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产品溯源与控制创新团队在食品领域国际著名期刊《Food Chemistry》(IF=8.5,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题为“Optimizing geographical traceability models of Chinese Lycium barbarum: Investigating effects of region, cultivar, and harvest year on nutrients, bioactives, elements and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的研究性论文。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琚艳君为第一作者,赵多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主要得到了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科研项目子课题(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食品溯源研究)、新疆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骨干创新能力培养项目(xjnkq-2020013)、自治区创新环境(人才、基地)建设专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PT2312)和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B02009-4)支持。
枸杞作为一种传统“药食同源”食材,因其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炎抑菌等特殊功效和药理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研究表明,不同产地来源的枸杞受气候、光照等因素影响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其市场价格相差较大。一些不法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混淆枸杞产地标识,从而导致消费者的不信任且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可能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建立切实可靠的枸杞产地判别方法,不仅能减少市场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枸杞市场秩序,而且有利于枸杞品牌建设,提高经济利益,对保护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连续3年从新疆精河县和宁夏中宁县等枸杞主产区采集了5个枸杞品种的266份样品(图1),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年际、产地来源的枸杞中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矿物元素以及稳定同位素等67项指标的含量差异,采用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构建了枸杞产地判别模型,筛选出12项与产地密切相关的特征指纹,分别为果糖、δ2H、葡萄糖、酒石酸、Mo(钼)、Na(钠)、Sr(锶)、His(组氨酸)、Phe(苯丙氨酸)、Mn(锰)、Lys(赖氨酸)和Rb(铷)。使其在不受品种或年份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鉴别新疆精河枸杞和宁夏中宁枸杞的产地真实性。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模型的鉴别率分别为100 %和94.71 % ~ 98.28 %(图2),表明采用OPLS-DA模型优化的多变量分析策略能够正确预测枸杞盲样的产地。该研究为枸杞产地溯源及真实性鉴别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指导。
琚艳君,助理研究员,2019年7月进入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新疆特色农产品稳定同位素溯源及营养品质评价方向的研究。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 7篇(Food Chemistr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中文核心6篇;参与制订地方标准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1部。
赵多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7月进入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称质标所)工作至今,现任质标所副所长,农产品溯源与控制创新团队首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稳定同位素溯源分会委员,自治区香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先后入选新疆自治区“天山英才”、“自治区优秀博士后人才”等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新疆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与质量安全控制领域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目前已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新疆青年科技奖”1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项;参编并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42286欢迎广大读者们对本文以及食品风味感知创新团队提出您的宝贵意见