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30家上市银行获股东增持。我们认为上市银行绝对收益价值对长期股东有较好的吸引力,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板块配置价值继续突显。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监管与行业政策超预期变化;各公司发展战略执行不及预期。



投资观点:银行板块短期仍具确定性较强的价值空间。


财政支持政策持续推进,债务置换的“松绑减负”效果逐步显现,我们认为2025年财政政策空间仍较大,既有利于稳增长,也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助力防风险。2025年年初至今银行股表现平稳,好于红利板块,截至1月10日银行ETF较上年末小幅下跌1.95%,同期中证红利ETF下跌5.69%,核心原因在于银行股基本面对应的正股仍有确定性较强的价值空间。在重估银行信用风险资产背景下,我们假设的条件是经济不会步入极度悲观情景,“好于交易估值隐含预期”的现实继续演绎,叠加保险、被动、主动等机构配置行为的积极影响,因此预计2025年上半年银行股仍有确定较强的回报行情。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银行业投资观察20250113—财政支持政策持续推进》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